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品牌怎么突圍“產品力+玩”是法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說起開個火鍋店,過去的思考是: “如果不知道要干什么,就開一個火鍋店吧?!爆F在提起火鍋店,大部分人的思考是: “如果不知道要干什么,可千萬別去開火鍋店?!?
過去講究穩定,是一個躺著就能掙錢的時代;而現在經常有人說躺著也中槍,它帶來的改變是:即使企業的現金流還在持續往上漲,但創業者也必須跑起來,只有不停往前跑,企業才能把握當下。對于這個轉變,火鍋業內的創業者最熟悉不過了。
火鍋品牌們的新動作
美團點評CEO王興在最近一次訪談中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 “我思考問題從來都不思考問題本身,而是思考我們所處的環境。因為你看不懂你所處的環境,就看不懂自己?!惫P者認為,王興的這句話剛好對應了火鍋品類的整體發展歷程,2018年已過,這一年里的火鍋業態整體環境如何?火鍋品牌們又做了哪些新動作?
從2017年11月到2018年年底,大渝火鍋在荊門、昆明、杭州、安慶四個城市策劃了四場百人到千人的免費火鍋宴,一個2007年至今已經十幾歲的老火鍋店,活生生把自己玩成了一個年輕人喜愛的網紅品牌。繼呷哺呷哺、湊湊這兩個品牌上線手搖茶獲得肯定后,呷哺集團決定進入茶飲領域,一個全新的茶飲品牌“茶米茶”在2018年5月落地上海、北京兩地,湊湊CEO張振緯更對外界宣布,茶米茶將在兩年之內突破700家店。
同樣是火鍋店玩茶飲,小龍坎自然也不會落后。2018年8月,小龍坎推出了一個獨立的茶飲品牌“龍小茶”,據說,龍小茶隸屬于四川仁眾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直接管理,也就是由小龍坎的母公司直接管理,可見龍小茶的被重視程度。龍小茶剛剛落地,2018年9月,小龍坎火鍋也推出了新的玩法,首家“新聞主題火鍋店”落地成都。在會玩這件事兒上,大龍燚也是一個好手。2018年9月29日,支付寶“錦鯉”之后,大龍燚也大方“碰瓷”了支付寶:聯合成都本地68家人氣餐飲品牌發起了一個抽獎活動,大龍燚說要找出所謂的“成都錦鯉”,帶她吃垮成都。
2018年10月底,海底撈開了一家人工智能餐廳,成功引起了業內的現象級關注,在別的火鍋店大推奶茶的時候,海底撈卻聯合啤酒服務商推出了一款海底撈精釀啤酒。2018年11月,野妹經典火鍋在廣州又一新店開業了,這個品牌的亮點是:顧客選品采用的是“超市模式”,此外還有生鮮現點現做等“鮮”玩法。2018年12月6日,譚鴨血火鍋聯合春秋航空玩起了火鍋主題航班,國內首架火鍋主題航班在成都與上海之間雙向啟航。
差異化玩法背后的邏輯
2018年已過,盤點了多個火鍋品牌2018年的新動向之后筆者發現,會玩的品牌很多,玩法更是各有不同。就如同現象背后必有原因,所有差異化的玩法背后也必有它的道理和思維邏輯。
1.不再一味跑馬圈地
從2017年至今,火鍋業態的發展確實比較多元化,其中,潮汕牛肉火鍋不得不提。從過往看,潮汕牛肉火鍋不過是一個小眾需求而已。2000年之前,潮汕牛肉火鍋偏居一隅,除了潮汕人,少有人會去關注這個細分品類;2000年之后,這個業態才開始走出潮汕,走向深圳、廣州等地;隨后經過十多年不溫不火的緩慢發展,2015年,在一片川鍋同質化之中,潮汕牛肉火鍋依托差異化較為明顯等優勢迎來了快速發展。2016年是潮汕牛肉火鍋跑馬圈地的輝煌年,2017年是潮汕牛肉火鍋“眼看高樓起,又看高樓塌”的慘痛年。在這兩年,潮汕牛肉火鍋業態迎來了增長的高峰期,也迎來了洗牌的失速點。很多從業者在萬眾矚目中瘋狂加大投資,又在一片噓聲中黯然退場。而就是這樣的洗牌期,讓人們看到了左庭右院、巡牛紀、汕頭福合埕牛肉火鍋等品牌的崛起。
種種跡象表明,2018年大部分火鍋品牌都延伸了觸角、開啟了多玩法經營,而非像過去一樣只注重跑馬圈地。潮汕牛肉火鍋的興衰史啟發我們:當你只會一味地跑馬圈地,到最后你會發現,你的馬累死了,地也失去了。多數品牌用血淋淋的案例警示我們:當快速擴張時,只要疏忽了管理就會發現,市場中突然冒出來的50個競爭對手,可能有40個是從自己旗下跑出去獨立創業的。畢竟要是圈地就能稱王,那還要競爭干嘛?
