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青年宮頸癌與中老年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對比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青年宮頸癌與中老年宮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間我院收治的138例宮頸癌患者,根據患者發病年齡將其分為青年組(年齡<40歲,n=75)與中老年組(年齡≥40歲,n=63),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兩組臨床表現與病理特征資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青年組臨床表現以接觸性出血(65.33%)、白帶異常(65.33%)為主,中老年組臨床表現則以不規則出血(63.40%)為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病理特征方面,青年組局部淋巴結轉移(62.67%)、遠處臟器轉移(25.33%)、腺癌(22.67%)患者占比均明顯高于中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中老年組鱗狀細胞(95.24%)患者占比則明顯高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青年組高危型HPV感染率明顯高于中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病理類型不同時青年組與中老年組隨訪期內生存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青年宮頸癌與中老年宮頸癌的臨床表現與病理特征均存在差異,需要加強對疑似病理的臨床病理特征觀察,及早確診,提高宮頸癌臨床診斷率,為疾病治療創造有利條件。
  [關鍵詞]青年宮頸癌;中老年宮頸癌;病理特征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616(2019)03-25-04
  宮頸癌是一種嚴重影響女性生殖健康及生命安全的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由于女性生殖系統生理結構復雜,發病早期無明顯臨床表現,且疾病潛伏期長,很難被患者察覺,因此臨床誤診率、漏診率都比較高[1]。隨著現代社會女性角色的轉變及壓力的增大,宮頸癌發病率逐年提升,而且發病人群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有研究顯示宮頸癌的發生發展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而且不同年齡層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差異[2]。為進一步了解青年宮頸癌和中老年宮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本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以40歲為年齡分界點,對比不同年齡層次患者人群的臨床病理特征,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138例宮頸癌患者,其中2017年1~12月納入87例,2018年1~6月納入51例,所有患者均滿足宮頸癌臨床診斷標準,排除參與過類似研究、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138例宮頸癌患者在腫瘤分類上,包括鱗狀細胞癌96例,腺癌26例,神經內分泌癌1例,腺鱗癌2例,早期浸潤性鱗狀細胞癌6例,原位癌7例。根據宮頸癌患者發病年齡將其分為青年組(年齡<40歲)與中老年組(年齡≥40歲),青年組共75例,年齡23~39歲,平均(32.4±3.6)歲,在治療方式上:50例接受手術治療,25例接受非手術治療,在腫瘤分期上,Ia有19例,Ib有16例,IIa有21例,IIb有19例,中老年組共63例,年齡42~76歲,平均(58.7±6.3)歲,在治療方式上,41例接受手術治療,22例接受非手術治療,在腫瘤分期上,Ia有14例,Ib有12例,IIa有17例,IIb有10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完整可查,在納入前被詳細告知本研究內容及意義,由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采取回顧性分析的方法,搜集兩組患者與臨床表現與病理特征相關的資料,臨床表現觀察指標包括接觸性出血、不規則出血、腫物、糜爛或潰瘍、白帶異常、腰部酸痛。病理特征觀察指標包括局部淋巴轉移、遠處臟器轉移、鱗狀細胞癌、腺癌。資料來源包括婦科檢查與體格檢查結果,以上檢查均由2~3名經驗豐富、責任心強的主任醫師進行仔細檢查,非手術治療者可通過胸片或腹部CT檢查判斷是否發生局部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臟器轉移,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例可直接在術中觀察淋巴結轉移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比青年組與中老年組宮頸癌患者在臨床表現、病理特征方面的差異,觀察不同患者宮頸鱗狀細胞癌/腺癌分化程度與臨床預后的關系。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青年組與中老年組臨床表現比較
