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主要國家農村發展經驗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農村發展的本質在于改造傳統農業,建立新型農業。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農村城市化的推進必須依靠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需要對歐美主要國家農村發展經驗進行研究。
關鍵詞:歐美主要國家;農村發展;經驗研究
1.美國農村發展經驗
美國工業革命前是以農村、農業、農民為主導的國家。國內戰爭時期,農村人口比重占95%左右,戰后,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美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超過了其他西方國家,美國農業社會轉型和農村建設也隨之發展。1920年,美國的城市人口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標志著美國農村建設進入新的階段。
1.1農村建設的歷程
美國現代化過程是美國農村建設的過程。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的變化標志著美國農村城市化的進程。
根據美國農村交通發展與城市化狀況,城市化劃分為四個階段:
初始階段(1880年前):
19世紀初美國主要城市都是海岸城市,其他地區大多數為農村地區。1790-1830年美國社會農業占據主導地位,城市人口比例很低,1880年為6.1%。19世紀初美國的城市可以稱為步行城市,人口流量較小,信息和人口的運動速度一樣,城市半徑一般不超過1.25千米。19世紀中期美國引進歐洲的先進技術和設備,大大加快了工業革命的步伐,尤其是蒸汽機的革命,使交通運輸技術發生了新飛躍,美國農村的城市化進程也加快。在美國西部,由于西部開發和中小制造業、采礦業的發展,內陸地區的城市化進程也大大加快。從1830年到1870年,美國城鎮人口由8.8%上升到25.7%。1790年只有5個城市人口超過l萬人,到1870年168個城鎮人口超過1萬,15個城市人口超過10萬(高強、王富龍,2002)。
加速階段(1880-1920):
1880年后,新技術使美國的道路運輸更加便捷。美國交通狀況的改變,使美國的農村社會轉型進入了一個快速階段。交通發展大大刺激了工業革命,1860-1914年工業部門雇傭工人數由130萬增至700萬,如果加上經理、業主、職員,工業從業人數達到820萬人。這一階段也是美國城市化發展的迅猛時期,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過農村人口,達到51.2%。
郊區化雛形階段(1920-1950):
二次世界大戰后,遍布美國的高速公路網絡建立起來,它幾乎把全國所有的部分連接起來,汽車和石油業的大發展使汽車慢慢取代了火車在運輸中的地位。這一時期工商業仍然向城市中心集中,中心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單個城市的向心集聚達到頂點。隨著小汽車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開始出現向郊區擴散的現象,郊區住宅不斷出現,可以說進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區化時代。與此同時,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進入工業化后期,產業結構中二、三產業的產值占95%左右,非農勞動力占87%左右,第三產業就業人數不斷上升,超過50%,城市化水平達到64%。
城鄉一體化階段(1950后至今):
20世紀50年代后,科學技術發展帶來交通、通訊的革命,進一步促進了美國城市分散化。第三產業的崛起,制造工業的衰落,產業活動及就業活動的郊區化,導致經濟活動和人口持續不斷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圍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遷移和擴散,郊區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越來越大。1980年美國人口普查表明,在像圣路易斯、布法羅、底特律之類的大城市社區,10年內人口流失了20%多。1990年農業就業份額不超過20%,非農制造業和服務業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產業,鄉村和城市的生活方式正在融合,經濟上的差別正在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舟野,2003)。
1.2農村發展的特色
阿爾溫托夫勒指出,21世紀是世界農業將迎來大變革的時代,全球范圍內將出現“第三次浪潮農業”,即人類從工業經濟走向知識經濟時,通過應用高科技成果,使農業變成一種嶄新的知識產業。面對“第三次浪潮農業”的到來,許多國家不失時機地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一代農村。農村發展的本質在于改造傳統農業,建立新型農業。運用現代生物工程技術改造傳統農業。農村城市化的推進必須依靠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的進步。為此,美國大力加強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用現代生物技術提高農村質量,改變農業產業結構。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20世紀后20年,美國在開發農業生物技術方面的投入年均增幅達15.5%,美國政府為農業生物工程的專項撥款達35億美元。由于資金的轉移和技術攻堅,現代農業已成為美國高科技最重要的內容,現代農業、工廠化農業、觀光農業等成為美國農業生活中主要組成部分。農場主用計算機監測土壤的鹽分、酸堿度、溫度、成分等,識別雜草和病毒,從而準確采取有效的措施。
