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藝術教育中的文化素質訴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張寶生
摘 要:高等藝術教育也應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和其他學科專業的素質教育內容相比,高等藝術教育應強化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教育,在提高藝術素養、專業素質的同時,提升文化素質。時下,許多高等藝術院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重“技”輕“文”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存在不僅有違于素質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提升受教育者藝術素質的提高。鑒于人文精神、文化素質與藝術專業素質、素養之間的關系,在高等藝術教育中推進文化素質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關鍵詞:藝術教育;文化素質;素質教育
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簡介:張寶生(1962―),男,山東萊陽人,深圳藝術學校副教授,主要從事:藝術教育研究。
一、高等藝術教育以文化素質教育應對藝術教育
文化對于藝術、文化素質與藝術修養的重要性已有許多討論。我們所要強調的是,高等藝術教育必須強化文化素質教育,文化素質不應被人為漠視,應成為高等藝術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無疑,在許多高等藝術院校,重“技”輕“文”的現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響了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所培養的人才只是身懷某項技能的高級“藝術工匠”,或者是文化修養匱乏、沒有創造力的表演、藝術模仿者。猶如“工匠”成為“工程師”的難度一樣,讓這些文化素養低下的“藝術工匠”成為藝術家同樣是困難的。也許,我們不能期盼高等藝術院校培養的藝術人才都能成為藝術家,但具備藝術家的文化素質和文化潛能的要求并不為過。實現這一目標,只能要求高等藝術院校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主動滲透文化素質教育,突出文化素質教育的地位,徹底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重“技”輕“文”現象,使“文”與“技”的關系達到一種優化的結合。伴隨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我們有理由認為,開展高等藝術教育的同時,必須強化文化素質教育;對“技”和“文”應制定同樣嚴格的標準。通過提升文化素質達到提升藝術技能的目的,對于高等藝術教育是非?,F實的問題,也是一項關涉長期目標的問題。
我們這里所說的“文”既包括高等藝術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質,也主要指的是人文綜合素質。從表面上看,人文素質與各種藝術技能、技巧關系不大,但實際上人文素質對藝術的支持、支撐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離開了充滿人文精神的藝術,不能稱其為藝術。“在藝術教育中的人文性是隱性的,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藝術教育遠離人文,必然導致品味的降低,更會成為無源之水。”①由這一論述可知,藝術的進步絕非簡單的某項技能、技術、技藝的創新,更是注入了藝術家的思想――深邃的人文精神。一個非常簡單的事例是,貝多芬的交響曲之所以震撼人們的心靈,主要原因在于藝術家將對生活的各種感悟注入到音樂中,其藝術感染力、感召力,必然是藝術家思想升華的表現,而絕不僅僅是技術、技巧所能夠替代的。
高等藝術教育的重“技”輕“文”,從表象上看似乎是教育過程中的“偏科”、“瘸腿”現象,而從素質教育角度分析,則不難發現,重“技”輕“文”背離了受教育者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使受教育者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文化基礎嚴重脫節,“技”與“文”難成比例。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倡導的人生理想,是現代社會對人的本質要求和重要內容,是高等教育必須突出的教育理念。全面發展是一個內容豐富的概念,不同學科有不同的解讀。針對目前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現狀,這里所說的全面發展主要指專業課程以外的、能夠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養的各種教育、教學內容,至少不應是單一的、人文內容匱乏的課程。
二、藝術教育活動中文化教育應占的比重
有人曾倡議藝術家“德藝雙馨”。而名副其實的技藝高超的藝術家,無一不具備高深的人文素養和文化素養。也正是高深的人文與文化素養,使技藝在藝術家那里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藝術家們在藝術上取得的成就,既映襯著藝術家對藝術的獨特見解,也折射著他們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對生活、生命、社會、世界的高層次理解;他們高超的技藝,是他們文化修養的結果;他們的精神世界和他們的藝術表現同樣豐富多彩。實踐已經證明,藝術家的成長絕非簡單地依賴某一領域內藝術技能的訓練,而仰仗于他們對文化的把握、理解和積累。和許多專業學科一樣,藝術更需要理解和表現。這種理解和表現最終并不取決于某項技能、技巧的高低,終極制約因素肯定是文化素質。藝術追求對靈魂的表現,對某種精神的塑造,而這一目的的達到,則肯定取決于文化素養。關于這一點,看一下當代中國名目繁多的、瞬間即逝的各種“星”與著名藝術家之間的差別,便不難理解技藝與文化之間的關系了。理論界早已有人批評藝術領域某些人浮夸與浮躁,抨擊功利主義對藝術的侵蝕,指責某些人缺乏藝術操守等。其實,這也是在以事實告訴人們,文化積累的淺薄、人文精神的淡漠,必然導致對藝術理解的偏差或缺乏持之以恒。有人曾論述藝術的德育功能。但藝術德育功能的發揮與實現,必須建構在文化基礎之上。所以,要想真正實現“技”的高超,“文”的高超既屬于充分條件,也屬于必要條件。
