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相關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探討股骨頸骨折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的相關因素。方法 于2016年1月~2017年10月,對本院收治的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收集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素,進而為臨床有效防治提供參考。結果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0~21個月,平均(16.73±2.21)個月。有10例患者發生股骨頭壞死,發生率為10.00%。單因素分析顯示復位質量、手術間隔時間、囊內是否減壓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囊內是否減壓、復位質量是影響股骨頭壞死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 囊內是否減壓、骨折復位質量是影響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因素,其中預后影響最大的是骨折復位質量,患者股骨頸骨折后需盡快實施高質量復位操作,并讓囊內充分減壓,以防止股骨頭壞死的發生。
關鍵詞: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因素分析
中圖分類號:R687.3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07.034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07-011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ed factor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6 to October 2017, 100 patients with femoral neck fracture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after femoral neck fracture. Provide effective refer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0 to 21 months with an average of (16.73 ± 2.21) months. Femoral head necrosis occurred in 10 patients, with an incidence of 10.00%.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reduction, the interval between the procedures, and whether the decompression in the capsule was a risk factor fo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ecompression and mass reduction in the capsul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femoral head necrosis. Conclusion Whether the decompression or fracture reduction quality in the capsule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femoral head necros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is is the quality of fracture reduction. After the femoral neck fracture, the patient needs to perform high-quality reduction oper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fully decompress the capsule.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femoral head necrosis.
Key words:Femoral neck fracture;Femoral head necrosis;Factor analysis
在髖部骨折中,股骨頸骨折發生率大約占比50%,多數患者為老年人。隨著現代社會老齡化的加劇,使得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越來越多。現階段,臨床對于股骨頸骨折的治療一般通過手術來實現復位內固定,不僅操作簡單、療效突出,而且固定牢靠[1]。但股骨頸的血供、解剖結構比較特殊,手術后容易導致骨折愈合不良、股骨頭壞死,已成為臨床骨科研究重點。在股骨頸骨折并發癥中,股骨頭壞死比較常見,其發生率可達10%~30%[2]。為了進一步提高對股骨頸骨折預后的認知,避免股骨頭壞死,本文特探討了股骨頸骨折后出現股骨頭壞死的相關因素,現做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成都市雙流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頸骨折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通過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患者在知情的情況下簽署研究知情書。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29~82歲,平均年齡(50.52±6.65)歲。根據Garden進行骨折分型,即Ⅰ型17例、Ⅱ型22例、Ⅲ型41例、Ⅳ型20例。病程3~15 d,平均病程(5.83±1.14)d。手術復位方式:9例切開復位,91例閉合復位。納入標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臨床癥狀,即患側髖部活動限制、大腿近側和髖關節部位的痛感明顯、短縮性跛行;排除標準:各種原因住院中途放棄治療,或更改手術方式,如行髖關節置換術。
1.2方法 通過電話隨訪、門診隨訪相結合的方式,比較患者手術前后X線檢查結果,部分患者根據復查情況決定性MRI檢查協助判斷有誤股骨頭壞死,收集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分型、復位質量、手術間隔時間、囊內是否減壓以及術后負重時間。
