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三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能夠有效地促進他們語文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诖吮尘埃瑢ι钛薪滩膬热?,找準“群文閱讀”方向;關注語言實踐,提升“群文閱讀”質量;鏈接其它作品,拓展“群文閱讀”空間的優化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達到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優化教學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構成,然而,由于閱讀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很多教師希望傾其所有、傾囊傳授,但卻難以實現對所有的學生展開有針對性的指導,所以,具體教學缺少全面性以及深入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很多教師都會選擇直接灌輸的教學模式,視自身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實現教學的完全把控,這樣能夠分配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就相對較少,自然也會阻礙學生能力的發展。選擇單篇教學的方式,有時會耗費幾個課時用于講解同一篇文章,所以學習效能極低,既削弱了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而群文閱讀卻是一種與眾不同的教學模式,具體的實施過程不需要完全依靠教師地講解,更多的是以學生的自主閱讀為主,這樣就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充足的閱讀空間以及思考時間,能夠更充分地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深研教材內容,找準“群文閱讀”方向
和之前的教材相比較而言,2017年所發行的統編版語文教材嚴格遵循新教材改革的方向,不管是單元設計、還是具體的選文原則,亦或者是頂層設計,集中體現的是改革的攻堅點,是立足于語文統編體系而實現的課程整合實踐。在實踐探索中,必須立足于語言運用以及思維拓展這一關鍵基礎,基于群文閱讀的課程實踐模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科素養,這也是當前語文教師必須要落實的關鍵。
首先,需要基于統編語文教材形成更層面的認知,其在內容設計上主要具有五個典型特征:其一,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其二,更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知識體系的重建與完善,突出強調的是語文學科的綜合性以及實踐性;其三,在選文上突顯經典性和時代性,文質兼美,更適合組織教學;其四,嚴格遵循學生語文素養發展的規律,以實現語文學習的具體板塊以及內容進行合理布局;第五,不斷完善自主學習的助學系統,以利于學生使用。自2017年開始,國家不斷拓展統編版語文教材的覆蓋范圍,并就此架構“教讀、課內自讀以及課外閱讀”三者有機融合的閱讀教學體系,引導學生多讀書、愛讀書,既要讀好書,也要能夠讀完整本書。
其次,單元結構的典型特征。結合之前的四冊課文,我們可以發現,統編版語文教材所實施的是分單元組織教學的方式,新版本的版塊設置和之前相比更清晰、融合更深入,綜合也性更強。而且與其他版本的語文教材相比較來看,統編本在教材結構上呈現出明顯的改變,所選擇的是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其中既包括以內容為主題單元組織方式,也就是說,在同一單元中的課文所體現的主題具有相關性或者統一性,而且能夠就此形成一條貫穿整本教材的顯性線索;其二,深入滲透語文綜合素養中的各項基本元素,既包括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同時也包括學習策略以及學習習慣等等,并就此化解成為若干個知識點或者能力訓練點,以由淺入深的方式深入滲透于每一個單元的導讀或者習題設計中。對于統編本語文教材而言,更關注多元閱讀方法的教學。例如,教材特別編排了“我們一起讀”等學習板塊,學生可以和老師或家長共同完成閱讀。除此之外,對于閱讀方法的教學也有適當的增加,督促教師更多地聚焦于閱讀方法以及閱讀速度相關的教學。
群文閱讀的突出教學優勢是由教師有針對性的篩選并聚集一組文本,而且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將其呈現于學生,但是其中所涉及的文本或者書籍并不是盲目地堆砌,也不是孤立的閱讀行為;而是基于一篇文本拓展到“一群”。因此,需要教師準確把握語文教學理念,深入透徹的理解先進的教學思想,突破傳統的單篇教學的方式以及單元教學的框架。這樣,才能夠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散發群文教學的生命力以及創新性,使其以全新的教學形態呈現于學生面前。
二、關注語言實踐,提升“群文閱讀”質量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基于豐富的語言實踐,通過自主積累完成梳理和整合,這樣才能夠更深入、更透徹的把握語言文字的特點,了解具體的運用規律,能夠在恰當的語境中選擇合適的語言文字進行完善的表達、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多篇文章的閱讀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為學生創設更豐富的語言實踐情境。
