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30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 按入院時間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比組, 各15例。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 研究組實施康復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髖關節功能評分標準(Harris)均顯著高于對比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對比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比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康復護理應用于實施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中, 對其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具有顯著促進作用, 同時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臨床可廣泛推廣運用。
  【關鍵詞】 康復護理;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功能恢復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93
  股骨頸骨折常發于老年人, 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重, 其發病率呈逐漸上升趨勢。醫療事業不斷進步與發展, 傳統的股骨頸骨折手術已逐步被全髖關節置換術所替代, 且正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全髖關節置換術作為一種成熟、高效的手術方式, 能夠有效糾正患者骨折畸形, 緩解疼痛感[1]。若在股骨頸骨折患者術后予以全面、優質的護理干預方式對促進其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此次研究主要探討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現報告 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30例股骨頸骨折患者, 按入院時間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比組, 各15例。研究組男8例, 女7例, 年齡62~79歲, 平均年齡(70.51±8.47)歲;對比組男9例, 女6例, 年齡63~78歲, 平均年齡(70.73±7.69)歲。納入標準:配合治療、知情并同意此次研究、年齡>60歲。排除標準:患有精神類疾病;伴隨肝、心、腎等功能障礙;伴隨免疫系統疾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比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措施, 其中主要包含常規健康宣教、心理指導及飲食、康復訓練指導等。研究組實施康復護理干預措施, 主要方式如下:①心理干預。老年患者在患病后容易出現恐懼、抑郁等負性情緒, 且存在一定依賴心理, 手術后常不愿意配合進行早期康復練習, 護理人員可與其進行充分溝通與交流, 并耐心講解早期訓練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告知患者施術早期康復訓練后病情恢復較快的病例, 有效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 使其在手術后能夠自主參與到康復訓練中來。就患者出現的焦慮、恐懼、憂郁等負性情緒, 護理人員可充分與患者進行深入溝通, 了解并掌握其具體心理狀態, 及時對其不良心理狀態進行疏導, 使其心理壓力得到緩解。②體位指導?;颊咝g后臥床休養時一般采取平臥位, 但在實際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依據患者身體狀況及喜好調整病床角度。避免因長時間保持同一臥位而出現壓瘡等情況, 故而護理人員平時應主動協助患者翻身?;颊吲P床休養期間, 護理人員同樣需做好其皮膚清潔及手術創口清潔, 避免出現感染等情況, 使患者在臥床休養期間能夠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促進恢復。③康復訓練。護理人員需在康復訓練開始之前充分掌握患者身體狀態, 依據其實際條件, 且在病情及身體狀態都允許的情況下, 對患者下肢肌肉進行按摩, 且時間一般≤1 h, 以促進患者機體內部血液循環。并在手術3 d后協助患者進行肌張力訓練, 如肱四頭肌收縮、抬臀、踝關節屈伸、被動關節活動等。待肌肉訓練完成后再開展患肢抬腿訓練, 該訓練前期應保障患者在無負重情況下能夠順利站立, 且其一般在手術后2周進行, 后續再對患者進行負重站立訓練。同步指導患者進行生活自主護理, 以提升其術后自主生活能力。待患者完全康復后, 護理人員應在其出院前告知患者日常應注意事項, 并囑咐患者需在一段時間后返院復診, 一般復診次數≤3次/年。且若休養期間發生嚴重并發癥或感染, 需及時返院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髖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arris進行評估, 分別于患者手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計算其Harris評分, 評分越低表明患者髖關節恢復情況越差;并發癥主要包含靜脈血栓、關節痙攣、壓瘡、組織粘連。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Harris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Harris評分均顯著高于對比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對比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比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伴隨較為嚴重的內科疾病及骨質疏松等, 若在其骨折后未予以及時有效的治療, 極易導致后續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尿路感染、肢體短縮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嚴重并發癥[2]。全髖關節置換術主要通過對受損關節的置換來達到恢復髖關節功能的目的, 手術治療方式并發癥發生率相對較低, 且已經廣泛應用于股骨頸骨折臨床治療中。
  對行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予以全面、優質的護理干預服務對其手術恢復具有重要意義。故而對患者實施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提升其治療信心及治療護理配合度。另一方面能夠有效維護醫患關系, 使得護理人員對患者基本情況更加了解, 以便依據實際情況開展個性化護理干預, 有效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3]。且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需休養時間較長, 長時間的臥床休養會導致其體內血流不暢, 影響血液循環, 增加壓瘡等并發癥發生幾率, 故而高效的體位指導及護理措施能改善患者機體情況, 促進血液循環, 有效規避壓瘡或靜脈血栓的發生[4]。對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訓練可在短時間內緩解患者關節疼痛感, 促進其髖關節功能恢復, 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康俊仙[5]在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方法中指出,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及髖關節功能評分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結論提示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予以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較為顯著, 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促進其身體康復, 值得廣泛應用及推廣。與本研究結果大致相同。本研究結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術后1周、1個月、6個月、1年Harris評分分別為(65.21±4.24)、(74.60±5.32)、(82.73±3.38)、(85.67±3.07)分, 均顯著高于對比組的(51.79±4.17)、(62.76±4.89)、(70.49±4.31)、(76.98± 3.40)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6.67%, 對比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 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比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將康復訓練應用于行全髖關節置換術的股骨頸骨折患者中優勢明顯, 在促進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故而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 周琳琳. 康復護理對股骨頸骨折患者全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 中國民康醫學, 2017, 29(11):63-65.
  [2] 過欣茹. 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研究. 基層醫學論壇, 2017, 21(27):3655-3656.
  [3] 遇娟. 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研究. 內蒙古中醫藥, 2016, 35(3):158-159.
  [4] 林婧. 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研究.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30):251-252.
  [5] 康俊仙. 老年股骨頸骨折全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方法.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54):251-252.
  [收稿日期:2018-08-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27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