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綻放語文課無窮魅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币虼?,“讀”作為貫穿語文閱讀教學的一條主線,教者將如何構建以讀為本的教學模式,凸顯語文課程的特點呢?
關鍵詞 語文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1設置懸念,讓學生想讀
懸念,在我國古典小說里叫“扣子”,往往是在情節發展到高潮時停下來,讓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后事如何”,以引發人的閱讀或聽講的興趣。引發學生的閱讀的心理傾向,就是要巧妙地設置一個“扣子”,最大限度使學生處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狀態。如教學《草船借箭》時,教師可這樣引入:“三國鼎立之時,蜀國的諸葛亮與吳國的周瑜同謀共事,共同抵御魏國的進兵,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設計要諸葛亮三天之內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僅僅用了一些草船,在短時間得到十萬支箭?!?說到這兒,教師可略停一會兒,設置一個“扣子”,問:“諸葛亮憑什么“神奇力量”用草船借來十萬支箭的呢?想知道就請翻課本盡情地讀吧?!边@樣,引發了學生閱讀課文的心理傾向,便會迅速地翻開書,認真地讀起來。
設置懸念導入法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最佳的方法,也是教師課堂教學采用得最多的一種導入法。它主要是根據課題介紹有關知識,然后在關鍵處提出趣味性的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引起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
2激發興趣,讓學生樂讀
興趣是人們探求新知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人們從事某項活動時產生的一種積極興奮的心理狀態。良好的興趣能使學生對客觀事物產生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從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入手,減少被動閱讀的成份,讓學生自己樂讀,愿讀。而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就必須根據不同內容、不同裁體的課文,以及不同的目標要求,采用不拘一格、靈活多樣的閱讀形式,如在感悟語言時,可以輕聲讀;表達情感時,可以大聲讀;為烘托氣氛,抒發內心的情感,可以配樂齊讀或配樂點名讀。有時還可以讓學生與學生之間互讀互聽、分角色朗讀或表演式讀、競賽式朗讀、想象式朗讀等等。
例如教學《傾斜的傘》這篇課文,抓住語言感悟點:
?。?)外公頭頂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綠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外公抬頭望了望,笑瞇瞇地說:“沒歪呀?!蔽依Щ罅耍骸懊髅魇峭嵯蛭疫@邊了呀!”外公笑而不語。
丹丹困惑,不明白,你明白嗎?外公笑的是什么?他想要說什么?
教師指導朗讀:
?。?)自由讀,用你喜歡的方式讀。
(2)自薦讀,你覺得應該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
(3)評讀,他讀得好嗎?好在哪里?
?。?)分角色讀,誰來讀丹丹的話?誰來讀外公的話?
這樣,用各種讀的方式,從感悟中讀,學生讀的興趣會倍增,朗讀起來也就有聲有色了。
3巧設引語,讓學生會讀
引語,是指為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入情如境地感情朗讀課文重點部分而設置提示性的話語,引語也叫引讀。引讀得恰到好處,其則如教師手中的一支魔棒,再平淡無奇的課文內容,經教師的一番引讀,都能使學生得到深深的感悟。如朗讀《圓明園的毀滅》中的第五自然段,可將文中的動詞,如:“侵入、闖進、掠走、破壞、毀滅”及其它一些詞,如:“凡是、統統、拿不動的、實在運不走的”拎出來引讀,讓學生接讀。學生通過引讀慢慢地進入文本內容,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從而激發他們對英、法聯軍的痛恨以及對圓明園毀滅的惋惜之情。
又如教學《再見了,親人》這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抒情散文,在引導學生品悟課文最后三個自然段時,為達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悟”,教師可以這樣巧設引語:
?。?)(師述)在火車站臺上,志愿軍和朝鮮人民真有道不完的離別話,訴不完的離別情。然而就在志愿軍和大娘她們揮淚惜別之際,火車“嗚——”地啟動了。千言萬語涌上心頭,千句萬句都并作一聲呼喚,——(學生接讀課文)。
?。?)(師述)火車徐徐開出,那隆隆的車行聲牽動著志愿軍的心。今朝分別不知何時再相見,此時,他們心中唯有希望什么?——(學生接讀課文)。
(3)(師述)戰士們深深依戀朝鮮的山,朝鮮的水,更依戀朝鮮的親人們!然而,無情的火車卻風馳電掣般向前駛去。戰士們把頭探出窗外,只見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佇立車站,不停地揮手告別。此時此刻,淚水模糊了戰士們的雙眼,要想對朝鮮親人再說幾句惜別的話,然而相距已遠,只能默默地在心頭一次又一次地呼喊著,——(學生接讀課文)。
這樣,教師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創設了課文情境,既以自身的“情”激起學生的“情”,又誘發學生的想象,學生很快進入特定的情境。親如骨肉的親人依依惜別了,朗讀起來聲情并茂,對理解、體會中朝兩國人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也就水到渠成了。
4創設情境,讓學生賞讀
語文閱讀不是科學研究,它更是一種精神體驗,一種審美欣賞。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體驗和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對于意境優美、音韻和諧,瑯瑯上口的寫景或敘事課文,必須從欣賞的角度出發,讓學生沉浸在課文中,通過盡情朗讀來體會語言的生動細膩之美,感悟文本蘊涵的意境或人情之美,與作者產生共鳴,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賞語言,賞人情,學表達,明事理”的賞讀。而如何引導學生以審美的心態走向文本,用全部的心智感受、體驗文本呢?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體。真實、鮮活的情境能豐富兒童的表象,激活兒童的思維、情感、聯想、想象。所以,我認為教師恰當運用圖、文、聲并茂,能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的多媒體教學,是使學生入情入境,迅速進入朗讀角色的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如教學《林?!愤@篇景美、語言也美的課文,上課伊始,多媒體出示興安嶺的美麗風光圖片并且播放柔和、歡快的音樂,從視覺和聽覺上來觸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0”距離從整體上感受興安嶺的美。欣賞美景后,讓學生帶著愛美的心,采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自主朗讀課文,尋找課文中自己認為最美的片段。在欣賞品讀優美片段時,再次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形象生動的畫面,圖文結合,并抓住一些重點的“字眼”,如“在陽光下,一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群,不像海邊上的浪花嗎?”中的“閃動”,引導學生想象,然后創造性朗讀,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達出來。整節課,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本,在讀中感受景色的優美,在讀中品悟到了文本語言的生動細膩之美,達到了葉圣陶先生稱之謂的“美讀”。
5拓展延伸,促學生好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課外閱讀就是最經常、直接的語文實踐。因此,閱讀教學不僅要注意知識的拓展延伸,還要善于“拋磚引玉”,緊緊地把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如學習《芝麻,開門》、《窮人》等根據原作改編或刪選的,建議學生找到原作把整本書讀讀;學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茅以升立志造橋》等課文,學生對偉大人產生了欽佩之情,此時不妨趁熱打鐵,向學生推薦相關的介紹國內外科學家的故事書籍;學習《買火柴的小姑娘》,向學生介紹《伊索寓言》《格林童話選》等有關文學作品,從而促使學生有興趣利用課余時間博覽群書,廣泛獵取各種知識。
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教者如能敢于打破傳統“一問一答”的閱讀教學模式,樹立“以讀為本”的教學理念,善于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想讀、樂讀、會讀、賞讀、好讀”,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語文閱讀教學則如魚得水、異彩紛呈,綻放語文教學的無窮魅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