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校機械類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王欣
摘 要: 我們現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而創新正是素質教育的核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永恒主題。創新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和實踐的一個重要課題。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分析了大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和意義,探討了高等職業院校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問題。
關鍵詞: 高等職業院校 機械類學生 創新能力
創新是社會不斷發展的動力,只有不斷地創新,社會才能得以發展。創新型社會需要大批創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養主要以學校教育為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成熟,企業、社會與高校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顯得更加迫切。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的目標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專門人才,其能力的構成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專業技能的培養,其二就是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前者主要體現在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和運用上,這方面往往是學校和學生關注的重點;后者主要體現在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和各種智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上,這經常被施教者和受教者所忽視,但恰恰是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和貢獻社會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這種意義上說,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和成長顯得更為重要。
一、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意義
1.迎接知識經濟的需要。
21世紀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目標是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時代的變化。然而教育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教育最關鍵的就是創造力教育,沒有創新,就沒有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真正的生產資料不再是傳統的以資金、設備和原材料為主,而是取之不竭、可以再生產的智力資源,即知識。創新型人才是知識創新的載體,創新型人才是知識創新的載體,創新型人才要依靠學校培養,關鍵是創造力的培養。
2.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
現代社會千變萬化,信息傳播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學生從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到走上社會時可能已經陳舊了。因此,學校要認識到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環境,創造必要的環境條件,激發學生的創造愿望,鍛煉創造能力。
3.人才全面發展的需要。
創新能力是人才全面發展的集中體現,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是促進人才全面發展。當今社會依靠的是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這就需要大量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人才來實現。有調查表明,在高校畢業生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在實踐中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富有創造精神的全面發展人才。
二、高職機械類學生創新教育的對策
當前培養的高職機械類專業畢業生除須具備高職教育要求的政治和人文科學的基本素質外,還必須具有三條專業特色:第一,寬口徑的知識能力結構;第二,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第三,具有現代制造技術的應用能力。然而,動手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要依托于實踐。在實踐中傳授學生知識,使其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還注重培養創新的能力。因此,在高等職業院校機械類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增強創新意識,培育創新的教師隊伍。
培養造就一批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教師必須自覺并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不斷錘煉自身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不斷提高突破自己和他人已有經驗和結論的勇氣和魄力,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求異心理,培養探求新知識的興趣。
2.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教育過程中,要承認教育對象個性的存在及其差異的合理性,同時為學生營造一個能夠使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的寬松氛圍,讓他們可以獨立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或從事創造性活動。任何創造活動都是對原有理論、觀點、方法的突破。因此,在創新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鼓勵學生個性的發展,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這是培養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條件。
3.競賽訓練與專業技能實訓相結合,實行“做中學”“做中教”。
采用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完成的項目式創新教學。在教學方法上應大量采用企業情境式、案例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及時吸取創新成果和競賽內容,促進實訓教學;積極開發各類配套系列創新實訓教材和講義;建立實訓室開放制度,由學生自行管理創新實驗室的日常運作。
4.競賽訓練與實訓基地建設相結合,推進實訓設施開放。
工程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對于技能型創新人才尤為重要。在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中牢牢把握實踐這一根本,對能夠同時滿足教學和競賽需要的實訓項目實行優先立項。在硬件上采用與企業同步的實訓設備,在軟件上對真設備負載以“競賽訓練項目”,將企業制造“真要求”融入實訓教學,建成了能夠啟發創新思維、拓展創新空間和開展創新實踐的一流實訓平臺,形成了國家級、省級機械技能與創新訓練實踐基地。以校外合作企業為支撐,建設實訓室和工作室。實踐基地的運作充分體現校企合作和校內開放理念,學生以個人或團隊方式,在開放式實訓基地有計劃地開展來自于學校、企業、競賽等技能和創新項目的訓練。
5.創新考核方式,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
傳統考核方式是偏重知識測試,忽視能力的考核,這種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改變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實行重點考核學生理解、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考核方式,也就是根據課程的特點,探索不同的考試方法;在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判中要看其是否有創新的思路和巧妙的解題方法,立論是否言之有理,杜絕傳統的只認定一個標準答案。
建立科學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能夠起到很大的導向作用:合理的評價標準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合理的評價標準會扼殺學生的創新激情。高校應積極探索科學的評價體系和標準,建立有利于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機制。不應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能力的唯一標準,更要注重學生的創新意識、動手能力等綜合情況,即是否可以活學活用所學知識,是否具有知識遷移能力,是否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
三、結語
在教育中,我們應向學生多提供具有創造性、實踐性的活動平臺,通過積極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創造和主動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有意識地將潛存在學生身上的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創造潛質、潛能引發出來,從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我們現在提倡的“項目教學法”以模塊、項目為教學主線,在一個個項目中引導學生去學習,去自主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實際上也是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勤于辯論,注重培養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引導學生的思維向創新的各個方向或多個方向探索,使他們的思維更順利地向新的方向發散,向更多的方向發散,從而培養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姚鳳云,苑成存.創造學理論與實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繆凱歌,郭濤.創新實用教程.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王明強等.工科機械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J].大學教育科學,2003,(4).
[4]仇榮國.加強大學生創新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5,(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614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