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楊 韜
摘要: 作為簡?奧斯汀的傳世名著,《傲慢與偏見》以婚姻為其中心議題,描述了四對男女的感情經歷,情節與人物行為均縈繞在此主題之上。在這錯綜復雜尋找幸福的經歷中,各人物的人格教養起著關鍵的作用。本文以人格形成的過程為切入點,通過探索簡?奧斯汀所處的社會背景及小說的創作背景,結合小說中四位女性的性格特征和行為舉止,并追溯其根源,分析了成長環境及家庭教育對她們人格形成產生的影響,探討了家庭教育在生物人向社會人轉變的人格形成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結論部分通過對小說中四位女性不同結局的比較得出啟示,即只有達到人格的成熟,才能更好地追求人生的幸福。
關鍵詞: 《傲慢與偏見》家庭教育成長環境人格
一、十八世紀社會背景
正如中世紀傳奇之于貴族階級,民謠之于人民大眾,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屬于中產階級的產物,更多地反映的是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人格。
十八世紀是英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隨著物質生產方式和物質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革,社會結構也隨之重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成為中產階級。在這一時期,英國小說開始全面崛起,小說藝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當時在英國全面盛行的是批評現實主義小說,大多以揭露社會陰暗面為主要內容。而在鄉村中過著平靜生活的女作家簡?奧斯汀卻沒有過多地受到工業革命及當時小說流行趨勢的影響,獨辟蹊徑,“憑借實實在在的描述、真真切切的情感將一個個普普通通的人或事物變得生動有趣,而且有一定的高雅品味”(沃爾特?司各特爵士語)。她的作品中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描寫,沒有慷慨激昂的感情抒發,只是通過一場場的舞會,一次次的串門,一頓頓的家宴,以及無數次的閑談、散步,來表現“茶杯里的風波”。雖然奧斯汀自己提出她所創作出來的世界可以被解釋成一個“兩英寸長的小象牙片,我用一把好刷子在它的上面努力工作,但是在花費了大量勞力之后,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小的”(1861年12月16日的信件)。我們卻可以從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正如托?巴?麥考萊所說:“作家當中其手法最接近于(莎士比亞)這位大師的,無疑要數簡?奧斯汀了,這位女性堪稱是英國之驕傲?!雹?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很好地體現人格教養影響個人婚姻幸福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窺視到中產階級的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更能體會到家庭教育對人格形成和婚姻幸福的影響。
在小說的一開始,奧斯汀就安排了一場班納特夫婦之間的家庭對話,并指出:“班納特先生真是個古怪人,他一方面喜歡插科打諢,愛挖苦人,同時又不拘言笑,變幻莫測,真使他那位太太積二十三年之經驗,還摸不透他的性格。太太的腦子是很容易加以分析的。她是個智力貧乏、不學無術、喜怒無常的女人,只要碰到不稱心的事,她就以為神經衰弱。她生平的大事就是嫁女兒;她生平的安慰就是訪友拜客和打聽新聞?!雹诹攘葞拙淇此齐S便的評價,描繪了班納特家的家庭環境,并將讀者帶入了她嚴峻而委婉的反諷世界。
二、從家庭教育角度看《傲慢與偏見》中四位女性的人格特點
1.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著名教育家顧明遠教授主編的《教育大辭典》把“家庭教育”定義為:“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教育,通常是指父母對兒女輩進行的教育。”③我國一直有“子不教,父之過”的說法,就是把父母親教育子女作為其“天然”的責任,而人們也把“沒家教”的諷刺挖苦作為最大的人格侮辱。法國思想家盧梭從人類整體的長遠利益出發,也極力強調在家庭中由父母親對子女實施正確的早期教育:“再沒有什么圖畫比家庭這幅圖畫更動人的了,但是,只要其中少畫那么一筆,也就把整個圖畫弄糟了。”