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職業特色,回歸語文本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中職語文與普高語文同為高中階段的文化課程,兩者在教學目標、課程性質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但中職語文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式卻與普高語文幾無二致。要想擺脫中職語文“普教化”的尷尬,唯有正本清源,從突出職業特色著手。
[關 鍵 詞] 中職語文教學;職業特色;探究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070-02
近年來,隨著中等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公共基礎課程的語文課程也逐步脫掉了“副課”的帽子,跳出了“夾縫”的處境,中職語文創新與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教學理念也發生著日益深刻的變化。然而,中職語文教學“普教化”的現狀仍普遍存在,除了教材是借鑒普通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和方式,缺乏中職語文教材的特色之外,對同一篇選文,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內容的厘定、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評價的形式等,也與普通高中相差無幾。因此,縱使改革的力度不斷加大,教學理念日益更新,但“普教化”的中職語文課堂仍不受學生待見,一邊是教師激情飛揚、聲情并茂,一邊卻是學生枯坐課堂,波瀾不驚,困擾中職語文課堂的“三低”癥狀——讀書聲低、學習興趣低、抬頭率低成為中職語文教學的詬病。由此可見,中職語文教學擺脫“普教”影響、突出職業特色勢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突出職業特色?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結合職業所趨,教學目標“為用”
眾所周知,中等職業教育是應用型教育。《中職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并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為指歸。這一描述,使一般意義上的語文應用能力有了新的內涵,具有職業教育特色。顯然,它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所指出的“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向和本質的區別。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認為,語文課程應達到“為用”的教育目的。因此,同一篇選文,面對中職生,教師務必要考慮其未來職業所趨,把語文教學目標和學生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起來,“量身”設定“為用”的教學目標。例如,《燭之武退秦師》是普職多種版本教材的必入選文,作為《左傳》的經典之作,其語言的獨特魅力、人物的鮮活形象至今仍熠熠生輝。燭之武在國難當頭之際顧全大局、深明大義,以高超的游說藝術成功化解了鄭國的危機。毋庸置疑,欣賞燭之武的游說藝術是這篇選文最大的價值,無論普高、職高,都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不同的是,中職的教學目標應鎖定在反復咀嚼燭之武邏輯縝密、言簡意賅的說辭內容和其不卑不亢、從容鎮定的游說態度,這樣的目標設定,而非其他,突出重點且難度不大,對基礎薄弱的、重專業學習輕文化學習的中職生而言,無疑能起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口語交際意識,提升口語交際能力的作用,為將來進入職場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針對職業所需,教學內容“管用”
語文教學內容是指針對具體情境中的學生,為使他們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教師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和對教材內容的“重構”。一言以蔽之,合宜的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生成的。它的理念支撐是“教學必須為學生服務”。對中職學生而言,教師要把語文教學內容與其專業知識結合起來,成為他們未來職業所需的“管用”知識和技能。
對接專業知識,豐富教學內容:作為中職語文教師,不僅要成為本學科的“精通者”,還要成為其他專業的“略懂者”。在《景泰藍的制作》一文中,葉圣陶先生用科學精準又不失生動的文字記錄了景泰藍這一工藝品的制作過程。這篇說明文的教學內容該怎樣厘定?筆者任教的是機械制造專業的學生,我將選文作為例子,在幫助學生把握該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事物特征的寫作指導作為教學內容,并將其運用到寫作實踐中,結合專業課上學習的模具制造知識,介紹一件模具的制作程序。課前語文教師向專業教師了解模具制作程序,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師生共同將模具制作的過程一一列出,以《景泰藍的制作》為范例,學生有文可仿,有話可說,很快明確了模具制作的程序和關鍵步驟,一貫抵觸的寫作也令他們欣然往之,言之有物了??梢?,教學內容與專業一旦成功對接,就能有效提升教學內容的趣味指數,大大降低學習內容的難度系數,課堂自然變得笑聲朗朗,激起陣陣漣漪。