  在臨床表現方面,青年組中有49例表現為接觸性出血,占比為65.33%,15例表現為不規則出血,占比為20.0%,49例表現為白帶異常,占比為65.33%,41例表現為腰部酸痛,占比為54.67%,以上指標青年組與中老年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在腫物及糜爛或潰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青年組與中老年組病理特征比較
  在病理特征方面,青年組中有47例發生局部淋巴轉移,占比為62.67%,19例發生遠處臟器轉移,占比為25.33%,17例為腺癌,占比為22.67%,以上特征指標青年組患者占比均明顯高于中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老年組鱗狀細胞癌患者占比明顯高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高危型HPV感染方面,青年組高危型HPV感染率明顯高于中老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宮頸鱗狀細胞癌/腺癌分化程度與臨床預后的關系
  隨訪期內,病理類型不同時,青年組與中老年組的生存率無明顯差異,表明分化程度與臨床預后無相關性。見表3。
  3 討論
  宮頸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原位癌的高發年齡為30~35歲,浸潤癌為45~55歲,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宮頸癌發病率有年輕化發展趨勢[3-4]。宮頸癌是目前唯一一種病因明確的婦科惡性腫瘤,它與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持續感染有關,大量研究表明HPV在宮頸癌病理學上具有重要作用。HPV病毒有多種分型,目前可檢測到有21種分型,低危型中的6和11型一般以引起生殖器良性病變為主,與宮頸癌無明顯關聯,而高危型中的16和18性則與宮頸癌的發生密切相關[5]。持續HPV感染是宮頸癌發生和進展的重要因素,檢測HPV病毒對于癌前病變篩查具有重要意義,感染高危型HPV病毒需進一步進行陰道鏡檢查或進行宮頸活檢術,根據病理結果制定治療方案。雖然宮頸細胞學篩查手段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使越來越多的癌前病變患者得到早期治療機會,疾病發病率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由于宮頸癌發病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和體征,臨床檢查宮頸光滑與宮頸柱狀上皮異位相似,且疾病潛伏期長,仍有許多患者無法被早期檢出,隨著疾病的發展最終造成患者死亡[6-7]。因此宮頸癌疾病診斷率并不高,漏診率仍然處于較高水平。如何有效提高宮頸癌的早期篩查水平,保證患者得到及時的治療已成為宮頸癌領域的研究熱點。做好早期預防、提高診斷率是降低發病率,改善患者預后質量的重要途徑,認真分析和對比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則是關鍵因素[8]。宮頸癌的主要癥狀表現包括陰道流血、白帶異常等,有報道指出不同年齡層次的臨床表現與病理特征可能存在不同。病理類型不同患者預后也有所不同,腺癌常伴隨淋巴轉移,惡性程度更高[9-10]。國外Lea通過分析多種宮頸癌患者的不良預后因素發現,腺癌這一組織類型是宮頸癌患者復發與生存期縮短的唯一獨立危險因素,腺癌患者的預后要差于鱗狀細胞癌患者。對于術前明確診斷為腺癌的患者,需要積極進行新輔助化療以縮小腫瘤體積,減少不良預后因素,對于已經發生淋巴轉移的患者需要術后補充放化療以提高患者生存率[11]。   本次研究共抽選138例宮頸癌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對比青年患者與中老年患者的差異,結果顯示青年患者與中老年患者在臨床表現與病理特征上均存在明顯不同,具體分析可知,青年組的臨床表現以接觸性出血(65.33%)、白帶異常(65.33%)為主,而中老年組則以不規則出血(63.40%)為主,兩組間統計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兩組的病理特征資料可以看出,青年組的局部淋巴結轉移率(62.67%)、遠處臟器轉移率(25.33%)與腺癌發生率(22.67%)均明顯高于中老年人組,而中老年組的鱗狀細胞癌發生率高達95.24%,明顯高于青年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關文獻報道指出病理類型往往預示患者預后,經驗表明腺癌的預后要差于鱗狀細胞癌,因此發生淋巴轉移和遠處臟器轉移的幾率就越高,這也提示與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宮頸癌患者的預后較差,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12]。本文進一步分析了鱗狀細胞癌/腺癌不同病理類型的臨床預后,發現分化程度與生存率無關,可能與研究例數有限有關,尚需更多研究報道作為參考,并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宮頸癌年輕化趨勢已經愈加明顯,受年輕女性生活壓力大、吸煙、口服避孕藥物增多等不良因素的影響,腺癌發病率較高,而且淋巴結轉移風險高,預后相對較差,只有早期預防和治療才是改善預后的根本方法[13]。對青年患者需要加強宮頸癌疾病知識宣傳,使其積極配合檢查,做到早診斷、早治療,從而獲得最滿意的治療效果,改善預后質量。40歲以上婦女發生宮頸癌的主要原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婦科疾病的警惕性下降,尤其是絕經后婦女并不是很重視婦科檢查,當檢查發現異常時往往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病情延誤,這也導致中老年宮頸癌患者以中晚期比較常見,而且普遍潛伏期較長。
