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東北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東北作為老工業基地的代表,在新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問題依然受著種種制約。本文以城鎮下崗職工為調查對象,基于現階段東北下崗職工再就業的形式與政策,從而進行再就業問題解決的實證分析。探索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實施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健全服務溝通體系,減輕再就業壓力。充分發揮街道及社區的作用,推動良性互動關系的建立。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再就業,實施過程,溝通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7508(2019)04-0000-00
一、緒論
1、研究背景
東北地區是中國老工業基地的代表性地區,曾經引以為傲的重工型國有企業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已經顯示出弊端。再就業工程在二十多年以前就已在東北地區拉開序幕。在歷史遺留問題并未得到完全解決的情況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使得原有的為數不多的帶有污染性的企業及不符合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的企業又面臨著轉型的挑戰。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經濟確實經歷了飛速的增長,成為了世界舞臺上的經濟大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與此同時,產業升級換代的大背景下的需求倒逼及信息技術革命也產生了“新業態”這一產業組織形態。在這種新形勢下,以舊經濟為主的東北地區在經濟方面略顯疲態,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以遼寧省B市H縣為例,銅鋅礦產業、熊類養殖場經歷了體制轉變、大規模裁員等。下崗職工的再就業需求非常明顯,解決再就業問題問題刻不容緩。
2、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文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的再就業難的問題,通過實證研究觀察現階段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分析下崗職工在再就業過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及問題并深入探索其原因,探索解決的方式。面對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政府積極的提出了再就業相關優惠政策及活動,例如失業保險,再就業培訓等。但這些優惠政策是否真正為下崗人員提供了真正的幫助值得我們思考。政府的傳達與政策的實施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存在著的問題,政策實施的有效性、連續性能否令老百姓真正滿意。具體應該怎樣落實政策,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連續精準的方案,幫助城鎮下崗職工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推動發展。
3、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文采用整合的研究方法,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首先使用問卷調查法對B市H縣的兩百名下崗職工進行調查,獲取基本信息。針對另一些具體問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人進行深度訪談。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整理,分析政策實施現狀及所呈現的問題,找出現階段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所面臨的困境,研究政策實施中的互動關系從而為健全溝通體系做出貢獻。
二、下崗職工再就業現狀及政策過程探析
1、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現狀
首先,下崗人員綜合素質難以滿足市場需要。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背景看,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企業代替了原有的夕陽產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推動的第三產業及高新技術企業的蓬勃發展。像計算機、通訊等新科技部門顯然更愿意使用有技術、有理念、有活力的青年勞動群體,城鎮下崗職工舉步維艱。
其次,下崗人員再就業信息渠道閉塞。在調查過程中73.4%和60.64%的人表示自己的再就業渠道是自己收集招聘信息或通過熟人介紹。由此可見,下崗職工的再就業渠道是相對單一的,缺乏正規渠道來獲取信息。與此同時,在信息的收集過程中,下崗人員辨別真偽的能力有限,所以受騙的風險也隨之增強。下崗人員并未了解正規招聘信息的渠道,或者說他們并未擁有真正屬于下崗工人的招聘信息渠道。
再次,再就業相關培訓的連續性和實用性不強。據反饋顯示,下崗職工在上過幾節課之后,少有實際上崗的結果。久而久之,人們便不再愿意參加相關培訓而是選擇自己收集相關信息。這不僅影響了居民的參與積極性,更影響著對政府的政策過程滿意度和公信力。
最后,相關政策的不完善也是影響下崗職工再就業的重要因素。在現階段,制度化、專業化的就業服務體系尚未完成,并不能精準的服務于每一位下崗職工。以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為例,再就業過程中及再就業之后的養老保險所繳比例也是人們比較關注的問題。調查中我們也發現,除工資的高低外,社會保險也嚴重影響著人們再就業的直接選擇。即使找到了工作或轉為了個體經營,但沒有了原單位的勞動關系和健全的社會保障,失業人員仍會缺乏安全感。除此之外,下崗工人的就業觀念問題、再就業整體社會環境問題、職業期望與實際能力的不匹配問題、對女性的歧視問題等都是我們需要認識到并積極解決的。
