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三甲醫院消毒滅菌連續三年主動監測效果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連續三年消毒滅菌的環境衛生學監測結果,查找薄弱環節,確保消毒滅菌質量,預防控制醫院內感染的發生。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2018年消毒滅菌及環境衛生學監測資料,分析檢測樣本合格率及比合格標準分布情況。結果三年共監測物體表面、空氣、手指表面、內鏡、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等標本3458份,監測合格標本3419份,合格率為98.87%。不合格標本分別為:醫務人員手19份,物體表面10份,內鏡8 份,消毒液2份。三年合格率分別為98.93%,98.75% 和98.9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我院消毒滅菌質量總體情況良好,通過監測,反饋,培訓,整改,再監測的良性循環,有效的預防控制了院內感染的發生。
關鍵詞:消毒滅菌;主動監測;衛生監測;院內感染
中圖分類號:R18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9.10.042
文章編號:1006-1959(2019)10-012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hygiene monitoring results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in our hospital for three consecutive years, to find weak link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and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infections in hospitals. Methods The data of disinf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hygiene monitoring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6 to 2018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the qualified rate of test samp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qualified standards were analyzed.Results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3,458 specimens of surface, air, finger surface, endoscope, dialysate and dialysis water were monitored, and 3,419 qualified specimens were monitored, and the pass rate was 98.87%. The unqualified specimens were: 19 medical personnel, 10 surfaces, 8 internal lenses, and 2 disinfectants. The three-year pass rate was 98.93%,98.75% and 98.93%,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disinfection and sterilization in our hospital is generally good. Through the virtuous cycle of monitoring, feedback, training, rectification and re-monitoring,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s.
Key words:Sterilization;Active monitoring;Health monitoring;Nosocomial infection
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衛醫發[2000]431號)[1]的要求,醫院應進行環境衛生學監測,其目的是希望能及時發現醫院環境中會造成醫院感染的隱患,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醫院感染的預防與控制是保證醫療質量與醫療安全的重要內容,而醫院環境對醫院感染的發生有著重要影響,如果醫院對環境衛生學監測不夠重視會導致醫院感染及暴發的發生[2]。研究證實,加強對醫院環境衛生學進行監測,可顯著減少醫院感染的發生,對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3]?,F將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連續三年重點部門監測效果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 調取江蘇省常州市第一人民醫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醫院感染管理重點部門環境衛生學監測記錄,監測科室包括:各個病區ICU、產房、新生兒科等病房,3個中心(消毒供應中心、靜配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內鏡室(消化內鏡室、支氣管鏡室),其他重點部門手術室、口腔科、血庫、導管室等相關科室。 1.2方法 我院醫院感染管理科專職人員對重點部門的空氣、醫務人員手、物體表面、透析液、透析用水、使用中的消毒液、消毒滅菌的內鏡等進行采樣。微生物室工作人員進行中和劑的配置,對送檢標本進行檢測并出具報告。監測均遵照根據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衛醫發[2000]431號)、《消毒技術規范》WS/T367-2012、《醫院消毒衛生標準》GB15982-2012、《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WS/T313-2009 的規定進行標本的采集、處理。
1.3評價標準
1.3.1室內空氣 空氣采樣暴露規定時間按照Ⅰ類環境暴露30 min、Ⅱ類環境暴露15 min、Ⅲ、Ⅳ類環境暴露5 min,細菌數量按照層流菌落總數:百級-手術區≤0.2 cfu/(30 min.直徑9 cm平皿)、周邊區≤0.4 個;千級-手術區≤0.75 個周邊區≤1.5 個;重點部門≤4 cfu/(15 min.直徑9 cm平皿);普通病區≤4 cfu/(5 min.直徑9 cm平皿)定為合格。
1.3.2高壓滅菌物品 無細菌生長為合格。
1.3.3醫生與護士手、物體表面 采用棉拭子涂搽法檢測細菌總數:①衛生手消毒后醫務人員手表面菌落總數應≤10 cfu/cm2,外科手消毒后醫務人員手表面菌落總數應≤5 cfu/cm2;②物體表面結果判定:Ⅰ、Ⅱ類區域,細菌總數≤5 cfu/cm2,Ⅲ、Ⅳ類區域細菌總數≤10 cfu/cm2。
1.3.4消毒劑 采用傾注培養法,其細菌含量必須<100 cfu/ml,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為合格。
1.3.5消毒滅菌的內鏡 消毒后內鏡合格標準為細菌總數≤ 20 cfu/每鏡,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滅菌后內鏡不得檢出任何微生物。
