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之我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 芳
摘 要: 目前獨生子女的數量與日俱增,在教育方面,也出現了“獨生子女問題多”的思想傾向,甚至有人把獨生子女夸大其詞地稱為“中國的一群小皇帝”,因此如何教育好獨生子女,已經成為每個家庭甚至全社會共同關注和期待解決的問題。獨生子女的教育,既是社會的、學校的責任,又是每一個家庭的責任,只有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更加有利于獨生子女的健康成長。而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代替的。本文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了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對策:讓學生學會表達愛;讓學生學會分享與協作;讓學生學會做人;讓學生學會獨立自主。
關鍵詞: 獨生子女 家庭教育 愛
從事教育工作以來,常會聽到有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嬌氣任性,缺乏群體意識,一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問題從來也不考慮別人,缺乏對別人的愛,對父母只知道索取,他覺得父母對他的愛是天經地義的,理所當然地享受父母給他的一切的愛,沒有任何的感激之情;挑吃挑穿,胡亂花錢,能做的家務事都不做;心理承受能力差,更有甚者在家里就是個“混世小魔王”,說一不二,自己提出的要求家長不答應便會哭鬧個沒完,甚至頂撞家長。有著這樣那樣缺點的孩子,卻有很多是在班里成績名列前茅,老師的小幫手,同學們學習的榜樣。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孩子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呢?
如何教育孩子,這幾乎是每位家長都關注的話題,現在幾乎家家都是獨生子女,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是每位家長的心愿,然而僅憑著善良的愿望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如何使孩子健康地成長,關鍵在于培育的人和環境,培養孩子不只是老師的責任,也是家長的責任,成長的環境不僅僅是學校,還有家庭。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占據相當的地位。因此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推行“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計劃生育政策,使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成了家庭的“小太陽”。由于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家長視孩子為心肝寶貝,怕孩子受委屈。結果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總是圍著孩子轉,對孩子百依百順,什么事都由著孩子的性子去做,家長們對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實際的,也會盡可能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嬌氣和任性了。還有,現在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一味“滿足”,使他們處于一種養尊處優的地位,家長過多的保護和溺愛,使他們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導致他們在社會上很難面對挫折和困難,使他們缺少謙讓的精神,產生自私自利的行為。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作家馬卡連柯曾說:“父母對自己的子女愛得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遭到毀滅?!奔议L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因此要想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應該從家庭教育著手。
一、讓孩子學會表達愛
獨生子從一出生就備受家庭的呵護、關愛,導致了孩子們只懂得索取,不懂得付出,沒有機會來表達自己的愛,或者認為他理所當然應得到父母給他的一切的愛。充滿愛心的孩子往往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善于關心他人的孩子,其父母也必然很會關心他人。但對獨生子女的愛應該是理性的愛,要注意掌握好“度”,“過”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對孩子播種愛,是為了讓孩子去感受愛、認識愛、傳遞愛,是為了讓世界充滿愛。如果只是一味地給予愛,而從未教孩子們去體會、珍惜愛,孩子們自然就不知道去愛他人,去理解、寬容他人、善待他人。家長要讓孩子明白愛需要付出。仔細分析部分孩子缺乏愛心的緣由,其根源在父母身上,是父母給自己孩子太多愛,把孩子應具備的起碼愛心吞噬了。這種“過猶不及”之愛,只會助長孩子對“愛”的麻木,也只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自私,因此,家長應注重強化獨生子女的“愛心教育”,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關愛。關愛他人就是關愛自己。家長可以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孩子。如跟孩子談話:“明天是母親節,你應該做些什么?能為媽媽做些什么?”啟發孩子說出要為母親做些什么,讓他們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還可以帶領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或者愛心活動,培養孩子的愛心,讓孩子學會用心去愛別人,體諒別人,懂得為別人付出。
二、讓孩子學會分享與協作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與合作并存的社會,學會合作是時代賦予人才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當今世界人才的重要素質之一,而獨生子女因為任性、“以我為中心”導致與人合作能力較差。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與別人分享,在與別人分享、為別人付出的同時,自己也會收獲快樂和幸福,讓孩子享受分享的樂趣。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導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想他人之所想,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多考慮別人的感受。在生活中要適時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來訪,父母要鼓勵孩子將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與伙伴分享。同時讓孩子懂得:一個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會很快適應工作崗位的集體操作,并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懂合作的孩子在生活中會遇到許多麻煩,產生更多的困難,而無所適從。為了讓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實現兒童之間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學。孩子的學習和行為習慣都是從模仿開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點一滴地習得經驗,而模仿最好的對象是伙伴。尤其是從一些優秀的伙伴身上,孩子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家長要放心地讓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鍛煉,學會在集體團隊中共同進步,培養強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創新精神和協作能力,感受到集體團結協作的力量,收獲到合作的快樂。集體這種精神將會隨著他們的成長遷移到他們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三、讓孩子學會做人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备改覆粌H要教給孩子知識,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勝過向孩子傳授知識。先學做人,再學做事,才能把事做得恰到好處,符合社會規范。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勤勞、善良、正直的品質,孩子成為人格健全、心態健康的人。教育孩子敢于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敢于承擔責任;對他人誠信,以誠相待;對自己嚴格要求,不驕不躁,謙虛謹慎。凡事多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思考,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和批評,有缺點之處要積極改正。學會愛人、愛父母、愛他人,只有學會愛的人才會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和諧美滿;只有學會愛的人才會去愛祖國、愛社會,才會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貢獻自己的力量。對人生的各種挫折和苦難都能坦然面對,能夠勇敢地面對人生,有一種不畏艱難的勇氣。一方面,父母要為孩子作出表率,另一方面家庭要配合好學校教育和別人的幫助來共同引導孩子,塑造完善人格,使孩子形成穩固的思想情操,做個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四、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
我們的教育要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讓孩子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體驗中獲得發展的。父母的責任不是讓孩子緊緊地跟在后面依賴自己,而是解開束縛,放開雙手,讓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生活中鍛煉自己,習得經驗。哪怕是困難艱苦,也要讓孩子去多多體會,這樣的教育才能使獨生子女更加獨立。過度的愛護只會扼殺孩子的獨立要求;給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務只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我國幼兒教育之父陳鶴琴說:“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就應當教兒童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就應當讓他們自己想;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币虼?我們與其費盡心思地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讓孩子去發現去鍛煉。如果孩子們遇到某些問題時,我們能給他們一些機會去思考、行動,自己想辦法去處理問題,他們便能養成獨立性和判斷力。要注意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辦代替。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于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對子女獨立性的培養,父母應先從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開始。生活自理是一個人自立的起點,孩子總要離開父母走向社會自立的。所以,父母要放手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學習獨立做家務,學會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領,有意識地要求孩子出外辦理他所能辦的事。
理性的愛就是對孩子本質的關心、理解和責任,愛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對孩子健康成長越有利越好。因此父母需要學習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試著走進孩子的世界去發現孩子的心,從而使孩子無論在知識上還是行為上都有良好表現,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王璐.感悟父愛 感悟母愛[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6.
[2]楊冰.成就一生好習慣:培養孩子好習慣108法[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07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