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數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認識與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書臣 張友
摘要:教學研究能力是高等數學教師必備的素質,由于有部分教師畢業于非師范院校,他們存在著教師專業上的先天不足。我國高校目前沒有完善的教學研究管理體系和教學研究制度,集體教研中又存在許多問題,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主要靠自我教研,為此要補上先天的營養不足,主動尋求同伴互助,重視綜合教學研究。
關鍵詞:高等數學教師;教學研究;同伴互助;綜合教研
中圖分類號:C6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8―085―02
高等數學教師主要指在高等學校從事非數學專業所開設的數學課程教學的教師。高等數學課程包括微積分、微分方程、線性代數、概率統計等。這些課程都是高等學校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它承載著雙重重任:既要為各個專業的學生學習后繼課程提供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以便他們可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內進行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具體地說就是在數學中所得到精神、思想和方法在其他領域里的遷移。所以,高等數學教師的素質應是很高的,他們不同于專業數學教師,后者的教學對象是數學系的學生,而前者的教學對象是各個專業的學生,這就要求高等數學教師必須是通才、全才,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數學功底,還要熟知相應專業的基本知識,否則就難以勝任。
一、高等數學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高等數學教師的素質應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基本素質,主要指教師所應具備的基本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外語知識以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二是數學素質,主要指能勝任高等數學課所需要的數學學科知識,包括教師對數學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領悟,對數學史的了解,對數學的科學價值、人文價值、應用價值的認識,還包括相當的數學解題能力和數學探究能力。這是高等數學教師專業內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教學素質,通常也叫條件性知識,是指高等數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綜合的教學實踐能力,主要包括教學設計能力、教學操作能力、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研究能力。其中,教學研究能力是較高層次的能力,它是在前者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又反過來指導和服務于前者。本文將重點談教學研究能力。
教學研究是指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教學實踐,為了教學實踐的研究,是為解決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所遇到或面臨的問題而展開的研究,是源于教師解惑的需要且為了改變教師所面對的教育教學情境而進行的研究。它有兩種基本形式:集體教學研究和個人教學研究。個人教學研究也可稱為自我教學研究。無論哪種形式,其目的都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特別的,后者還在于通過研究使教師獲得一種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養成一種反思、追問與探究的生活方式。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屬于繼續教育的范疇。
二、目前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遇到兩個問題。
在高等數學教師人群中,除了一些老教師,大部分教師都有較高的學歷,數學專業水平很高,但這其中的大部分人畢業于理工科大學或綜合性大學,他們未接受過師范教育,從教師這個專業來看,他們存在著先天不足。上崗前的培訓和教師資格證的培訓是倉促的、短暫的,是不能解決大問題的。教學的基本技能、教育理念、教育基本理論、心理學的知識不是在幾天內就可以內化成教師自己的知識,并在實踐中應用的,是需要經過系統的學習、體驗、反復實踐才能成為一個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學實踐中發揮它的作用的?,F在高校普遍反映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差,與這個因素有很大的關系。
我國高校目前沒有完善的教學研究管理體系和教學研究制度。我們知道中小學有完善的教學研究制度和管理體制,區、市、省都有專門的教研部門(如區進修校、市教育學院、省教育學院或教研中心等)各個學科都有專門的教研員負責本學科的教研,層層管理,責任到人。而高校則做不到。即使是高校傳統的教學研究活動,如集體備課、觀摩評課,也是形同虛設,集體備課只是幾個教同一門課的教師在一起把哪些該講的,哪些不該講的劃一劃,統一下習題就完事了;觀摩評課也是如此,聽完了,打打分,唱唱贊歌了事。所以,高校的目前的教學研究活動是只有活動而沒有研究。原本教師在教學研究的過程中是可以提升自己、獲得專業成長的,但這種沒有研究的教研活動能有這種效果嗎?