④由此可見,中外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大力提倡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可以繁榮一種文化,也可以毀滅一種文化。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引導人們談吐文明、舉止有禮、待人熱情,更能折射社會現實,衡量一種文化的發達程度。洛克在其《政府論之論政治社會或公民社會》一文中宣稱:“最初的社會是夫妻之間的社會,并由此萌生出父母和子女之間的社會……”⑤受其影響,英國著名作家與詩人安娜?拉蒂西婭?巴鮑得在她的《文娛說教的人》中寫道:“最初的社會形態稱之為家庭,這是其它任何社會形態的根源。從家庭中可以孕育出良好的秩序、美好的感情,以及互助的風氣和有遠見的章程……”⑥因此,在塑造一個國家良好的文化、經濟、政治氛圍時,家庭教育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家庭教育的另一個關鍵作用,則在人格的塑造過程中得到體現。人格是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復雜組織,它賦予個人生活的傾向和模式(一致性)。像身體一樣,人格包含結構和過程,并且反映著天性(基因)和教養(經驗)。⑦這里所說的教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教育來完成的。德國哲學家坎特有句名言:“人,只有經過教育才能成為人?!雹喽幍膶W校教育,由于開始得太晚,且與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差距,最多只能為孩子們提供所謂的“教學”,即“文理科領域內的各種”知識。⑨因此,家庭教育由于其基礎性和長期性的特征,成為了教育大廈中最為重要的基石,在個體生命由生物人向社會人轉化的人格塑造過程中,起著不可置換的作用。而女性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歷史上曾有大部分時間被剝奪了接受學校公共教育的權利。對這一群體而言,家庭教育似乎成了她們獲取知識、提高修養的唯一途徑。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這一群體身上顯得尤為突出。漢內?莫爾曾說:“對于婦女來說,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養良好的道德,而要培養良好的道德,家庭生活是婦女最合適的天地?!雹庠谑耸兰o英國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公認的良家婦女形象是溫柔、順從,不能拋頭露面。盡管由于資產階級革命,婦女們的地位有所提高,然而,在這個男權占主導的社會中,婦女的順從仍然是當時社會一個重要的潛規則。因此,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引導下,女孩們是否遵循社會道德,成為了評判她們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
另外,人們的婚姻觀、金錢觀、價值觀等一系列觀點和看法,都能在家庭教育中追溯到一些根源。“人有什么樣的人格結構,便有什么樣的人生觀”;{11}“人的人格結構,不但可以左右思想和感覺,而且可以左右人的行為”。{12}而“一個人的人格成型于童年,后來的成長不過是展開其業已定型的人格結構和歷程”。{13}因此,最初接受的家庭教育對人整個人生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奧斯汀對青少年的教育問題予以了特殊的注意。因為她覺察出,女孩向成人階段轉化的能力,和她從母親那兒接受的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14}在《傲慢與偏見》中,雖然同處一個屋檐下,同樣因為母親的智力缺陷和父親的玩世不恭而吃盡了苦頭,班納特家的女孩子們卻因為吸取了家庭教育的不同方面,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特征。
2.家庭教育對伊麗莎白人格形成的影響
