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老年人失能現狀及影響因素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討老人失能現狀及影響因素,為更好地促進“健康老齡化”提供依據。方法:評估了2520名老人的基本情況、健康狀況、自理能力等方面。結果:評估對象中85.7%的老年人能力完好,輕中重度失能率為14.3%,中重度失能率為3.8%。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居家方式等是老人能力狀況的影響因素。結論:老年人能力狀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社區衛生人員應積極進行健康教育,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
[關 鍵 詞] 老年人;失能;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TS976.3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146-02
隨著經濟的發展、醫療水平的提高及醫療保健制度的不斷完善,老年人口比例正不斷地提高,中國老齡化進程在迅速推進。截至2017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億人,占總人口17.3%。老齡研究和實踐工作中對失能這一概念進行相對獨立化的界定,提出失能通常是指老年人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1]。本研究旨在了解老年人失能現狀及影響因素,為更好地促進“健康老齡化”提供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此次評估采用多階段抽樣即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某市隨機抽取2個城市行政區即蘇仙區和北湖區,按照預計評估數量和分層抽樣的要求,在蘇仙區隨機抽取了3個社區,在北湖區隨機抽取了2個社區,共5個社區,對選定社區內60歲以上老年人進行能力評估。參與本次評估的社區老年人人數為2520人,平均年齡為70.08±7.31歲。
(二)調查內容
此次評估內容涉及老人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子女數、保姆使用情況、經濟來源、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和居住狀況等。健康狀況,包括健康狀況和老人常見慢性病情況。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狀況,包括洗澡、吃飯、穿衣、室內活動、如廁和大小便控制等。老年人溝通與視聽力能力、老年人認知能力情況等方面內容。
(三)調查方法
本次老年人能力評估工作主要采取了“先集中后入戶”的評估方式,先將能夠自主活動的老年人通過社區宣傳的方式,將居住在不同區域的老年人分時間段集中到指定的地點進行評估,對不能外出活動的老年人,則由評估人員入戶評估。整個評估時間持續11天,共獲得有效初始評估表單2520份,復核評估表單210份,審查評估表單49份。
(四)統計學方法
通過信息評估數據庫將數據全部導出,在剔除一些無效數據后,運用SPSS18.0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所抽取的社區的老年人中,有85.7%是能力完好的,輕中重度失能率為14.3%,中重度失能率為3.8%。
三、討論
在本次評估的5個社區中,85.7%的老人是能力完好的。蘇仙區蘇園路社區老年人的失能率最高,而北湖區的東風社區失能率最低,這可能與評估對象的范圍有關。由于評估對象大部分為自愿參與調查的居家老人,因此其自理能力、認知能力等方面相對狀況較好。自理能力較差的老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能傾向于居住在養老院或護理院,以得到更合適的照料[2]。
數據顯示,女性的輕中重度失能率高于男性,與多數類似研究結果相一致,有調查表明女性整個生命周期中運動的時間及頻率都明顯低于男性,雖然女性的人口壽命高于男性,但其失能的比例是明顯高于男性的。
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高,老人重要臟器功能逐漸退化,各項能力都會出現下降,因此,年齡對老人的失能影響是非常大的。結果顯示,90~99歲的老年人失能率最高,而60~69歲失能率最低,失能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這與國內其他研究報道是一致的。其中,中重度失能率低于輕中重度失能率,這也說明在社區輕度失能的老年人居多,而中重度失能的老人可能更多會由養老院或護理院代為照顧。
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失能率不同,文化程度越高其失能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對醫學相關知識的了解及掌握程度更高,更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維護,在生理機能出現問題時能盡早及時主動地去解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相關知識了解較少,更少地懂得如何去維護自身的健康,更多的是依賴于子女或者家人的照護,其依賴程度更高。因此,文化程度越高老人失能率越低。
此次評估數據顯示,無論是輕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群還是中重度失能老年人群,與配偶或伴侶同住、與子女同住的失能老年人最多。老人的居住方式是反映老人能力狀況的一個重要的相關因素,大多數重度失能的老人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會居住在養老院,這樣才能得到專業的照護。與配偶或伴侶、子女同住的老人大多數為能力完好或者輕度失能的老人。主要受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大部分老人更傾向于與自己的子女同住,同時一般家庭也只能承受輕中度失能老人的日常照護任務,重度失能老人的照護需要依靠專業的機構。
參考文獻:
[1]張文娟,魏蒙.中國老年人的失能水平到底有多高:多個數據來源的比較[J].人口研究,2015,39(3):34-47.
[2]王花玲,陳雪萍,吳廣霞.杭州市養老機構入住老人情況調查[J].健康研究,2011,31(3):20.
編輯 馬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8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