依靠市場化和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傳統農業的轉型。美國農業基本上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業,農民根據市場信息經營和管理農場,獨立做出生產和銷售決策。由于美國農業的商品率和出口比重大,它不但受到國內市場的影響,且還受到國際市場的左右,離開了準確、及時、權威的市場信息,美國農業將無所適從。美國市場信息主要是通過農業部市場營銷局與分布在各地的農產品市場報價員配合提供。市場基礎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發生都是由市場調查員來完成。這些調查員是市場方面的專家,其對所報告農產品的質量、等級、價格等情況非常熟悉,甚至能用通俗的術語報道出其成交時的質量和價格,使不同市場的逐日價格及供求信息具有可比性。
2.法國農村發展經驗
19世紀50年代以前,法國社會動蕩不斷,法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還不成熟,法國社會也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50年代后法國的政局逐漸趨于穩定,經濟和社會改革逐漸展開,傳統農業、農村和農民得以改造,并最終在20世紀初期完成了傳統農村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
2.1交通運輸業發展帶動農業經濟的轉變
打破法國農業經濟低水平循環怪圈的動力,首先來自于交通運輸業的突破性變革,其中主要是鐵路建設。第二帝國初期,在拿破侖“矯正地理”思想的指導下,國家采用補貼、壟斷、保證貸款利息等多種方式,鼓勵鐵路建設,促使各鐵路公司競相投資,鐵路修筑進入高潮。1847年全法國僅有1830公里鐵路開通,1860年則達到9000公里,1882年達到26327公里,到1910年達到64898公里,其規模與結構和當今法國的鐵路系統已經相差無幾。鐵路建設對法國經濟產生的強大推動力,使得接下來包括農業經濟在內的行業經濟的發展都有了質的飛躍,經濟循環圈各環節產生了正向連鎖反應(李麗純,2006)。 2.2工業化推動農村產業結構的變化
19世紀中葉,法國農村的鄉村小工業仍然大量存在,產業類型主要包括紡紗、冶煉、采石、磚瓦、制革、制釘、制酒等。勞動力主要來自農村的業余勞動力或季節性勞動力。隨著鐵路網絡的建成和蒸汽機動力革命,法國的新興工業開始對傳統的鄉村工業形成沖擊。礦山、冶金、化學等這些在當時最具生命力的工業部門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中小型企業也逐漸被大型企業所取代。
2.3農業市場化推動農村轉型
鐵路交通狀況的改善大大降低了農產品的流通成本,促進了法國國內農產品市場的統一。隨著鐵路干線的延伸,一批新的商業中心開始在法國興起。如建立在拉維萊特的牲畜貿易中心。1913年全法國有43%的大牲畜、47%的水牛、34%的羊和56%的豬,都是在這里完成集散。貝西則成為全國的酒類貿易中心。
2.4農業產業化拉動城鄉一體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農業商品化的具體實現途徑。在法國農村現代化之前,法國也存在著土地經營規模過小、資金投入有限、技術推廣成本過高、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等一系列問題,因此,法國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通過對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不斷推動農村建設。法國的農村發展是一個以全國交通運輸網絡建設為前提,以工業化為背景,以農村市場化為動力而逐漸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模式。這種模式的形成與法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相適應,并反過來推動了法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3.德國農村發展模式
德國是一個強調整體均衡、協調發展的國家,無論是百萬人口的城市,還是幾千人口的小城鎮或是城區邊緣的村莊,都有著優美的環境、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礎設施。城鄉之間的差別很小。德國農村清新的空氣、優美的景觀、接近自然的生活品質,使村莊擁有現代城市所無法比擬的獨特魅力。德國農村發展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
3.1加大投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在均衡發展的中心思想指導下,根據中心地理論,通過一級、二級、三級、四級區域中心來配備公共基礎設施和市政設施。公共基礎設施通過區域規劃和縣域規劃統一安排,并由政府出資修建,像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實行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收費管理制度。幾乎所有的農村地區都配備了相應的污水、固廢處置設施,這為農村的環境和生態建設提供了切實保障。村莊的水、電、煤氣等基礎設施對于城市邊遠地區的村莊和經濟水平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政府則給予特殊的經濟資助。如萊茵法茨州2000年制定了農村地區發展規劃。該項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增強農村地區的競爭力、資助欠發達農村地區的村莊更新和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這項持續9年的計劃,政府包括歐盟在內共投入了8.5億歐元,其中用于資助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和村莊更新的費用占到68%(常江等,2006)。