2.不停地往前跑
在狂奔圈地與劃地求存中,2018年,多數火鍋品牌選擇了后者,但是,所謂求存就等同于什么都不做嗎?什么都不做就等于不犯錯嗎?
很多創業者都有同感:好像昨天還是好好的,而今天一起來,天就突然變了。2005年底,火鍋口水油事件讓多地的香辣蝦、香辣蟹店一夜蕭條,大多火鍋業態也同時被消費者拉入黑名單。這就是貌似什么都沒做,但就是輸了。輸了且不談,創業最應該思考的是:你怎么才能贏?別人又是怎么贏的?
此處,我們不得不提一個案例,諾基亞的總裁曾經說過: “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但不知為什么,我們輸了?!睕]做錯和沒做對,表面差一個字,結果卻天差地別。2007年是諾基亞最為頂峰的一年,在這一年里,諾基亞銷售了接近1.5億部手機;同年,喬布斯戲謔而又自信地說了一句“今天,我們要重新發明手機”。2008年,諾基亞銷量急速下滑,這時候,諾基亞總部才慢悠悠地思考一個問題:蘋果手機究竟會不會成為諾基亞未來的競爭對手?諾基亞的工程師用申請來的公款買了一部蘋果手機,他拿著蘋果一代站起來然后松手,“啪”的一聲,蘋果一代摔得慘不忍睹,在2008年,這是所有功能機研發時都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兒: “抗摔測試”??粗鬯榈奶O果一代,這位高級工程師給總部發了一個郵件說“喬布斯不會做手機,因為不耐摔”。于是這一年,諾基亞將功能機和智能機合并在一起,將目光從蘋果身上移開,這就是諾基亞的沉浮,成也耐摔,敗也耐摔;這也是諾基亞說的,我們什么也沒做錯,但是我們卻輸了。諾基亞的總裁有沒有騙人,我們不知道,但是市場從不騙人,市場總是會讓輸的人消失。
在過去,火鍋店的老板說:我很忙,我有很多加盟商要談,我有很多店要管,我沒空看外界。過去這是榮耀,而在2015年的火鍋行業大洗牌期,倒閉的也恰恰是這些“看起來很努力”的老板。你貌似很努力,貌似一直在原地管理企業,但就因為這樣,你不往前跑,不去看外界,所以你就輸了。這就告訴我們:往前跑才能保持過去的地位。 3.堅守產品主義
2018年,一個最直觀的火鍋經濟是:吃火鍋越來越貴了,這也代表了消費者愿意在吃火鍋上花費更多的錢。但是,能讓消費者持續心甘情愿的掏錢,只有一個原因:物超所值。
即使在火鍋人均消費只有幾十元的成都和重慶,近一年過去,也能看到消費者熱衷于打卡各大網紅品牌(網紅品牌消費普遍更高),無論是串串還是火鍋,消費者過去更考慮性價比,而現在更考慮差異化。
在北上廣深等城市,大龍燚、海底撈、撈王鍋物料理、左庭右院等火鍋品牌能做到人均150元以上,靠的就是自身產品的顏值和內在,即使在二三線城市多年不敗的李二鮮魚等性價比品牌,靠的也是自身對產品的重視。很多人以為,巴奴是因為將重心放在毛肚上才“突然”火起來的,實際上,即使是巴奴早早地掌握了菌湯和新毛肚的發制技術,巴奴也沒能火起來,充其量只是生意好點罷了。其實,真正讓巴奴火起來的原因是2012年之前的那場毛肚食安危機,表面上是市場洗牌、良幣驅逐劣幣讓巴奴勝了,但真正的原因是巴奴過去十年如一日對產品主義的堅守。
更好吃的火鍋、更高的品質、更新奇的菜品、更高的價格,這是多數火鍋店的新玩法,消費者依然在意更好的食材,好食材是好火鍋的第一門檻。
4.火鍋和茶飲更配
呷哺呷哺和湊湊手搖茶之后推出茶米茶、小龍坎推出龍小茶、渡娘火鍋推出渡娘的茶、胖哥倆肉蟹煲開設了茶飲區、巨小兔推出了本官的茶等,這是不是說火鍋和茶飲更配呢?