小說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是班納特家的二女兒,也是班納特先生最為喜愛的女兒。在與班納特太太的一次談話中,班納特先生曾聲稱,伊麗莎白是他們唯一有自己頭腦的女兒。盡管這番評論惹惱了班納特太太,我們還是要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伊麗莎白的聰慧。母親愚蠢粗俗,成天嘮嘮叨叨,大驚小怪;父親性格古怪,一方面喜歡插科打諢,好挖苦人,另一方面又不茍言笑,對家庭事務漠不關心。生長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里,伊麗莎白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分析觀察事物,凡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不是人云亦云。伊麗莎白是與父親最為親近的女兒,父親對她人格形成的影響因而也就最為深刻。在家里,班納特先生鼓勵她機智而活躍的談話――班納特太太則認為這是“粗野的談話方式”――然而出了家門,班納特先生卻沒有給予她任何指導。父親的這種教育習慣,導致伊麗莎白養成了“在咖苔琳夫人看來很‘冒失’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在達西的眼中,卻有著強大的吸引力”。{15}在父親的影響下,伊麗莎白也喜歡對人對事開玩笑。在麥里屯的舞會上,達西出言傷了她的自尊:“……冷冷地說:‘她還可以,但還沒漂亮到能夠打動我的心,眼前我可沒興趣去抬舉那些受別人冷眼看待的小姐?!币聋惿住皡s滿有興致地把這段偷聽到的話去講給她的朋友聽,因為她的個性活潑調皮,遇到任何可笑的事情都會感到興趣”。{16}她這種愛開玩笑的性格也為達西作了“宣傳”,加重了他的出言不遜在人們心中留下的傲慢形象,并逐漸演變成阻礙兩人關系發展的鴻溝。
此外,伊麗莎白去羅新斯作客,正如班納特先生參加尼日斐花園的舞會,都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情,以客觀冷靜的眼光,欣賞眼前發生的一幕幕鬧劇。在去尼日斐花園參加舞會時,班納特太太、柯林斯先生及幾個年紀小的妹妹們在眾人面前出盡了洋相,“伊麗莎白覺得她家里人好像是約定今天晚上到這兒來盡量出丑,而且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那樣起勁,從來沒有那樣成功”,而班納特先生則“……沒做聲,站在那兒袖手旁觀”。{17}如同班納特先生,在羅新斯吃飯時,伊麗莎白也采取了置身事外、冷眼旁觀的態度,用犀利的眼光戳穿了咖苔琳夫人“禮賢下士”的虛偽表象,一眼洞穿出她自命不凡及居高臨下炫耀的本質??梢哉f,在一定程度上,伊麗莎白所受的家庭教育,即為她“以父親的玩世不恭為榜樣,被迫進行自學”{18}的過程。而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母德指引,在開頭困難重重。
在認識韋翰之后,伊麗莎白便被韋翰的迷人魅力所吸引。而韋翰對達西的惡意中傷,則更加深了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直到達西的那封長信,伊麗莎白才有了第一次的心靈震動,才使她開始真正反思自己對達西的偏見及對“真正教養的無知”。{19}最后達西對麗迪雅私奔事件的熱心相助,終于使得伊麗莎白打破了對達西的偏見,繼而發現自己內心對達西的真正感情。然而,這么重要的轉變過程,伊麗莎白卻找不到人可以傾訴。因為她清楚地“知道除了吉英以外,家里沒有一個人喜歡他,她甚至顧慮到家里人都會討厭他,哪怕憑他的財產地位,也是無法挽救”。{20}而吉英也因為彬格萊先生的關系,沒能與伊麗莎白分享到她對達西感情的升華過程。在這種環境下,伊麗莎白被迫獨自一人面對所有的事情,自立而又自尊地維護自己的真情實感?!蔼毩⑷烁竦暮诵氖撬枷氇毩ⅰ?“唯有真正有自己思想的人,唯有真正能夠堅守獨立見解的人,才是真正獨特的人”。{21}在咖苔琳夫人氣勢洶洶地找她談話,要求她保證不與達西締結婚約并貶低她的出生和家人時,伊麗莎白進行了不卑不亢的回擊:“你姨侄是個紳士,我是紳士的女兒,我們正是旗鼓相當?!眥22}這樣的回擊,既維護了自尊,又維護了自己獨立的人格。
從伊麗莎白的角度來看,家庭教育固然很重要,母德的缺失,也可以憑借自己后天的努力和智慧得以彌補。雖然一開始會困難重重,但只要有明智的判斷力,還是可以從缺失的母德中,從大有缺陷的家庭教育中,找到其中較為適當的方面,促進自身人格的發展。
3.家庭教育對吉英人格形成的影響
班納特家的長女吉英,生來溫柔賢淑,美麗善良,總是想到人好的一面,曾被伊麗莎白評價為“那樣好心,那樣處處為別人著想,真像天使一般”。{23}出生在一個缺乏正確家庭教育的家庭里,吉英雖然“沒被班納特夫人腐蝕,但也缺乏任何確定的生活方向,她的頭腦從未受到訓練,因而她缺乏辨別力”。{24}在她所謂的“好朋友”彬格萊小姐背叛了她之后,她還維護說:“珈羅琳不會故意欺騙任何人,我對這樁事只能存一個希望,那就是說,一定是她自己想錯了。”{25}對于任何一個人,她都是“從最好的方面去想吧,從合乎人情事理的方面去想吧”。{26}也正是由于這種辨別力的缺乏,她一直受到彬格萊小姐虛假友情的蒙騙,從而喪失了與彬格萊發展愛情的最佳時機。而她“缺乏任何確定的生活方向”,即過于含蓄內斂的性格,則使得彬格萊的好朋友達西對她的感情造成誤會,導致她差點完全失去彬格萊。在達西寫給伊麗莎白的長信中,他曾說道:“可是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令姐當初的風度及其灑脫,即使觀察力最敏銳的人,也難免以為:她盡管性情柔和,可是她的心不容易打動?!眥27}作為家中長女,吉英無意中會肩負一些類似母親的責任,這種責任也為她的性格中增添了一份堅忍和含蓄。多虧了她的堅忍和忠貞,以及伊麗莎白的幫助,才得以彌補她這些由于缺乏正確的家庭教育而造成的人格缺陷,使她與彬格萊先生終成眷屬,并仍然愿意相信彬格萊小姐是好人。