三、提高高校教師研究能力的措施
在目前這種狀態下,提高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既不能靠高校的繼續教育制度,也不能靠高校的教學研究制度。主要靠教師自身,教師要想得到專業發展,就要提升自身的素質,特別是青年教師,要完成從新手到勝任,再到專家型的教師的轉換,就要加強自身的學習,把提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作為一個突破口,使其從起步開始,就將學生者、實踐者、研究者集于一身,這樣可大大縮短適應工作的時間,提前進人勝任階段,并向專家型教師發展。在自我教研中,教師就是研究者,簡單地說,就是在教學中開展自己的研究,發表自己的看法,解決自己的問題,改進自己的教學工作。為此,要做到以下三點:
(一)補上先天不足的營養
這首先要求提高認識,在我們所了解到的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對教學法不屑一顧,更談不上教學研究了,認為講好數學只要懂數學就行了,只要提高數學學歷即可;并認為只要教的時間長了,都會成為好教師的。這顯然對教師職業缺乏專業認識,同時混淆了理論指導與教學實踐經驗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所以,每個高等數學教師,尤其是非師范專業畢業的青年教師都要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掌握教學基本技能,研究教學法,補上教師專業上的先天營養不足。而教學研究則是提升自身教育素質的最好途徑。尤其是自我教研,它最能體現行動研究的特色,教育行動研究就是圍繞教師的教育行動展開的,是基于研究問題的解決過程,它的問題都是來源于教師自身的教學遇到的實際問題,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兼具研究與行動兩大側面,具有研究者和行動者的雙重角色。在教學研究中,也即解決問題的行動中,教師不斷增長教育實踐智慧,專業發展日臻成熟。這幾年,筆者指導了幾個剛畢業的博士生的教學工作,筆者的做法是在教學工作的伊始就把他們帶上教學研究的軌道上來,一邊工作,一邊學習,一邊研究。通過教學研究,起點高,進步快,極大地促進了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主動尋求同伴互助
自我教研并非閉門造車,它應有三種基本途徑: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我反思。這一點與中小學的校本教研相類似。因高校無專門的教研員,所以,專家引領的機會很少,高校本身不坐班,教師之間的接觸和交流很少,要想向同事學習,與同事交流,就要主動。這樣,可加強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之間的交往、互動與合作,它的基本形式是對話與協作。這幾年,筆者在研究高等數學教學設計時,在這方面獲益頗大。每次筆者設計好一個課例,不僅筆者自己實踐,還與同事們研討,修改方案,并讓他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使用,多次反復,最后優化的方案向全體高數教師推廣,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筆者在研究高等數學學習焦慮問題時,不僅僅停留在個人的觀察與思辨中,而是與同事就這個話題進行探討,形成共同的認識后,我們編制了研究程序,擬制了問卷,通過訪談、問卷測試等多種形式進行研究,定期與同事討論,將得到的結果和形成一致的認識記錄下來,再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對策,如此不斷的反復,我們現在已基本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筆者深深體會到同伴互助的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還要參閱大量的第二手材料,學習國內外先進的高等數學教學經驗。
(三)不能忽視綜合教研
高等數學不同于其他課程,它與其他專業的聯系非常緊密,它能為專業課程提供強大的服務功能,然而,現行的高等數學教材是歷經幾百年千錘百煉而成的經典,它突出了它的基礎性,因而也就忽略了專業性,我們幾乎見不到專門為哪個專業而編的高等數學教材。但我們的教學對象卻是具體的某個專業的學生,特別是職業技術類院校,專業繁紛復雜,層次要求各不一樣,所以,要想教學有針對性,從理論上講,高等數學教研室應與各個專業的教師在一起進行集體綜合教研,但從實踐上看,由于眾多原因,很難實現。因而,這一重任還是應由高等數學授課教師本人承擔。一方面,要加強學習,對所教的專業的基本知識和要點要熟知,這樣,在高等數學教學中,就可以針對某一專業,選講一些專業的背景材料,提供專業的數學模型,課堂的效果就會好一些;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與所教專業的專業課教師聯系,共同探討教學問題,如哪些知識在本專業中用得較多,哪些數學方法對解決本專業的問題十分有效,哪些地方是學生的薄弱環節,如此的綜合教研可共同制定出符合本專業特點的、切實可行的教學改進方案,在實踐中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我們近些年的經驗也驗證了玟一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1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