任何一門學科、科學都離不開創新和創造能力,而藝術追求創新與創造,正是藝術之樹常青的根本所在。我們認為,高等藝術教育所說能力實際上包含兩個大內容:一是藝術上的能力――主要表現在技術、技能、技巧層面;二是文化上的能力――屬于深層次動力之源。當然,文化與藝術層面的能力都存在創新的要求,但無數事實證明,藝術層面的創新源泉來自文化和人文精神。否則,創新無從談起。“現代教育理念認為,藝術課程的綜合應該是立足于人的整體發展,關注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而且它的目的并不是培養精通某一門藝術技法的學生,而是遵照人的藝術能力形成規律,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具有綜合藝術修養和能力的人。”②
藝術和人文知識、藝術素養和人文素養、藝術素質與人文素質之間的關系,在學科屬性上看是一致的:“藝術就其在人類知識譜系意義上的歸屬而論,屬于人文科學的范疇;而藝術教育則應該主要屬于一種人文素質教育。當然,這里必須明白,高等藝術教育與那種師徒傳習的單純技藝培養是有著根本性區別的。”③此外,藝術素養的高低與文化素養高低之間的關系,還是藝術及其藝術教育的文化屬性所決定的。“藝術是文化的精品,教育是文化傳承的根本途徑……。”④藝術的歸屬、藝術的文化屬性、教育的重要性,均在告誡教育者,高等藝術教育須臾不可離開文化素質教育。
三、正確認識理解人的全面發展
有鑒于時下高等藝術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輕“文”,以及課程設置過于單一等問題,有人提出改革課程設置結構,以“綜合化”為主體,開設、增設跨專業課程等等;也有人提出,高等藝術教育專業門類劃分過細,培養途徑過于狹窄,也是導致重“技”輕“文”的客觀原因之一。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總的說來,如何提高高等藝術教育水平,強調藝術水平誠然沒有不妥,但更應該對受教育者的文化素養、人文知識水平提出相應的要求。我們比較傾向于高等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綜合化的觀點。我們認為,所謂“綜合化”,首先應改變目前重“技”輕“文”的專業課程設置;其次,我們所說的“綜合化”并非“大雜燴”,而是有針對性、有明確目標性的“綜合化”。為接受高等藝術教育的學生開設非藝術專業課程,仍然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在德國,一些藝術高等院校開設的課程包括:美學、藝術史、藝術批評、文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等。而美國,一些藝術院校開設的選修課程有:數學、幾何、物理、化學、生物學、動物學、植物學、生態學、環境學、材料學、心理學、天文學、經濟學、社會學、宗教學等等,差不多包羅萬象。國外成功的經驗無疑是“他山之石”,會給我們提供有意義的借鑒。
根據中國的國情,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史應為核心內容。眾所周知,今天的高等藝術教育屬于“舶來品”,但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對藝術教育毫無干系。恰恰相反,深厚博大的中華傳統文化對于研習藝術的幫助很難“一言以蔽之”。正如前面提到的,沒有必要采取“拿來主義”策略,結合中國國情,有的放矢地增加文史類課程,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同時,對任何一種外來文化的解讀、詮釋、理解、消化,假如不能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這種文化又有何現實價值呢?特別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英語文化”為代表的文化霸權對中國傳統的銷蝕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實踐已經證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詞歌賦,典籍樂章等對藝術家的旨趣熏陶、性情陶冶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通過擴充文史知識容量,提升、改善高等藝術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構成,進而達到提升受教育者文化素養、人文素質的目的,既有可行性,也存在必要性。
注釋:
?、俸螘酝?藝術教育人文性之我見.中國成人教育.2005,(4).
②蘆葦.解讀藝術教育的“綜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鬯紊F.關于高等藝術教育問題的分析、思考及對策研究〔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05,(1).
?、苈櫿癖?禮樂文化與儒學藝術精神〔J〕.江海學刊,2005,(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53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