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危重患者在院前轉運時血氧飽和度降低的影響因素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分析危重患者在院前轉運的危險因素,為如何有效控制患者血氧飽和度的降低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選擇2017年1~12月由本院急救科進行轉運的19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統計分析性別、年齡、初步診斷、體溫、脈搏、血壓、呼吸頻率、意識狀態、SpO2、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轉運過程中的供氧裝置、轉運人員職稱、轉運時間對患者血氧飽和度的影響,采用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 納入本次研究的190例患者,SpO2降低>5%的患者有120例,SpO2降低≤5%的患者有70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及意識狀態對SpO2降低無明顯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疾病部位類型、護士職稱、轉運時間、供氧裝置等指標兩組相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護士職稱、呼吸系統疾病、供氧裝置是導致SpO2降低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護士職稱、呼吸系統疾病、供氧裝置是導致SpO2降低的危險因素,在轉運過程中必須針對上訴危險因素進行有效控制,減少患者血氧飽和度的下降。
   [關鍵詞]危重患者;院前轉運;血氧飽和度;危險因素;統計分析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224-03
  危重患者的有效轉運一直是院前急救的重點及難點,雖然轉運時間可能不長,但是受到轉運過程中醫療設備條件、醫療環境、醫護人員水平等多多種因素的限制,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血壓降低、心律失常、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等情況的發生[1-6]。有不少學者研究發現,血氧飽和度(SpO2)的下降可能會損傷紅細胞,從而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7-9]。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危重患者在院前轉運的危險因素,選擇2017年1~12月的19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為如何有效控制患者血氧飽和度的降低提供科學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12月由本院急救科進行轉運的190例危重癥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對象。
   1.2 方法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進行評估調查,調查問卷經過信效度檢驗后展開研究,內容涵蓋以下幾個方面:性別、年齡、初步診斷、體溫、脈搏、血壓、呼吸頻率、意識狀態、SpO2、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轉運過程中的供氧裝置、轉運人員職稱、轉運時間。在轉運開始時和到達急診科時分別測定記錄1次SpO2。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分析采用SPSS20.0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轉運前后的血氧飽和度變化情況比較
  納入本次研究的190例患者,SpO2降低>5%的患者有120例,其中男71例,女49例,平均年齡(68.2±11.3)歲;SpO2降低≤5%的患者有70例,男4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8.6±14.3)歲。
   2.2 轉運前后血氧飽和度降低的單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的性別及意識狀態對SpO2降低無明顯影響,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疾病部位類型、護士職稱、轉運時間、供氧裝置等指標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轉運前后血氧飽和度降低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經分析發現,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護士職稱、呼吸系統疾病、供氧裝置是導致SpO降2低的危險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為了對危重患者進行更為有效的診斷及治療,將患者轉運到醫院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轉運過程中必須采取必要措施控制相關因素,減少患者在轉運過程中的風險。轉運時間雖然只有幾分鐘至幾十分鐘,但由于轉運時醫療條件的限制、環境的改變、轉運人員資歷參差不齊、患者病情各異且穩定性差,可能導致危重患者出現血壓改變、血氧飽和度(SpO2)下降、心律失常和意識變化等,其中以SpO2降低最為常見。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護士職稱、呼吸系統疾病、供氧裝置是導致SpO2降低的危險因素。患者的年齡越高,則在轉運的過程中SpO2的下降越明顯,其兩者之間有明顯的相關性,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年紀越大,其機體器官的各項功能逐漸衰退,呼吸系統功能的衰退本身就容易引發生理性低氧血癥,因此在轉運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病史進行詳細的評估,制定合理的措施進行有效的干預[9]。有學者研究發現[10],年齡是患者手術后引發低氧血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其論點與本研究基本一致。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的高低,也是引起患者血氧飽和度下降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認為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可以客觀反映患者的生理變化情況,對危重癥患者的病情有一定的預警作用,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病情越嚴重,同時在轉運過程中血氧飽和度的下降也越明顯,因此對于評分較高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血氧飽和度的下降明顯高于其它系統疾病的患者,主要原因在于該類型的患者病變部位主要在支氣管或者肺部,直接影響患者的氣體交換功能,從而導致血氧飽和度下降[11]。有研究發現,肺通氣功能障礙的患者,最容易出現血氧飽和度下降的情況[12]。因此對于該類型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必須給予有效的氧供給,防止血氧飽和度下降太快。本研究發現氧氣袋明顯不能滿足上訴要求,使用氧氣袋的患者血氧飽和度下降明顯高于使用其他供氧設備的患者。氧氣袋雖然使用方便,但是不能持久維持壓力,供氧時間短,不適用于轉運時間較久的患者使用[13]。轉運人員的工作經驗也是影響患者血氧飽和度的重要因素,職稱高工作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更能有效的處理各種突發情況,對患者進行安全有效的轉運[14-15]。轉運的時間越長,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下降就越明顯,但多因素分析又發現轉運時間并非引起患者血氧飽和度下降的危險因素,具體原因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明確。   總之,患者的年齡、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護士職稱、呼吸系統疾病、供氧裝置是導致SpO2降低的危險因素,在轉運過程中必須針對上訴危險因素進行有效控制,減少患者血氧飽和度的下降。
   [參考文獻]
   [1]王靜.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護理流程優化路徑應用實踐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0):1-3.
   [2]董奕君.院前急救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0):10-13.
   [3]孫遲,吳潔華.院內轉運風險及其規避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981-983.
   [4]萬林,施素華,孔悅.危重患者院內轉運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975-978.
   [5] Knight PH,Maheshwari N,Hussain J,et al. Complication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focus on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prevention[J].Int J Crit Illn Inj Sci,2015,5(4):256-264.
   [6]李建芳,楊金萍,蘇紅,等.409例長途急救轉運危重病人的護理體會[J].新疆醫學,2014,44(5):87-89.
   [7]Jia L,Wang HL,Gao Y,et al.High incidence of adverseevents during intra-hospital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nd new related risk factors:a prospective,multicenter studyin China[J].Crit Care,2016,20:12-25.
   [8]周二霞,李戎霞.急救護理路徑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6):1-3.
   [9]蔡國容.急救護理在重度顱腦外傷患者預后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16):193-194.
   [10]高福強,郭萬首.人工關節置換術后低氧血癥的發生機制與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9):655-659.
   [11]王冬梅.急診成年患者院內安全轉運的危險因素篩選與MEWS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醫科大學,2016.
   [12]韓翠,葛寶蘭,祖鵬婧.早期預警評分系統的應用現狀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1):80-82.
   [13]劉金金.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急診患者院內安全轉運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152-153.
   [14]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專家組.急診危重癥患者院內轉運共識—標準化分級轉運方案[J].中國急救醫學,2017,37(6):481-485.
   [15]趙勇,蘭珂,王翔.血氧飽和度降低可促進紅細胞氧化損傷[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12,29(2):323-32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0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