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石海紅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目前的高等職業教育的論述,總結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一些基本特點。針對這些特點,結合我校目前的情況,對我國高職教育的基本情況,以及現在存在的國家對高職教育支持不夠,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不高等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得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更好地促進高職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教育理念
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可進一步簡稱為“高職”。發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提出正好順應了我國目前缺少職業專門技能人才的形勢。但是,我國目前很多學校開展的高職教育還停留在文化培養的模式上,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的培訓還只是一個輔助的教育手段,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高職教育的成果,為此,結合我校教育現狀,我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模式提出建議。
一、高職教育概述
我國的高職教育已經走過了20多年的發展歷程。1996年,從法律上確定了高職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的地位,由此也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而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中央提出“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國高職教育進入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1)以適應社會需要為目標、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豐富、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寬、素質高等特點。(2)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3)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并在教學計劃中占有較大比重;(4)“雙師型”(既是教師,又是工程師、會計師等)的教師隊伍建設,這是提高高職高專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5)學校與社會用人部門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者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是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二、我國高職教育的真實現狀
雖然我國目前專門的高職學校越來越多,但是存在魚龍混雜的情況,很多高職學校的教育不能達到人才培養的目的。
?。ㄒ唬┗厩闆r
1.規模。截至2010年4月26日,全國共有高職高專院校1209所。高職教育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在優化高等教育結構體系、促進高等教育大眾化、培養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2.就業率。由于培養目標定位比較準確和辦學有特色,高職教育不僅對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發揮了決定性作用,而且為高等教育之后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個明顯的標志就是就業率年年攀升,社會認可度不斷提高。也有一些學生為了追求就業率而弄虛作假。
3.院校結構。從院校情況看,2005年全國1091所獨立設置的高職(專科)院校中,理工類院校達460所,占總數的42.2%,成為高職(??疲┰盒5闹饕α俊3醪叫纬膳c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高職教育專業結構,為加快我國工業化進程作出了貢獻。
4.辦學條件。高職院校具備了舉辦高職教育的基本教學條件,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學校還缺乏專業的技能訓練機器設備,缺少專業系統的實際操作培訓。
?。ǘ└呗毥逃l展中客觀存在的一些問題
1.國家對高職教育的支持不夠。從教育資源投入、政府的重視程度上看,高職教育還遠沒有占據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的投入保證機制不健全,國家對高職院校的投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而高職教育的辦學成本則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在經費投入、人才錄用、干部聘任、職稱晉級等方面,社會對高職教育和高職畢業生的歧視比較普遍。高職畢業生不論如何努力,都改變不了第一學歷為“大?!钡睦_。
2.社會對高職教育的認可度不高。我國高技能型人才缺乏的現實是毋庸置疑的,但無論媒體如何宣傳,對大多數家長和學生而言,高職教育是低層次的高等教育,接受高職教育似乎是無奈的選擇,是不得已而為之。即使上了高職院校,相當一部分學生也把它作為專升本的跳板;加上社會用人方面的高學歷要求,使高職教育的社會地位受到嚴重影響。由于以上原因,在招生過程中,優等生不上高職,高職招生分數線一降再降。有的省200多分就能上高職,生源質量差異大且普遍較差,培養任務繁重,教育質量與規模增長難以實現同步發展。
3.高職教育的理念不新。一些高職院校在專業培養計劃中仍沿用學科本位的課程體系和課程形式,仍將傳授理論知識作為課程的核心,能力本位的課程模式落實不到位,“中專延長”和“本科壓縮”的影子揮之不去;在課程設置上,強調課程本身的嚴密、完整、系統和權威性,忽視學習者未來崗位的需要,忽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對高職教育所界定的“技術技能型”及理論上的“必需、夠用”原則理解、實踐不到位;任課教師對生產、社會實際了解不多,缺乏實踐經驗。
4.與企業、行業互惠互利的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當前,職業教育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比較弱,產業與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之間缺乏良性互動、互利共生的運行機制,存在嚴重的脫節現象。高職院校的功能定位不夠科學,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目標取向不鮮明。行業、企業參與和舉辦高職教育的積極性不高,不少企業,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缺乏長遠觀念,過分重視眼前利益,片面追求用人的低成本,加之就業準入制度執行不力,普遍招收未經職業培訓的員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企業自身的良性發展。
5.適合高職教育的“雙師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半p師型”教師是保證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而我國高職院校普遍缺乏“雙師型”教師。盡管近幾年教育部啟動了“雙師型”教師培訓計劃,但是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是不可能在課堂上培養出來的,需要在生產實踐的真實環境中經過多年的實踐工作才能鍛煉成熟。
6.缺少與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訓基地。高職教育是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是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建設校內仿真、模擬或等同于工作現場的實訓基地,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目前多數高職院校力不從心,實踐教學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職教育的發展完善建議
我國目前高職教育中存在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但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卻刻不容緩,為此,我結合本校的情況提出如下完善建議。
1.人才培養與職業、行業要求緊密結合、融為一體。推行雙(多)證書制度,促進就業。按照國家職業標準與專業教學計劃相結合的原則,構建以能力為本位的,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課程體系,在完成教學計劃的同時,使學生考取一種或多種職業資格證書,不僅可以切實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而且可以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技能證書的取得要作為學生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盡量做到人人有證,人人有能,并且一專多能。
2.辦學多元化,走工廠化道路。高職教育的最終人才培養目標還是為企業培養專業的技能人才,為此,在最初的學校教育中,就要和企業工廠結合,讓學生盡量多參加工作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銜接學習和工作,在畢業后能更順利地踏上社會、參與工作,而不會出現理論與實踐中脫節的狀況,讓他們喪失工作信心,甚至一直難以就業。
3.高職教育須為終身教育。高職教育應當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而不是終結性教育。隨著經濟、社會與科技的發展及人自身發展的需要,高職教育的內涵及外延處于不斷發展之中,學生的畢業只能作為技能學習的一個暫時停結,而不是終身停結。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們還須為學生提供進一步跟上時代步伐的技能培訓,讓他們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大潮,不被社會所淘汰。
由此,高職院校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們需要培養的學生是具有適應時代發展能力的技術人才,而不是會做簡單操作的機器人式的工人。我們培養的學生是要有健全的人格和技術水平的全能型實戰人才,而不是只會紙上談兵的庸俗之輩。為此,我們必須不斷深化教學改革,真正做好學生的領路人,幫助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成長,真正起到一個領路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陳解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國際經驗借鑒[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5,(2).
?。?]扈中平.教育目的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程宜康,吳景頌.高等技術應用性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及教學解決方案[J].職業技術教育,2004,(34).
?。?]王?。叩嚷殬I技術教育實訓基地特性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21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