1.3骨折復位質量評價 利用Garden指數進行評價:①1級:骨小梁與股骨干內緣形成160°交角,側位股骨頭軸線平行于股骨頸軸線;②2級:骨小梁與正位股干內緣形成夾角,股骨頸軸線夾角與側位股骨頭軸線呈155°~180°;③3級:側位夾角>180°或正位夾角<155°;④4級:側位夾角>185°或正位夾角<150°。
1.4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使用[n(%)]表示,?字2檢驗;同時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隨訪及股骨頭壞死發生率 所有患者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為10~21個月,平均隨訪時間(16.73±2.21)個月。其中10例患者發生股骨頭壞死,發生率為10.00%。
2.2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復位質量(1~2級vs 3~4級,?字2=13.155,P=0.000)、手術間隔時間(<4 d vs≥4 d,?字2=10.151,P=0.000)、囊內是否減壓(是 vs 否,?字2=6.657,P=0.023)是導致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素,見表1。
2.3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得出:囊內是否減壓、復位質量是影響股骨頭壞死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2。
3討論
3.1手術間隔時間對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影響 以往諸多研究指出手術間隔時間對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具有較大的影響,亦有研究得出不同結論[3]。本研究所納入的患者多為老年患者,多數伴有內科疾病,手術前需要進行調整,急診手術不多,研究分組界限為患者骨折受損后到手術治療間隔4 d,通過單因素分析發現手術間隔時間對股骨頸骨折患者預后具有較大的影響,是股骨頭壞死最為主要的影響因素,與大部分報道結果高度相符[4,5]。而不相同的原因,有可能與研究樣本量相關,也可能與手術間隔時間分組界限相關。基于此,盡快縮短骨折損傷到手術復位時間,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復股骨頭血運,以免股骨頭因為缺血而壞死。但是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中發現,手術間隔時間并未納入分析,提示在多因素作用下,手術間隔時間并未對股骨頭壞死產生顯著的影響。
3.2骨折復位質量對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影響 手術復位質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股骨頸骨折患者血供恢復。通常在股骨頸骨發生骨折后,代償性血供更多的源自于重新建立的骨折遠端血管。而在股骨頸骨折中,股骨頭處于重建血管的最遠端,難以優化血液供應。骨折位置與解剖復位越接近,骨折斷端就會擴大接觸面積,因骨折所致的扭轉血管會重新恢復血流,同時也有利于新生血管重建,避免股骨頭壞死發生,而骨折復位質量欠佳會增大股骨頭壞死風險[6]。本文通過單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均發現復位質量對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影響較大。表明股骨頸骨折后,骨折復位質量越高,就能夠有效防治股骨頭壞死,故而手術治療期間,需高度重視骨折復位質量,進而幫助患者改善預后,顯得至關重要。
3.3囊內減壓對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影響 股骨頸骨折之后,髖關節內積血使髖關節內壓進一步升高,髖關節囊內壓持續增高阻礙血流循環或引起血管閉塞,進而導致股骨頭因血發生壞死。股骨頸骨折是一種髖關節囊內骨折,股骨頸部以及股骨頭的血供主要源自于外動脈發出分支、旋骨內,從關節囊穿過進入囊內,為股骨頭提供血。股骨頸骨折后,關節囊內壓升高阻礙靜脈回流,動脈缺乏灌注,因此導致股骨頭缺血缺氧,并最終發生股骨頭壞死[7]。
本研究中Logistic回歸結果顯示囊內是否減壓對股骨頸骨折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影響較大。建議手術治療股骨頸骨折時,需對囊內進行充分減壓,以解除閉塞的供血血管,并早日恢復股骨頭血供,避免股骨頭長時間缺血,減低股骨頭發生壞死的風險。
考慮到本次研究納入的觀察對象年齡偏高,多數存在骨質疏松癥,而骨質疏松不利于骨折預后,有可能會引起股骨頭壞死,而在本研究中未獲得有效數據,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蒙法科,盧慶弘,許永秋.股骨頸骨折閉合復位加螺釘內固定后股骨頭壞死的因素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7,38(13):1547-1548.
[2]劉宏,代立武,湯睿,等.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內固定術后發生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素[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17,20(3):261-263.
[3]趙紅星,黃媛霞,梁秋冬,等.股骨頸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后股骨頭壞死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7(6):906-909.
[4]張雨,劉亮,栗樹偉,等.老年股骨頸骨折經閉合復位內固定術后股骨頭壞死發生率及影響因素[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6,5(4):305-309.
[5]吳雪琳,劉大林,林鋆,等.空心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頸骨折后股骨頭壞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5, 30(S1):36-37.
[6]蒙德.青少年股骨頸骨折愈合出現后期股骨頭壞死相關研究[J].中國醫藥導刊,2013,15(S1):60.
[7]黃文良,鄧江,莫剛,等.老年股骨頸骨折內固定術后患者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7):4268-4270.
收稿日期:2019-1-3;修回日期:2019-1-21
編輯/宋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10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