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出濃濃的“語文”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朱婭
“現在的語文課,越上越不知道該怎么上?!边@成了許多語文老師的經典獨白。難怪,語文課不是像白開水那樣乏味,就是像打翻五味瓶那樣酸甜苦辣咸兼有。語文課到底該有哪些“味”?
第一“味”:凈
1.撕掉滿課的“標簽”。沐浴著新課改的春風,老師們在不斷探索,不斷前行。但不得不承認,課堂上的“標簽”越來越多了。僅舉兩例便可見一斑:(1)給尊重學生貼“標簽”。表現在問題的探討上,老師要時時鼓勵學生敢于說出與別人包括與老師不同的想法,要支持學生在現成的答案之外探尋“新解”的嘗試。但有的老師卻演變成上課時奉行“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原則,不分青紅皂白,學生只要開口講話,全是對的,不能說“你錯了”,似乎這樣就是“尊重”。(2)給合作學習貼“標簽”。只要上課,必然有小組討論,也不管小組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是否有討論的價值,美其名曰“合作”。這種隨意搭配式的“合作”學習本身就無視學生的個性,常常是老師拋出一個問題,一聲令下,幾個學生立刻圍成一團,討論聲頓時鵲起,待幾分鐘后,再聽老師的幾聲擊掌,于是討論戛然而止。小組中的優等生總是最有發言權的,不僅讓自己的觀點在小組內得到認同,而且能代表小組發言,至于其他同學尤其是學習有困難的同學只不過是南郭先生搭便車而已。
2.從“拼盤”中跳出來。一位語文老師在教學《雨點》時,安排了這樣幾個流程:第一,唱《小雨沙沙》;第二,畫小雨點;第三,表演小雨點;第四,老師介紹小雨點是怎么來的。這堂語文課,集音樂、美術、自然于一身,語文的因素又有幾何?語文課既不是上述某一學科的代名詞,又不是上述各學科知識的拼盤。
3.甩掉“保姆”角色。不錯,語文的工具屬性,也可以從語文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中理解。具體說,學生其他學科學得是否好,與語文能力的高低有一定關系。但是,語文的工具性主要是指交際中的工具性。語文課之所以存在,不僅因為它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而且因為它有獨立存在的價值,有它獨立的目標,它對學生的發展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課不是為其他任何學科服務的課,因此,不能把語文矮化為其他學科的“保姆”。
第二“味”:情
語文課的“味”要濃起來,即強調語文課要富有情感,要讓豐富的情感激蕩于課堂,這是語文的人文性和情感因素決定的。編入語文課本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這些作品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產物。要讓語文課富有“情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老師須動情在先。語文教材多是文質兼美、圖文并茂的典范文章,語文老師在深入鉆研及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心靈必然會受到深淺程度不同的感染:讀《天游峰的掃路人》,涌動著對平凡人的尊重;讀《廬山的云霧》,有一種對山河的熱愛;讀《航天飛機》,有一種對未來的向往;讀《李廣射虎》,想對英雄稱贊……試想,無法讓自己動情,又何談讓學生入情?那樣的語文課,不是味同嚼蠟嗎?
2.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教學《黃河的主人》,要展現艄公站在羊皮筏上,在波濤洶涌的黃河中如履平地的畫面;教學《微笑著承受一切》,老師要用充滿激情的語言述說:桑蘭,我國女子體操隊最優秀的跳馬運動員,在一次國際比賽試跳時發生了意外,重重摔下,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覺……學生的情緒會立即被調動起來。老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中所提供的藝術形象或具體畫面,激發學生的形象思維,喚起他們的想象、聯想,令學生產生出如聞其聲、如見其貌、如歷其境的親切之感,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那種境界,實現讀者與作者所描寫的景物、塑造的人物、編織的故事、抒發的感情實現想象中的一致或大體一致,情感上的和諧共振。
3.老師要懷情而教。學生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活生生的人,這就要求老師要“懷情而教”,即要在教學中注進甚至傾進鮮明濃郁的情感,用這種情感去觸動學生平靜或不平靜的心,對他們進行是與非、愛與憎、美與丑、真與假、善與惡的情感教育。同時,老師要把對學生的熱愛、關懷、體貼、諒解、鼓勵和期待之情“物化”在自己的教學語言、教學行為之中。
第三“味”:趣
趣味,既是語文教學的一種“內誘”,也是緊張學習生活中學生的一種“享受”。那么,如何使語文課富有“趣味”呢?
1.訓練形式新。要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流程的設計上,我們要動動腦筋,用新穎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秋游》,我建議把學語文與繪秋天結合起來,讓學生邊讀書、邊感悟、邊作畫,興趣盎然;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我用“論壇”的形式串起全文的學習,組織學生依據課文,討論“什么是弱小”,“你我眼中的弱小”,“面對弱小,我們……”從學生的眼神中,從他們表現出的學習熱情中,我感受到了新穎的學習形式具有無窮的魅力。
2.訓練內容新。課堂上的訓練材料應寬于教材。教學《詠梅》前,我搜集了十幾首寫梅的詩,帶領學生走進“梅園”,細細“賞”梅。出乎我的意料,學生不僅積累了很多寫梅的詩,而且在學習《詠梅》時都能自覺運用其他寫梅的詩來解讀這首詞,理解相當精辟,感受相當深刻。
第四“味”:美
1.要教出語文課獨特的美感來。首先,語文課要教出并讓學生體會到語文課的語言美、意象美、意境美、結構美與文化美。其次,語文課堂上要彌漫著一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美。聽特級老師于永正的課,就有這樣的感覺:在其樂融融的課堂中,老師教得神采飛揚,學生學得興致高漲,師生雙方全身心投入,似乎出現“莊周夢蝶”般的現象,教師、學生、教材、教法、教學環境之間融為一體,這樣,語文教學也就從必然王國走向了自由王國。
2.老師要教出自己的個性美。首先,堅持用“烙上自我印記”的真才實學去上課,去啟發、引導、激勵、指點學生學,而不是“以販代教”、“以抄搬代創造”。其次,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充分揚長避短,即突出“人無我有”,就會在課堂上彰顯出與眾不同的“個性美”。例如,有的老師個性豪放,情溢意涌,那么,在施教中,就應上出情來,教出意來,讓學生在濃情蜜意中得到陶冶,受到美的熏陶;有的老師沉靜穩健,敏思善辯,那么,就應用自己智慧的鋒芒,對色彩斑斕的課文內容,沉著而次第地進行解剖;有的老師教學經驗豐富,長于啟發誘導,那么就應在施教中,熱情點撥,啟迪學生探微索幽,發現真諦,洞悉心靈奧秘;有的老師見多識廣,博學多才,善于旁征博引,妙語連珠,那么在施教中,就應以知識性、趣味性、條理性相結合的開放教學,來拓寬學生的思路,擴大其知識面。如此等等,各人都自覺地“潛進”,“溶入自我”,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長、一得之功,那樣的語文課能不美嗎?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钡蚁嘈牛褐灰覀儩撔难芯?,靜心思考,精心策劃,一定能品嘗到濃汁濃味的語文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18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