吉英非常漂亮,這一點被她母親班納特太太經常掛在嘴邊,而吉英本人則是對此保持低調,并不恃貌傲物。對吉英的謙遜,伊麗莎白非常贊賞。事實證明,班納特太太的多話嘮叨,也差點為吉英失去愛人“助上一臂之力”。彬格萊先生的好友達西曾認為班納特太太話語過多,不適合做親戚。班納特太太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多嘴,而我們從這一點卻可以窺見,在當時的社會,女性話多是一種很不得體的行為,而擁有一位這樣多話的親戚,也是一件沒光彩的事情。因此,如果女性想通過婚姻獲得較好的社會地位,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接受過這樣的家庭教育,將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
4.家庭教育對麗迪雅人格形成的影響
班納特家的小女兒麗迪雅,是受到不恰當的家庭教育的典型例子。由于備受班納特太太的溺愛,麗迪雅很小就進入了社交圈。從咖苔琳夫人口中我們可以得知,上層社會有條不成文的規矩,即只有當年紀較長的姐姐嫁人之后,妹妹才能開始進入社交圈。然而,由于班納特太太的縱容和溺愛,麗迪雅和姐姐們一起,出席各式各樣的舞會和社交場合,并惹出了一大堆的麻煩。
麗迪雅是一個頭腦簡單、任性輕浮的少女,從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在做出了與韋翰私奔這一有辱家門的事情之后,還沾沾自喜,以此為榮,對母親說:“噢,媽媽,附近的人們都知道我今天結婚了嘛?我怕他們還不見得都知道;我們一路來的時候,追上了威廉?戈丁的雙輪馬車,我為了要讓他知道我結婚了,便把我自己車子上的一扇玻璃窗放了下來,又脫下手套,把手放在窗口,好讓他看見我手上的戒指,然后我又對他點點頭,笑得像什么似的?!眥28}做出這樣令人難堪的舉動,一方面是由于麗迪雅的無知,或更確切地說,她的“傻大姐”個性,更重要的是,源于她所受到的不恰當的家庭教育。在麗迪雅與韋翰私奔后,伊麗莎白曾涌著眼淚說道:“說起來真是駭人聽聞,一個人居然懷疑到自己親妹妹會不顧體面,不顧貞操!可是我的確不知道該怎么說才好。也許是我冤枉了她。她很年輕,又從來沒有人教她應該怎樣去考慮這些重大的問題;半年以來――不,整整一年以來――她只知道開心作樂,愛好虛榮。家里縱容她,讓她盡過些輕浮浪蕩的日子,讓她隨便遇到什么事情都是輕言盲從?!眥29}這一段話,直接點出了麗迪雅缺少正確的家庭教育及其所受不恰當的家庭教育的真正來源。班納特太太愛慕虛榮,她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為幾個女兒找到合適的丈夫。當她認識韋翰之后,立刻被她的外表所蒙騙,并計劃將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他。當韋翰誘騙麗迪雅私奔結婚后,班納特太太非但沒有責怪他,反而對他們回家省親“高興得要命”。{30}班納特太太確實成功地將一個女兒嫁了出去,可同時卻也將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淵。班納特太太這種是非不分的智力上的缺陷,以及本身作風不檢對女兒們的影響,在麗迪雅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再加上父親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她完全沒能在心智和人格上達到成熟。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麗迪雅所受的不恰當的家庭教育,毀了她的一生。
5.家庭教育對夏綠蒂人格形成的影響
