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語文課能這樣上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丁梅紅

  一
  
  我有幸參加了香港舉行的“第五屆兩岸四地小學語文交流活動”,在此次活動上,我聽到的第一節課是來自臺灣的吳淑芬老師執教的《兩兄弟》(托爾斯泰),教學流程如下:
  (一)導入故事。
  吳老師給孩子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梗概如下:小時候,吳老師想留長發,可是媽媽非要她剪掉,她不想剪,卻不知如何說服媽媽,最終成了“西瓜頭”。
  (二)學會關聯詞。
  1.吳老師出示了一段話(與課文無關),里面沒有關聯詞,讓學生讀了以后,又出示加入關聯詞后的這段話,讓學生比較異同。
  2.吳老師又出示了一段話(依然與課文無關),讓學生試著填一填關聯詞。
  3.吳老師出示用上關聯詞的四種好處。
  4.吳老師出示了常用關聯詞:可是、也許、幸虧、然后、卻、而且、并、于是、就算、還有、因此、但是、首先、果然、再說、雖然。
  (三)老師講故事。
  吳老師并未給學生出示完整的課文,而是開始給學生講《兩兄弟》的故事,講到兄弟倆對話的背景后,問學生:“如果是你,你會去尋找幸福嗎?”
  學生各自表達自己的觀點。
  吳老師接著講故事。
  (四)把事情說清楚。
  1.吳老師把文章分句切割,讓學生兩人一組討論,并把切割成一句一句的文章片段重組起來,貼好。
  2.全班一起討論,讓各組讀出他們所排列的文章,體會關聯詞的用法。
  (五)總結。
  吳老師引導學生說說故事給自己的啟發。
  
  二
  
  這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目標簡單明確。吳老師確立的目標是“面對不同意見時,能舉證事實,說明理由,有條理地與人理性溝通。能把握關聯詞的特性,并加以練習及運用。能應用順序,因果的閱讀策略重組一個段落”。而課堂教學也的確較扎實地落實了這個目標。
  但這種與眾不同的教授法卻帶我給深深的思考: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體現在哪里?面對這樣的課例,我們有必要對“工具性”的“度”老生常談。《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比绻f這一句話是《語文課程標準》所有思想的統領,那么,把握好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也理所當然地成為語文教學的核心。
  我們一直在強調,沒有人文就沒有語言這個工具,因為語言不是獨立于人而存在的一種工具。但這節課上如此地側重于工具性,行嗎?當我們站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天平上,如何衡量兩者的“度”呢?
  (一)中不偏,庸不易。
  新課改以來,“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關系一直讓我們爭論不休?!秲尚值堋愤@篇文章出自大文豪托爾斯泰之手,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有很大的好處,而吳老師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工具性”,注重詞、句的訓練,將文章分析得支離破碎,失去了應有的美感。
  我們清楚地知道,如果片面強調“人文性”,忽略語文的工具作用,語文知識點不能落到實處,必然又削弱語文的工具性。宗祺教授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币虼?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也應該“中庸”一點。如果吳老師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的把握,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充分的感悟,再把關聯詞的訓練巧妙地放到課文片段教學之中去,相應學生的收獲就會更多了。
  語文學科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語言的積累、語感的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不偏不倚,巧妙結合。
  (二)善其事,利其器。
  吳老師的課給我的直接感受就是對于關聯詞的用法非常講究,對于我們這些成年人來說,這是一節不錯的指導課,但這樣的上法是否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呢?我們一再強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工具性”,是否可以“現炒現賣”呢?
  從課堂氛圍來看,學生一直在跟著老師出示的題目跑,更多的是填空式地回答問題。對于孩子們來說,不停地“磨刀”,卻不知磨了想干嘛,或者說磨了半天的牛刀,最后宰了只雞,都是很掃興的事。我們為什么不能讓學生先進入文本,讓他們先感知內容,自主探究,必要的時候,再引導學生如何“利其器”呢?
  在走過一段“側重人文性”的教學摸索后,我們的天平又“失衡”了,開始了所謂的“語言游戲”?;蛘咴诮虒W中放大工具性的作用,字字詞詞落實,或者脫離文本進行無效對話,無中生有的曲解,抓住枝葉加以無限擴大的肆意歪曲,用解剖刀對文章進行肢解,留下一些雞零狗碎的符號等。結果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閃光的啟迪智慧的思想不見了,吸引人、凝聚人、感人肺腑的情感也就消失得無蹤影了。
  語文教學追求“訓練的無痕”,也無非是想讓人文性與工具性相得益彰,讓學生的情感伴隨整個學習過程。我們是否可以在“善其事”時“利其器”呢?
  (三)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已經成為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重要理念。但透過吳老師的這節課,我們不難看出,她已經授予學生以“漁”,但學生并未真正咀嚼出“魚”是什么味道。
  語文是“漁”,它是表情達意、思維和交際的工具,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工具,是傳達社會價值觀念的工具。但也不能忽視,語文本身是“魚”,作為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沉淀著無數燦爛的人文思想與人文精神。所以,語文課既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又要充分發揮語文的情感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
  本節課的教學,吳老師獨具匠心地找到了語言訓練的基點,通過抓關聯詞的訓練,以語言文字為憑借,引導學生了解關聯詞的作用,體會它的用法,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基本達到了這一目標??墒菍W生對于兩兄弟的情感呢?課文隱藏的深刻含義如果深入學生的心呢?
  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表與里的關系應該得到有效的交融、彰顯。只有讓學生對文章有整體把握,先品嘗到“魚”的美味,才能激發他們想“漁”的沖動,而有了這樣的沖動,再授之,學生才能真正利用“漁”獲得“魚”。
  感謝吳老師帶給我們的啟示,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一次自己的課堂,在這容易失衡的兩端,只有不斷地權衡,才能讓語文課堂演奏出和諧而美妙的音符。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7862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