2、再就業政策實施過程中的互動關系
在再就業相關政策的實施過程中,政府及相關部門與下崗職工形成了一定的互動關系。從實際調查中可以發現,下崗職工們對相關政策的了解度與接受度都是有限的。下崗職工在政策了解上也并不是十分的積極主動的,大多數是通過電視或他人談話的被動接收。信息完整的接收是形成良好互動關系的基礎,所以在政策輸出的過程中,如何讓民眾更好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街道和社區扮演者舉足輕重的角色。社區和街道應該及時并完整的傳達給大家,并做好群眾意見的回收上報工作。互動是否成功不僅影響著政策的效能,更能影響著政策的后續進行。
3、促進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相關建議
首先,實行積極的社會政策,穩定就業環境。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在扶持新興科技型產業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兼顧夕陽產業。東北地區產業轉型難度大,現階段仍然以傳統工業類型生產為主,所以相比較其他地區再就業形勢更為嚴峻。政府應考慮實際情況,對各地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前提下,擴大就業空間。對企業進行相應的扶持幫助,保證職位需求,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其次,相關部門提供具有連續性、實用性的再就業培訓。在再就業培訓中,注重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及培訓過程的連續性。針對每個人的不同需求,分類管理,將具有相同或相近需求的失業者統一進行培訓。培訓過程要標準化、規范化,盡量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梢韵却_定好具體工作崗位和所需人數,培訓中采用擇優錄取的原則,激發人們再就業熱情的同時也保障了用人單位的利益。 再次,招聘信息發布渠道多元化、規范化。招聘信息是下崗人員獲取再就業信息的主要渠道,規范招聘信息是非常必要的。應加強信息咨詢工作,采取多種方式收集、分析、開發就業崗位需求信息。同時做好下崗人員的信息登記管理,根據單位具體崗位和職業需求進行合理化匹配。相關部門可以通過現代化科技手段將各類崗位進行分析整理,形成規范化的信息發布平臺,如開發適合下崗人員專門的求職APP、微信公眾號等。街道或社區定期開展下崗人員再就業小型招聘會,進行相關資源整合,最大化滿足人們的需求。
最后,建立良好的溝通體系,增強群眾參與度。良好的溝通互動體系是政策有序推進的總要條件。實際政策過程中,居民普遍反應自己的參與度不高,并未完全了解政策具體內容。在政策過程后,街道及社區應該發揮自身作用,積極幫助下崗職工正確了解政策的相關內容及要求,充分解讀。其次,應該加強街道或社區與廣大居民的聯系,做到需求及時反映及時上報。對政策效果進行回訪及跟蹤調查,更好地聽取大家的意見。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實證研究,我們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城鎮下崗職工的年齡結構、知識技能欠缺等問題比較嚴重,再就業過程中經歷了多方面的挑戰。下崗職工的文化水平及知識技能不能滿足現階段各單位的招聘需求,大部分人認為自己已經不能適應現在市場的就業環境,對再就業表現出了悲觀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所在地區再就業工作形勢的嚴峻性與復雜性。
第二,政府及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各項制度促進再就業。從下崗職工的需求上看,大多數人表示仍然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繼續出臺相關社會政策保障他們的生活需求。解決城鎮的失業問題不僅僅應該著眼于制度和市場的建立,還應該完善各項制度,必要時可通過立法手段促進再就業。同時應該充分發揮街道及社區的基層服務作用,更加精準地服務于下崗職工。
第三,應注重政策過程中的互動關系,健全溝通體系。解決再就業需要政府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從宏觀的角度出發,推動良好互動關系的建立。政策的傳遞過程不應該僅僅是由政府單方面提出,人民群眾被動接收的自上而下的單方面行為,更應該是上下交流互為補充的互動關系。應該健全溝通體系,讓交流更加通暢、簡便,讓社會政策成為人們真正所需要的、滿意的。
綜上所述,城鎮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一問題,只能盡全力減輕下崗職工的壓力,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一問題的控制過程中,需要政府與企業及下崗人員的多方面共同努力。相信在積極的政策環境下,通過政府與下崗工人良好互動,一定能大大減輕再就業壓力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穩定增長。本文仍有非常多的不足之處。由于所接觸的環境及人群很有限,問卷的數量較少,說服力不足。在宏觀政策方面了解不足,僅能從下崗人員的角度分析現有問題,未能從政策制定者和實施者角度分析。希望在今后的專業知識的學習中能夠彌補知識上的空白,從更全面的角度為社會政策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袁志剛.論失業的成因及其治理[J].復旦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4)
[2] 王鷗.遼寧失業現狀、成因及對策[J].日本研究,2002(3)
[3] 巫俏冰.社會政策研究的過程視——以北京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為例[J].社會學研究,2002(1)
[4] 張麗賓.關于我國就業和失業概念的研究[J].中國勞動,2002(4)
[5] 楊志超.北歐老年就業政策對我國延遲退休制度的啟示[J].學術界,2013(7)
作者簡介:
王家星(1996-),女,遼寧本溪人,沈陽師范大學2018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政策、農村社會工作。
?。ㄗ髡邌挝唬荷蜿枎煼洞髮W)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0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