小說中還描述了另一位性格命運截然不同的女性,她就是伊麗莎白的好朋友,夏綠蒂?盧卡斯小姐。與班納特家的姐妹們不同,夏綠蒂是有才無貌也無經濟基礎的典型代表。事實上,夏綠蒂所受的家庭教育,比起班納特家的來說,還是有很多優點的。盧卡斯爵士退休后,收入確實不怎么豐厚,但是他“接人待物總是和藹可親,殷勤體貼”,{31}更重要的是,不像班納特先生,他很關心自己的兒女們。與班納特太太相比,盧卡斯太太則有著更多的美德。她性格溫柔,與人和善,雖然是班納特太太的好友,卻不像班納特太太那樣喜歡嘮嘮叨叨,說東道西。因此,夏綠蒂生長的家庭環境稱得上是比較健康。然而,夏綠蒂既沒有可人的外貌,又沒有青春年華做資本,即使她有著眾多美德,在那個時代,也很難找到一個既健康又有經濟做后盾的婚姻。她所接受的良好教育,使她希望追求有愛情的婚姻;而她的家庭背景,又使她很難找到一個有經濟保障的婚姻。當精神需求同物質需求發生矛盾時,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她只有抓住了婚姻這根稻草,才不至于成為一個在社會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女人??铝炙共欢鎼?低俗卻又自命不凡,只是想娶一位好的家庭主婦,為教區樹立榜樣。這種想法與夏綠蒂“想找一個儲藏室”的想法大有相似之處。于是他們一拍即合,開始了毫無色彩但也穩定舒適的家庭生活。
從夏綠蒂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家庭教育。盧卡斯家既沒有政治背景,又沒有經濟背景,因此,他們教給女兒的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在洞察世事的基礎上,一定要務實。夏綠蒂曾說:“……婚姻生活是否能幸福,完全是個機會問題。……”{32}這從某些方面說明,比起伊麗莎白,夏綠蒂的人格中缺少了“自立”的品質,她把婚姻的幸??闯墒莻€機會問題,而不像伊麗莎白一樣主動維護自己婚姻的幸福。而這歸根結底,可以看成是夏綠蒂的務實人格主宰了她的思想。夏綠蒂覺察到,沒有財產而又無法獲得財產的婚姻,即使有甜美的愛情,也是不會長久幸福的,沒有強大經濟基礎作后盾的婚姻必然走向痛苦和失望。同時,她也深知,沒有財產的人,如韋翰,需要有豐厚嫁妝的妻子;稍有財產的人,如彬格萊,需要吉英這樣漂亮的妻子;而有巨大財產的人,如達西,則需要美貌與聰穎并重的妻子伊麗莎白。因此,能抓住柯林斯這樣一個“食物儲藏室”,對自己而言,已經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了。務實的家庭教育培養出了夏綠蒂務實的人格特征,這也是十八世紀大多數英國婦女的真實寫照。
三、結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對個人人格的形成確實起著重大作用,并進一步影響了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吉英的堅忍使她重新等回了彬格萊;伊麗莎白的智慧和勇于承認錯誤使她贏得了達西。她們雖然沒有在母親身上得到多少良好的家庭教育,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開頭的困難重重,頑強地達到了人格的成熟,這就使得她們的命運與麗迪雅有了天壤之別。麗迪雅魯莽、自私又愚蠢,是她母親不恰當的家庭教育的犧牲品,也是她悲劇人生的根源。
小說的另一女主人公夏綠蒂,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卻更傾向于尋找物質保障。為了尋找一個可靠的有物質保障的丈夫,她犧牲了自己。她所受的家庭教育教會了她尋找一個不為物質發愁的婚姻,卻輸掉了她尋找愛情的自由和能力。
奧斯汀用她特有的細膩,描述了不同的婚姻,體現了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問題的不同觀點和態度。本文通過對主要人物成長環境及所受家庭教育的對比,分析了他們的性格和行為根源。正如弗洛姆所說:“在整個的教育過程中,家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边@種重要作用,不僅體現在了昨天、今天,在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明天也將繼續體現下去。
注釋:
?、偻?巴?麥考萊.轉引自B?C,騷賽姆.1968:122.
?、诤?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4.
③顧明遠.1998:381.
?、鼙R梭.轉引自楊寶忠.1985:21.
?、菁s翰?洛克.轉引自劉思派譯.2007:401.
?、轒ichelle Levy.2008:27.
⑦L?A?珀文.2001:467.
?、嗫蔡?轉引自劉長茂.1991:269.
⑨Michelle Levy.2008:31.
?、鉂h內?莫爾.轉引自朱虹.1985:236.
{11}鄧曉芒.1996:87.
{12}馮川.1997:118.
{13}許綺.2004.
{14}朱虹.1985:342-343.
{15}Janet Todd.2008:68.
{16}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12.
