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重基礎,高立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尹志芳

  摘 要: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重視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真實反映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實踐“過程與方法”,引導中學歷史教學方向;以學生為本,展示歷史學科特色等特點,更接近中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水平,更能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進步,更能實現新課改的課程目標。
  關鍵詞: 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 重視考查基礎 實踐“過程與方法” 以學生為本
  
  綜觀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與2009年相比,不難發現這張試卷更接近中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水平,更能促進中學歷史教學的進步,更能實現新課改的課程目標。
  一、重視考查基礎,能真實反映中學生的歷史學習水平
  在目前江蘇省的高考方案下,一方面,學生放在歷史學科上的時間明顯減少,要求他們深入地學習歷史顯然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編寫體例的問題,學生頭腦中的歷史知識時序性不強、聯系中斷,可以說學生歷史學習的整體水平在下降,如果試題過于強調知識的運用,信息過于隱蔽和模糊,就必然會導致中學歷史教與學走入偏與難的誤區,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但2010年江蘇省的試題,不會讓學生覺得書本上的知識學了沒用,不會讓中學歷史老師認為歷史是無法教好的。
  1.重視對基本歷史知識的考查。2010年的江蘇歷史試卷,客觀題部分基本上考查的是主要章節中的主干知識,不偏不怪,因此對于其中的大部分試題學生有一種熟悉的感覺,題干給學生提供的信息也比較明確,淺顯易懂,如果能夠仔細審題,便能順利篩選出答案;主觀題部分,除了選測部分B【中外歷史人物評說】的第(1)問和C【探索歷史的奧秘】的第(2)問主要是依據材料來回答之外,其余每一題的每一小問都要運用已學過的基本知識來解答,題目中用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相關史實”等之類的話來提醒學生。
  2.強調學生的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要想考高分,還必須會“用”歷史知識,會多方位、所角度地提取歷史信息,會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如,第22題的第(1)問:“第一種說法主要是從哪一方面審視辛亥革命?”如果學生不認真、完整地閱讀題目中的信息,找到“第二種把辛亥革命理解為20世紀社會革命中的1900―1913年階段”這句話,并認識到其中的第二種是從“社會革命”的角度來認識辛亥革命,就很難解決這一問題。
  二、實踐“過程與方法”,引導中學歷史教學方向
  “過程與方法”這一課程目標的提出是這一輪課改的一大特色,但從我在教學實踐的觀察來看,課堂教學中真正體現這一目標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為教師的思想沒能真正地實現轉變,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具體操作的難度較大。但2010年江蘇省的歷史試題在實現這一目標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如,第22題的第(3)問:“運用上述視角認識五四運動的影響?”第23題第(2)問:“對圖像研究者來說,繪畫作品并不簡單地只是用于觀賞,而是用來‘解讀’。圖③為工業化時期的宣傳海報,判斷其所含信息是否準確,并說明理由。與其他圖像史料相比,宣傳海報有什么特點?”第24題的第(3)問:“從研究性學習中史料與結論的關系看,研究歷史最重要的原則是什么?”等等,試題中大量地出現考查這一目標的內容,不僅告訴學生學習歷史是為解決現實問題服務的,而且提醒中學老師重視“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計與教學,并提供了示范。
  三、以學生為本,展示歷史學科特色
  1.命題平穩,有助于學生的發揮。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總體上是比較“正”的,學生拿到這張試卷時會覺得自己有辦法、有能力解決這些問題,這樣能使學生緩解考試時的緊張心理,保持一種良好的考試心態,積極展開思維活動,正常地把自己平時的學習水平穩定地發揮出來,考試不應以考倒學生為目的。
  2.滲透方法,體現歷史學科的價值。試題通過提供文字、圖片(宣傳畫)、示意圖、柱狀圖等大量的、各類的材料來引導學生通過對信息的搜集、分析、比較、判斷來解決問題,為學生認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提供了方法和借鑒,也體現了通過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既能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脈絡,又能學習從歷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體現出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在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形成基本的公民素養方面的價值。
  盡管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題仍然有一些瑕疵,但它強調基礎與能力相結合,突出中學歷史學科中的主干知識與學科特色,考慮到了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這些必將有助于中學歷史教學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2]2010年江蘇省高考歷史試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47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