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凋亡概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細胞凋亡是在基因的調控下進行的細胞程序化死亡。細胞凋亡對生物生長發育、傷口愈合等過程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從細胞凋亡的過程及機理對細胞凋亡進行簡單介紹。
關鍵詞 細胞凋亡 凋亡機理
中圖分類號:R730 文獻標識碼:A
1細胞凋亡的概念
細胞凋亡這一概念最早在1972年由J.F.R.Kerr等人在研究組織變化時提出的(Kerr J F R等,1972)。細胞凋亡又稱為細胞程序化死亡,是指細胞受到特定的細胞內信號或細胞外信號的誘導刺激,激活下游的死亡途徑,在基因的調控下進行的一系列的細胞死亡過程。
2細胞凋亡的過程及標志
2.1細胞凋亡過程及形態的改變
根據細胞凋亡過程中的形態學特征變化,將細胞凋亡分為3個過程:
(1)凋亡起始階段:細胞表面特化結構消失;內質網囊腔腫脹變大,線粒體膨大;細胞骨架結構紊亂;染色質凝縮分布在核膜一側或周圍;胞質出現大小不均的空泡。
?。?)凋亡小體形成階段:染色質進一步凝縮并斷裂為大小不均一的片段,DNA發生斷裂,細胞核解體,細胞質膜或內質網膜包裹著斷裂的DNA和破碎的細胞器通形成許多球形小泡,這些有膜包圍的小泡被稱為凋亡小體(Kerr J F R等,1994)。
?。?)吞噬清除階段:凋亡小體形成后,被巨噬細胞和鄰近的細胞識別并吞噬消化(Nagata S等,1995)。
2.2細胞凋亡的生物化學變化
細胞凋亡時不僅發生明顯的形態變化,同時也伴隨著許多生物化學變化的發生。比較明顯的生物化學變化有以下幾種:
?。?)細胞質膜上磷脂酰絲氨酸翻轉。
?。?)線粒體內膜喪失膜電位。
?。?)DNA被隨機切成大小不均一的片段。
(4)凋亡相關蛋白的激活:包括Bcl-2家族蛋白、細胞色素c、Caspase家族蛋白等凋亡相關蛋白的激活(Adams J M等,1998)。
3細胞凋亡的機理和途徑
細胞凋亡的誘導和執行需要一系列分子的配合,包括信號分子,受體,酶和基因調節蛋白。其中,胱天蛋白酶(Caspase)在蛋白質水解酶級聯凋亡途徑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胱天蛋白酶是否參與細胞凋亡過程中將細胞凋亡分為兩大類:胱天蛋白酶依賴性細胞凋亡和胱天蛋白酶非依賴性細胞凋亡,而胱天蛋白酶依賴性細胞凋亡又細分為外源途徑、內源途徑和內質網途徑。
3.1外源途徑(死亡受體途徑)
死亡配體是一類由細胞分泌的可以引起細胞凋亡的細胞外信號蛋白,它能與靶細胞表面的死亡受體結合,啟動細胞凋亡的外源途徑。死亡受體是一種穿膜蛋白,由配體結合域、穿膜域和效應域三部分組成,屬于腫瘤壞死因子家族,包括TNF受體和Fas死亡受體。
3.2內源途徑(線粒體途徑)
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工廠,為細胞正常的代謝提供能量。同時線粒體也與細胞凋亡過程密切相關,當受到損傷和脅迫時,會促使線粒體向細胞質溶質中釋放凋亡相關因子,如細胞色素c、AIF,激活內源途徑細胞凋亡。
3.3內質網途徑
內質網維持著細胞內Ca2+的動態平衡,當細胞發生凋亡時,Ca2+的動態平衡被打破,位于內質網膜上的Caspase-12被激活,導致細胞凋亡。
4胱天蛋白酶非依賴性凋亡
位于線粒體內膜的凋亡誘導因子AIF被釋放到細胞質溶質中可以進入到細胞核內誘導DNA大片段斷裂和染色體聚集誘發細胞凋亡(Cande C,2002)。
作者簡介:金宏坤,1994年3月15日出生,男,遼寧省沈陽市人,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研究生在讀,細胞生物學專業,研究方向:細胞生物學。
參考文獻
[1] Kerr,J.F.&A.H.Wyllie&A.R.Currie.Apoptosis: a basic biological phenomenon with wide-ranging implications in tissue kinetics[J].Br J Cancer, 1972,26(04):239.
[2] Kerr,J.F.R.&C.MWinterford&B.V.Harmon.Apoptosis. Its significance in cancer and cancer therapy[J].Caner, 1994, 73(08):2013-2026.
[3] Nagata,S&P.Gotstein.The fas death fctor[J].Science, 1995(267):1449.
[4] Adams,J.M&S.Cory.The Bcl‐2 protein family: arbiters of cell survival[J].Science,1998(281):1322–1326.
[5] Cande,C.Apoptosis-inducing factor (AIF): key to the conserved caspase-independent pathways of cell death[J].Journal of Cell Science, 2002, 115(24):4727-47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7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