以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單元主題為“學習描寫景物”。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引導學生觀察春季或者回憶春季,基于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及所憶完成描寫。如果選擇這種指導方式,學生所寫出的習作往往會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必然會缺乏個性化感受與感悟。我所執教的《別樣的春天》是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解決:首先要求學生寫一小段和春季相關的文字,并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幾個同學在閱讀完之后發現自己的春天和其他的學生并無差異,都展現的是美好的情懷以及勃勃的生機。隨后教師向學生呈現一組文本,其中既包括《北國的春風》(林斤瀾),也包括《多情的雨》(彥火)以及《又是一年春草綠》(梁遇春),這是三篇風格完全不同的文本:《北國的春風》所展現的是北方春季所獨有的陽剛之氣;而《多情的雨》則是描寫江南的春季,充滿著柔美溫婉,又有酣暢淋漓的痛快;《又是一年春草綠》實際上所呈現的是作者在春季所抒發的一些個人感悟。學生在閱讀這些文本的過程中,必然能夠突破風格模式的禁錮,能夠感受到不一樣的春季。通過多篇同類文本組合的教學指導,既能夠幫助學生深化理解這些文本不同的寫作風格以及寫作特色,同時也能夠基于其他不同的視角深化對春季的認知。這一環節結束之后,可指導學生展開第二次習作,這樣學生們的寫作必然不會再千篇一律。在完成了多篇文本的組合閱讀以及學習之后,學生能夠體會到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筆下所展現的也是自己對春天的真實感受,能夠烙上鮮明的個性化印記。
在群文閱讀中,不管是藝術形象的塑造方面,還是為了表達思想認知,亦或者是為了實現實用寫作,都會基于語言的建構以及實際運用這一目標,對教學提出更高層面的要求,既要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表達欲望,同時也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化表達智慧。個性化表達才是確保語言建構以及運用的最高層面的要求,所以,群文閱讀必然需要負擔起語言建構以及運用這一艱巨的任務。
三、鏈接其它作品,拓展“群文閱讀”空間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編的大多數文本都是來自于著名作家的散文、記敘文或者議論文,很多學生在完成一篇文本的閱讀之后,仍然會感到意猶未盡,為了有效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同時也是為了強化學生對文本的分析能力,教師可以引入相同作者的其他作品,既能夠幫助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風格,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其鑒賞能力以及閱讀能力,幫助其深入透徹地體會文本的主旨和思想。
例如,教學《濟南的冬天》一課時,可以同時引入老舍先生的其他作品,以《駱駝祥子》為例,可以就文本中的相關段落展開更深層面的分析,以幫助學生把握老舍先生獨有的寫作風格。特別是文本中針對祥子的描寫“他不吃煙,不喝酒,不賭錢,沒有任何嗜好……不要舊車見過新的”。通過這句話可以感受到老舍對于底層勞動人民形象的準確把握,而且在心理刻畫方面非常細致、生動,能夠充分體現祥子的堅定信念,也能夠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祥子對未來的憧憬以及幸福的期盼,更能夠體會到作者對勞動者的贊揚。老舍先生的用詞準確到位,語言表達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對人物形象以及心理方面的刻畫非常細致,具有非常突出的文學色彩?;谶@些分析以及總結,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老舍先生的寫作風格。
總之,對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而言,和當前的閱讀教學改革以及教學實踐已完全不能匹配,教師必須充分體會到群文閱讀的價值,要在日常教學中積極靈活的運用,這樣就能夠有效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有助于開拓學生的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更有助于優化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李妍伶.群文閱讀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6(10)。
[2]李元本.新課標背景下的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淺談[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0)。
[3]欒力娜.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朱自清《春》為例[J].科教文匯.2018(0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7355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