3.2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1854年,在德國村莊更新的過程中,1954年頒布,德國先后多次修訂的《聯邦土地整理法》,聯邦各州根據實際情況也相應制定了州土地整理法規及相關的法律條文,如巴伐利亞州土地整理法規、巴伐利亞州村莊更新條例等。聯邦建筑法典對村莊更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65年德國政府對建筑法典進行修訂時,德國議會要求德國政府就城市規劃在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村基本生活條件方面的作用做出明確的闡述,從此,有關村莊更新的條款成為建筑法典內容之一。此外,聯邦國土規劃法、州國土規劃法和州發展規劃通過區域規劃手段對村莊更新起到控制作用。村莊發展規劃和村莊更新規劃的制定不得與上述法律相悖。其他相關法律如聯邦自然保護法、景觀保護法、林業法、土地保護法、大氣保護法、水保護法、垃圾處理法、遺產法、文物保護法等也是制定村莊更新規劃必須遵守的法律和法規。
3.3堅持科學規劃
德國村莊更新是從土地整理和土地改革的工作范圍內衍生出來的一項關于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任務。在德國農村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村莊更新被納入國家整體規劃體系之中。根據國家整體規劃,德國先后制定一系列相應的具體項目實施計劃。這些項目的完成,一方面推進了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的改善和村莊的城市化發展,保護了農村地區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文物古跡,另一方面鞏固了村莊作為居住和生活空間的可持續發展。以巴伐利亞州為例,自20世紀50年代起,巴伐利亞州政府就制定了“村鎮整體發展規劃”,通過該規劃來控制村鎮的更新,包括調整地塊分布、改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保護傳統文明、整修傳統民居,保護和維修古舊村落等。村莊發展規劃是對村莊綜合發展的概念性規劃,具體的實施則通過以項目為主的村莊更新規劃來實現。對于上一級規劃中所提出的村莊更新目標,將確定不同的項目并制定相應的詳細規劃。
3.4依靠全民參與
在德國農村建設中,全面村民的積極參與對新型農村建設的完成發揮著決定作用。根據《聯邦建筑法典》,公民在規劃制定過程中有權參與整個過程,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利益要求。在法律的保障下,德國村民積極參與到新型農村的各項建設之中。通過平等參與和協商,縮短社區政府、專業機構、專業協會和村民的區域規劃統一安排,并由政府出資修建,像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實行和城市居民一樣的收費管理制度。幾乎所有的農村地區都配備了相應的污水、固廢處置設施,這為農村的環境和生態建設提供了切實保障。村莊的水、電、煤氣等基礎設施對于城市邊遠地區的村莊和經濟水平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政府則給予特殊的經濟資助。如萊茵法茨州2000年制定了農村地區發展規劃。該項規劃的主要任務是:增強農村地區的競爭力、資助欠發達農村地區的村莊更新和改善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這項持續9年的計劃,包括歐盟在內共投入了8.5億歐元,其中用于資助欠發達地區基礎設施和村莊更新的費用占到68%(常江等,2006)。
3.5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在德國村莊更新的過程中,1954年德國先后多次修訂《聯邦土地整理法》,聯邦各州根據實際情況也相應制定了州土地整理法規及相關的法律條文,如巴伐利亞州土地整理法規、巴伐利亞州村莊更新條例等。聯邦建筑法典對村莊更新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965年德國政府對建筑法典進行修訂時,德國議會要求德國政府就城市規劃在農村發展和改善農村基本生活條件方面的作用做出明確的闡述,從此,有關村莊更新的條款成為建筑法典內容之一。此外,聯邦國土規劃法、州國土規劃法和州發展規劃通過區域規劃手段對村莊更新起到控制作用。村莊發展規劃和村莊更新規劃的制定不得與上述法律相悖。其他相關法律如聯邦自然保護法、景觀保護法、林業法、土地保護法、大氣保護法、水保護法、垃圾處理法、遺產法、文物保護法等也是制定村莊更新規劃必須遵守的法律和法規。
參考文獻:
[1]高強,王富龍.美國農村城市化歷程及啟示[J].世界農業,2002(05)
[2]常江朱,冬冬馮,姍姍.德國村莊更新及其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借鑒意義[J].建筑學報,2006(11)
[3]任彩暉.獨具特色的瑞典農業[J].鄉鎮論壇,1996(12)
[4]馬世駿.國外經驗對我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小康生活,2006(04)
[5]李麗純.法國農村社會轉型對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世界農業,2006(04)
[6]李昌平.法國農業發展對新農村建設的啟示[J].當代貴州,2006(08)
作者簡介:
盛慧(1996- ),女,湖北省荊州人,武漢輕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
杜為公(1963- ),男,河南省新鄉人,武漢輕工大學教授,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研究。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67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