1.3.6透析液、透析用水 不得檢出致病微生物細菌菌落總數必需≤100 cfu/ml。
1.4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導入Excel進行整理,應用STATA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或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字2檢驗,其中物表、消毒液三年合格率使用Fisher概率法,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三年共監測物體表面、空氣、手指表面、內鏡、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等標本3458份,其中不合格樣本39份。統計每年的監測樣本合格率均較高,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0.001,P>0.05),見表1。
2.2 監測各類樣本的合格率 2016~2018年各類監測項目中:空氣、無菌物品和透析液及透析用水合格率100%。物表、消毒液三年合格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手指表面三年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字2=1.03,P=0.60),內鏡三年合格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1.50,P=0.47),見表2。
2.3監測不合格標本分布 監測結果不合格的標本分布:醫務人員手19份,分布于重癥ICU、胃腸外科ICU等不同科室;物體表面10份,口腔科操作臺,重癥ICU治療車、治療臺,神經外科ICU,呼吸機傳感器;內鏡8份,重癥ICU和呼吸科ICU消毒后支氣管鏡、消化內鏡中心消毒后胃鏡;消毒液2份,分別為:呼吸科ICU浸泡壓脈帶的含氯消毒液、靜配中心使用中的酒精。
3討論
3.1環境指標檢測的重要性 研究發現,為了解醫院環境是否合格以及控制與預防醫院感染,定期對各項環境指標進行衛生學監測十分必要[4]。我院對重點部門重點環節的環境衛生學消毒滅菌質量進行了主動性監測,連續三年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8.93%,98.75%,98.93%,三年合格率無統計學差異。監測結果高于同類別的醫院監測數據[5],證實我院重點部門總體消毒滅菌工作良好,這也與醫務人員高度重視感控工作,各類消毒設備設施完善,2016年起新住院病房大樓的起用對就診環境的改善相關。但也發現了一些薄弱環節,如:醫護人員手指表面、物體表面、消毒液和消毒滅菌后的內鏡等存在不合格現象,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監測和管理。
3.2監測不合格的標本原因分析 ①手衛生是感染控制的基礎,做好手衛生,可以降低30%的醫院感染[6]。近40年來的多項研究也進一步證實了手衛生是預防醫源性感染的重要手段[7]。在臨床工作中,醫務人員工作較忙,關注點在患者臨床診療中,對手衛生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并且手衛生相關知識掌握不熟練;②物體表面不合格樣本分布于口腔科、重癥ICU和神經外科ICU:口腔科和重癥ICU均為工作量較大科室,平時工作繁重,擦拭工作臺面不及時;神經內科ICU使用呼吸機頻繁,呼吸機傳感器結構復雜,不能夠拆至最小化進行清洗消毒,容易被忽視并造成污染;③消毒和滅菌的內鏡監測一直是關注的重點,內鏡種類多,結構復雜,清洗消毒一直是一大難點,我院配置內鏡的數量無法滿足臨床需求,使用周轉較快,存在清洗消毒流程不規范現象;④在對使用中消毒液的監測中發現,呼吸科ICU浸泡壓脈帶的含氯消毒液不合格,查找原因,含氯消毒液使用違反現用現配、24 h內使用的原則,存放時間遠超過24 h。靜配中心使用中的酒精不合格原因,是護士操作中時多次重復使用棉簽沾取酒精所致。
3.3整改及措施 ①通過監測及時發現問題,將結果反饋給相關科室,共同調查分析原因,提出限期整改措施,對重點科室監測出的不合格項目進行復檢直至合格;②加強培訓,組織相關科室醫務人員學習《醫院感染管理規范》《消毒技術規范》《手衛生規范》《軟式內鏡消毒規范》等相關規范,提高醫務人員醫院感染相關知識和防控意識。從而達到監測一反饋一培訓-整改一再監測的良好循環;③針對監測中發現的各科室具體問題采取具體措施進行整改。如:重點科室日常工作物表的清潔消毒擦試,落實責任制。神經外科ICU呼吸機傳感器清洗消毒制定相應的流程,科內培訓并執行。在內鏡監測不合格的改進措施中,與醫院領導溝通協調,增加內鏡基數進行周轉,購置清洗機,并與臨床工作量相符,并加強對清洗消毒操作人員的《內鏡清洗消毒技術規范》專業培訓,根據規范制定的流程嚴格執行,并進行追蹤督察。手衛生監測不合格人員按科室進行手衛生的時機、七步洗手法等手衛生相關知識培訓,增強手衛生意識,進行復查至合格。提高手衛生依從性是長期、漸進的過程,我們應注意細節和過程管理,不斷提高手衛生依從性的各項干預措施,從而有效預防醫院感染的發生[8]。含氯消毒液嚴格按使用原則執行,進行科室內培訓。酒精的使用建立規范使用流程,護士按流程改變行為習慣,規范使用棉簽蘸取酒精;加強醫院重點部門環境衛生學消毒效果的監測是發現醫院感染管理潛在問題的主要渠道之一, 做好醫院環境和物品消毒與滅菌是控制院內感染的關鍵[9]。
綜上所述,通過對醫院的重點部門重點環節的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問題,消除隱患,避免醫院感染事件的發生。同時也促進我們不斷改進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新規范和流程,完善感染管理的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管理規范》(衛醫發[2000]431號)[Z].2000-12-6
[2]許海燕,郭莉,姚月嫻.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21):102,106.
[3]白艷玲,隋麗華,翟紅巖,等.重癥監護病房環境污染狀況監測及雙鏈季銨鹽消毒時間探索[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7,34(3):285-288.
[4]張月紅,吳奕征,陸建紅,等.醫院連續4年環境衛生學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消毒學雜志,2016,33(3):284-285.
[5]茅國峰,梁美春,王清,等.紹興地區醫院污水耐熱大腸菌群監測與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17,33(12):944-947.
[6]馬曉,陳小英,徐明.寧波市某三甲醫院消毒與滅菌效果監測結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4):614-617.
[7]劉波,劉松琴,張衛紅,等.不同教育體系的手衛生理念差異[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6):421-424.
[8]梅衛玲,李楊,傅政,等.組合式干預在提高手衛生依從性中的應用[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4,13(5):296-298.
[9]張羽,武勝濤.某綜合醫院環境衛生學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4(35):245-246.
收稿日期:2019-1-9;修回日期:2019-2-15
編輯/肖婷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7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