  宮頸癌之所以會出現年輕化發展趨勢,主要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1)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人們的健康意識也逐漸增強,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尤其是已婚婦女,開始認識到身體檢查的重要性,這也使得許多宮頸癌患者在早期即被檢出,因此年輕女性的宮頸癌檢出率較高。(2)對于性生活過早、有不良性衛生習慣的年輕女性,宮頸癌發病風險顯著升高,導致青年宮頸癌的發病率持續提高[14]。(3)性傳播疾病種類、傳播途徑不斷增多,使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被感染性疾病,最典型的就是HIV病毒,其感染率逐年攀升[15]。(4)年輕女性疲于工作,生活壓力較大,往往忽視對生殖健康的關注,缺乏良好的衛生習慣,長期口服避孕藥、吸煙嗜酒現象比較普遍。全社會需要加強宮頸癌篩查,普及防癌知識,適時開展性衛生教育,對高危人群及有異常癥狀這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16]。
  總之,宮頸癌的年輕化發展趨勢使青年群體開展防癌篩查變得十分必要,與中老年宮頸癌相比,年輕女性在患上宮頸癌時,臨床表現與病理指標具有一定特點,腺癌發生率與淋巴結轉移、遠處臟器轉移率都比較高,預后普遍較差。為了提高早期診斷率,年輕女性需要加強體格檢查與病理特征分析,必要時需加強動態跟蹤觀察,增強年輕女性的防癌意識,除進行常規陰道檢查外,還有必要進行陰道鏡或宮頸活檢,及早排除癌前病變危險,從根本上杜絕宮頸癌的發生。而中老年人群則需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宮頸癌這一病癥,為臨床治療爭取時間。臨床則需要針對不同人群的臨床病理特征加強觀察研究,不斷總結經驗,開展更加深入的宮頸癌病理研究,為臨床診斷提供科學依據,使其更好的為臨床診斷與早期治療服務。
  [參考文獻]
  [1]吳小容,楊文靜.青年宮頸癌和中老年宮頸癌患者臨床癥狀與病理特征分析[J].臨床醫學工程,2016,23(11):1491-1492.
  [2]張云霞,那仁花,古麗娜·庫爾班.人乳頭瘤病毒亞型與宮頸癌及癌前病變發生及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5):2319-2322.
  [3]張鎖平,廉航.82例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探究[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2(18):88-89.
  [4]吳建鋒.年輕宮頸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系統醫學,2017,2(13):7-8.
  [5]龍穎,姚德生,韋有生.嗜神經侵襲與早期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的關系[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7,22(8):712-717.
  [6]張月,尚莉莉,陳榮青,等.絕經前后婦女宮頸癌的臨床病理對比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3):38-40.
  [7]王曉,李華.青年與中老年宮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對比[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8):93-94.
  [8]歐陽俊,彭久君.分析青年與中老年宮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J].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2015,2(7):151,153.
  [9]林棠英.青年婦女發生宮頸癌的因素及預后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16):3218-3220.
  [10]譚國柱,王秀娟.老年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J].實用癌癥雜志,2014,29(1):66-67.
  [11]謝林利,王彬,閆田靜,等.35歲以下年輕宮頸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6,31(20):4147-4148.
  [12]孫曉東,劉敏,鮑慧,等.不同年齡段宮頸癌患者的病理特點及預后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8,26(11):1766-1769.
  [13]劉伏香,譚志琴,龍丹,等.青年婦女患宮頸癌的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9):1676-1679.
  [14]趙國宏.青年宮頸癌與中老年宮頸癌臨床病理特征對比探究[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4):150-151.
  [15]趙瑩,周訓華,陳艷輝.宮頸上皮細胞穩定性游離亞鐵原卟啉檢測在不同年齡段宮頸癌診斷中的意義[J].中國醫藥導報,2018,39(6):110-113.
  [16]楊麗娟.不同年齡段宮頸癌臨床與病理特點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28(7):863-8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909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