言語實踐活動理當在真實的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進行。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習場所轉移到實習基地,讓學生進行現場解說介紹模具制作過程。在模擬訓練過程中,學生成了“專家”和“老板”,老師成了客戶,角色的轉換令學生興奮,熟悉的專業知識令學生信心倍增,口頭表達能力也得到充分鍛煉,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考量專業技能,刪選教學內容:有的文章看似與專業相距甚遠,但細細挖掘,仍然有許多“管用”的教學內容。孫犁的《荷花淀》被譽為“詩中的小說,小說中的詩”,篇幅較長,鑒賞點較多,如果面面俱到,必然會導致蜻蜓點水、感受膚淺。長文如何短教?教學內容如何刪選?詩化的小說情節,人物是不太明顯的,但它的意境很美。從詩化小說教學的起點出發,品味小說的詩味語言特色和表達效果無疑是教學的重點。針對幼兒教育專業,可以將其作為朗讀訓練的材料,對其中“五女探夫”情節進行分角色朗讀,在反復的語氣、語態、動作等的模擬中,體會五位女子不同的心理和情感,從而領悟到女人罵夫是罵在嘴里、夸在心上,感受到中國古典式的夸贊所蘊含的人情美和詩意美,這樣一來,課堂氣氛被充分調動起來,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還提升了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 三、發揮專業所長,教學方法“會用”
“教無定法”是教育的真理,但若單單追求教法的創新,而忽視了學生學的效果,難免有失偏頗。戴維霞曾指出中職語文教學職業化教育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采取多種教學策略,對學生職業意識、職業形象、職業技能和職業文化等方面進行教育,凸顯中職語文實用性和職業化的教學特色。”因此,無論怎樣改革教學方法,都必須以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為目的,彰顯職業特色。
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為旅游專業的學生提供了過一把“導游癮”的平臺,讓學生以導游的身份介紹賈府,相關圖片和導游解說詞由學生獨立或小組合作完成,學生的專業特長得到施展,成就感倍增;對廣告設計專業的學生,則引導學生用筆勾勒出榮禧堂的布局,加深學生對賈府奢華和繁文縟節的認識和感受。柳永的《雨霖鈴》、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對職高學生而言,背誦是難題,但如果“以畫入詞”就可以很好地化解難題,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
語文課堂應嘗試在生活情境中,通過現實生活的資源,培養學生未來生活的語文技能和人格精神?!对娊洝げ赊薄肥且皇纂y讀、難背、難理解的詩歌,教師創設《篝火旁的蒼涼吟唱》的電影情境,教室變成荒野,學生化身士兵,圍坐篝火旁或低沉“吟唱”、或激昂“悲歌”。采用情境創設法和角色代入式誦讀法后,頗具年代感的詩歌改頭換面,搖身一變,成了有劇情和有人物的電影劇本,誦讀也隨之打破常規,成了集體吟唱,學習的興趣被充分點燃,在興趣的推動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逐一品嘗到了把玩文字的意趣、誦讀詩句的情趣、領悟詩文的理趣和浸潤文化的雅趣,既突出了職業特色,又回歸了語文本真。
四、觀照專業所短,教學評價“活用”
當前中職語文的評價方式仍以試卷為主,試卷的內容基本沿用傳統的選擇、填空、閱讀、作文等,考試時不分專業,考卷一律相同。筆試的成績往往作為考量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這種用同一個標準衡量學生學習情況的方式,既沒有考慮到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應用、提高程度,也忽視了學生學習基礎、專業差別,單以成績“論英雄”,難以得出科學客觀的結論。
在教學評價中可以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情景模擬,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參加職業語文能力考核。例如,對旅游專業的學生采用“現場解說”的形式,側重考查其對旅游景點的熟悉和對文化知識典故的掌握;對幼兒教育專業的學生采用“模擬上課”“演講”“詩歌朗誦”“辯論賽”等形式,側重考查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對文秘專業的學生側重考查其應用文的寫作能力;對機械制造專業的學生則可以側重對其基礎知識的考查,一方面降低了考查的難讀,使學生充滿信心,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在平時的學習中注重對基礎知識的積累。著名數學家蘇步青就曾說過,“數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而語文則是這個基礎的基礎”,只有打好語文地基,才有可能建造專業大廈。
另外,中職學生因專業的不同,語文基礎也千差萬別,因此,在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考評的同時,還應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關注。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信息化資源,對學生進行動態評估,如啟動《21天美讀古典詩詞習慣培養計劃》,每天美讀一首經典詩詞,利用網絡平臺簽到功能,提醒學生“每日一讀”并完成簽到,“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經過有效的強化練習,學生良好誦讀習慣的養成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M].1版.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07.
[2]左麗夢.中職語文職業化研究:以白山職業技術學校為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7.
[3]崔杰.以職業能力為目標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改革[J].遼寧高職學報,2014(6).
[4]仇敏.當前我國中職語文課程若干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
編輯 馬燕萍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9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