{17}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119-120.
{18}朱虹.1985:343.
{19}William J. Fitzpatrick.1996:21.
{20}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414.
{21}王諾.1999:36.
{22}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395.
{23}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155.
{24}朱虹.1985:343.
{25}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138.
{26}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157.
{27}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224.
{28}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350.
{29}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315.
{30}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348.
{31}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19.
{32}簡?奧斯汀.轉引自王科一譯.1991:25.
參考文獻:
[1]Levy,Michelle.筆者譯.Family Authorship and Romantic Print Culture[M].Hants:Macmillan Distribution Ltd,2008.
[2]Todd,Janet.筆者譯.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Jane Auste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3]艾伯特,羅伯著.周善賓譯.簡?奧斯汀:將夢想嫁給文字[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4]鄧曉芒.人之境――中西文學形象的人格結構[M].昆明:昆明人民出版社,1996.
[5]馮川.弗洛姆文集[C].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
[6]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7]簡?奧斯汀著.王科一譯.傲慢與偏見[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
[8]劉長茂.人口結構學[M].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1.
[9]珀文著.周榕,陳紅,楊炳鈞,梁秀清譯.L?A.人格科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10]王諾.外國文學――人學蘊涵的發掘與尋思[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1]威廉,費茲帕克著.張洪蓮譯.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Simon&Schuster國際出版公司,1996.
[12]許綺.人格與家教[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6(2):121-124.
[13]楊寶忠.大教育視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14]約翰?洛克著.楊思派譯.政府論之論政治社會或公民社會[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15]朱虹.奧斯丁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
[16]騷賽姆,B?C主編.簡?奧斯汀:批評的傳統.麥凱依出版公司,196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80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