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山區學校地理綜合題教學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在地理綜合題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提高地理綜合題得分率,如何提升地理學習的綜合能力仍然是一個難題。下面從審題剖析,構建地理要素——成因——材料知識系統 ,將綜合題分解、細化等方面來降低地理綜合題的教學難度。
關鍵詞 綜合題 審題剖析 知識系統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地理高考平均得分率偏低,綜合題得分率更低。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審題方面存在誤審、漏審的問題;(2)理論知識與題目之間的邏輯關系不明或者表達不清楚;(3)因缺乏基本地理理論知識,或地理原理不全面而出現漏答;(4)答題模板生搬硬套答題不準;(5)答題觀點重復,效率低。我認為出現上述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地理基礎薄弱。山區學校,義務基礎教育階段對地理學科不夠重視。學生缺乏基本的學科素養。表現為:基本概念不知道、不理解;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科學習習慣;地理思維缺位;(2)對地理學科的認知存在偏差。都認為地理屬于文科,背背就行?,F實是——背不下,用不了。地理屬于一個綜合性強的學科,要綜合作用其他科的基礎知識,同時又要孰知本學科知識;(3)畏難情緒的感染。在政史地中,地理又被認為是較偏理的學科。文理分科后,文科生望洋興嘆,望而卻步;(4)綜合題綜合性強、知識跨度大?
本人工作5年多,在學校學校的循環教學的制度下,經歷了系統的完整的地理的教學。期間,不斷在反思,總結了一些提高綜合題的方法?,F在簡單的整理一下。
首先、要對題目中的每一小問進行剖析。
題目中一般都由地域,事物,設問詞構成。(1)對題目中的出現的區域位置在材料中標注出,或者在腦中標注出。在地理中區域是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的,區域不準確,答案也就難以準確了。區域內的要素也會不一樣。區域定位不準,過大或過小都影響答案準確率。因此,首先要劃對區域。(2)對題目設問的事物或者事物過程進行標注,并在材料中找出與之相關的,詞、段或圖。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設問事物的屬性。方便將平時學習的理論知識與事物屬性或事物過程一一對應。避免多答,漏答或錯答,同時也能節省時間。(3)標注設問詞。 設問詞一般有:分析…原因,分析…區位,簡述…影響。一般這些設問都可以總結出一定答題知識、規律或者答題方向。我們稱之為答題模板。模板可以給學生指明答題的方向,避免學生不知所以,難以下手。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讓學生依據設問——答問——答題模板,熟記必備的地理知識,地理學習方法。
第二,構建地理要素——成因——材料知識系統。
比如農業的區位條件,氣候條件中的降水這一要素。降水量受水汽、冷卻、凝結核等因素的影響。水汽、冷確、凝結核等要素,在圖文材料中表現為氣壓帶、風帶、海陸位置、風與地形的關系等。再比如:農業中的熱量這一要素,與海拔、緯度、坡向、冬季風影響程度相關。在做題時一邊回憶這些要素,一邊在圖文材料中尋找做題的線索。一步一步強化做題思路、習慣,形成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這些要素要及時系統的歸納,形成地理的知識系統與答題系統。同時,通過不斷的強化,形成地理思維。如下表所示:
原因類要素——成因——材料知識系統
第三,將綜合題分解到每一章或者每一個知識板塊中。
在高一、高二就要強化綜合題的訓練,并且是針對性的訓練。比如在學到《地球的公轉及其地理意義》時,就可以挖掘或改編,與熱量相關的農業綜合題。這樣做的目的強化理論知識,同時又可以理論結合實際,還可以為學習農業的區位條件打下基礎。在實際的學時中,學生能懂得熱量對農作物的重要性。但,很難說清楚特定區域熱量多寡的理論依據。再者,從章節開始訓練,能給予學生比較多的訓練量和時間。到了高三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對綜合題就比較有把握了。
參考文獻
[1] 晏橋梁.地理綜合題的幾種常見錯誤剖析——以學生日常檢測訓練為例[J].新課程,2018(18).
[2] 鄒凱東.依據因果關系解答地理綜合題[J].教育實踐與研究:中學版B,2018(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2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