筆者梳理后發現,不止火鍋店,整個餐飲業都在跨界玩茶,不同的是,有的品牌直接賣茶,有的品牌則獨立賣茶。對茶飲的重視,一方面是因為人均100元以上的餐廳銷售茶飲比起純茶飲店,消費者更易看到性價比,另一方面是茶飲的利潤比較可觀。
從呷哺呷哺的案例可以得出,火鍋店增加茶飲類別后,能突破常規飯點的限制,更能借此打開飯點以外的休閑時段。部分餐飲老板指出,餐廳增加飲品這一類目后,至少能為餐廳增加10%的純利。更重要的是,比起刻意去尋找新的產品,火鍋店增加飲品更為容易。
火鍋業態未來怎么玩
通過上文,我們知道兩個大類方向:一是火鍋業態原有的經營思維已經不再適用,業內大部分品牌都在尋求新的破局方式,如大渝火鍋的多城市千人火鍋盛宴、海底撈的人工智能餐廳、譚鴨血火鍋的火鍋航班跨界玩法,同時還有多個品牌以各種方式進入茶飲領域,這些都是新的玩法、新的破局方式。二是火鍋業態最終還是得回到產品層面,如巴奴異地擴張的備受歡迎、野妹經典火鍋的超市選品呈現,還有早期潮汕牛肉火鍋的異軍突起。
假設我們把新的玩法和破局方式,包括產品力結合起來,不難聯想起一個詞:大競爭時代的品類分化。小天鵝火鍋開啟了鴛鴦鍋的玩法,但之后大力放開加盟導致品牌方沉迷于過往的戰績而瘋狂跑馬圈地,再之后整個行業都有鴛鴦鍋了,繼而品類分化,后來者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小天鵝還停留在過往,敗局就此定下。
川鍋、渝鍋、臺式小火鍋等品類紛紛開啟新的賽道,之后品類重新分化,開始有了毛肚火鍋、海鮮自助火鍋、鴨血火鍋、酸菜魚火鍋、牛肉火鍋等業態。2015年之后火鍋業態再次洗牌,品類再次分化,這次洗牌是在過去原有的品類基礎上,出現了鮮鴨血火鍋、脆毛肚火鍋、草原羊肉火鍋、大刀腰片火鍋等。后來者都已經將品類打破到極致,打破了品類的南墻,而當下的小天鵝除了門店數較多之外還有什么?
再后來引發一堆人思考,一是品類分化是否有盡頭?二是消費者到底要的是更細分的產品分化還是要更多的產品?看不透、想不明白是當下火鍋從業者的困惑,不過即使如此,大部分人還是明白了一件事:看不透、想不明白的時候,企業也得往前跑,只有往前跑才不會陷入“小天鵝困局”。
就此,業內分成了三派:一派不知道怎么辦,于是就發力去抓消費者,如肉癡火鍋外賣玩抖音、蜀大俠玩轉吉尼斯又試水尋味十二城、大渝火鍋千人免費火鍋宴……這些品牌非常聰明,心里也很清楚:看不透、想不明白的時候,就要多和消費者對話。多數品牌看不透、想不明白的時候選擇什么都不做,這就敗在了不和消費者溝通上,畢竟你連微博都沒有、連抖音都不玩,你怎么說你懂年輕人?第二派則抓起了產品,從原生態到原產地再到原汁原味,始終不變的是:用最好的食材來吸引消費者。第三派比較現實,選擇從利潤出發,呷哺呷哺、小輝哥這類茶飲派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當然,這三派之外,還是有很多不明白卻又不動如山的品牌,這些我們暫且不談。
2018年已經過去,火鍋業態有幾個關鍵詞:第一是消費者,因為即使品牌做的再好,但只要失去了消費者,就等于什么都失去了,所以就有很多主動和消費者互動的品牌;第二是守望未來,過去的輝煌并沒有太大的價值,業內的人都在盯著你,企業必須持續奔跑;第三是產品力,它是品類分化的動力因,更是品牌方和消費者連接的第一觸手。
從當下看,在大競爭時代里,品牌隨時會失靈且品牌力的永動機并不存在。筆者認為,產品力不是大競爭時代突圍的唯一方法,產品力可能是一個假象,就像氧氣,我們可以說人不能離開氧氣,但不能說人只要有氧氣就能活下去。產品力已經越來越成了產業鏈條里的基礎建設, “產品力”+“和消費者玩起來”,這或許是保持品牌不失靈的永動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6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