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幼兒戶外體育運動監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筆者在從事幼兒教育一線工作中,發現戶外體育活動中,教師對于怎樣科學合理控制幼兒的體育活動量,目標及方法并不明確。以此為契機,筆者在幼兒園中開始隨機調查不同類型活動課下幼兒運動的量量,對學齡前兒童(文中統稱幼兒)進行運動監控,旨在進一步為園內老師合理開展體育活動,實時監控幼兒健康活動提出建議及意見,進而促使幼兒在園內科學地進行體育活動并保證學齡前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關鍵詞:幼兒;運動監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要保證每天2小時戶外活動,其中包括1小時體育活動。在青少年兒童陽光體育運動風行全國的背景下,很多幼兒園也乘著體育運動改革的東風,在幼兒園里掀起“陽光體育運動”的高潮。但在一線工作與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最近幾次國民體質監測的結果中幼兒體質嚴重下滑原因發現,基本上幼兒園在幼兒戶外活動開展方面有了時間的保證,但卻無質的表現,主要是多數幼兒園對幼兒“陽光體育”的關注和實施仍然停留在口頭上。雖然有部分教師已經意識到陽光體育運動在幼兒生長發育中的作用,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缺乏相應理論知識與駕馭能力,在課程教學內容安排上以及過程中運動強度的控制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其次,查了最近幾年的科研成果,有關幼兒運動監控的研究文獻寥寥無幾。本文以此為出發點,試圖在借鑒和吸收國內外既成研究結果基礎上,以幼兒園協調能力發展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為依托,圍繞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保障幼兒體育活動質量,對幼兒戶外活動嘗試進行運動監控。
一、運動監控內涵
運動監控手段在以往的體育教學和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訓練中,雖然早被運用實施,但是運動監控這個詞從沒有被任何一個人賦予真正內涵和實際意義。所以,本文所指的運動監控是在幼兒進行不同運動項目的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老師或者其他指導員采用適合的監測手段和方法來控制幼兒運動過程中的運動強度、時間和頻率,指導幼兒有目的、有計劃看、科學的進行運動,同時避免幼兒意外運動事故的發生。
運動量是由運動強度、數量、難度、密度、時間等因素組合而成的,他們是構成一次課的基本要素,其中練習數量是運動量的基礎,練習強度是運動量的關鍵,練習難度、密度、時間都是調節強度的輔助因素[1] 。運動強度大多用心率測量,即以心臟每分鐘的跳動次數作為測量練習強度的標準。練習時間是指幼兒參與某次體育活動的總時間。練習密度是指幼兒在運動中實際練習、活動時間占總時間的比例。通常在練習時間、練習密度不變的情況下,練習強度的大小決定了運動量的大小。如果在既定的時間內安排了確定練習強度后,那么練習密度的大小就成了運動量的決定因素,即在幼兒運動中要安排合理的運動量,需綜合考慮以上幾個方面的因素,對幼兒活動進行控制,在運動前進行預控,在運動中進行微調,盡量使幼兒運動后即刻心率達到130~160次/min。
二、研究方法與對象
在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以及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選取北崗幼兒園小、中、大班各兩個班級進行幼兒戶外體育活動進行監控研究。具體做法,記錄幼兒在每次戶外體育活動中、戶外自由活動、以及課間操的活動時間以及實際活動時間,每一次記錄都會隨機抽查幾名幼兒在晨脈、運動前、運動中以及運動后的心率變化情況。將測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在統計分析結果的基礎上,對大中小班幼兒戶外體育活動進行了調整,一個月后按照同樣的方法再次進行測試,在此基礎上對戶外體育活動進行不斷修正,進而找到最科學最適合幼兒的戶外體育活動方法。
三、監控結果與分析
?。ㄒ唬┑谝淮螠y試結果分析
戶外活動的總時間是保證戶外活動運動量能促進兒童身體健康的基本要素[2] 。如戶外活動總時間太短就不能保證足夠的運動量,對幼兒身體就起不到鍛煉的作用;反之,運動量太大則有可能損害幼兒的身體健康。調查顯示:北崗幼兒園各年齡班戶外活動的總時間為:大班27.1分鐘,中班20.7分鐘,小班14.3分鐘。按照已有的相關要求,幼兒園戶外活動的總時間應為大班25—30分鐘,中班20—25分鐘,小班15—20分鐘??梢姡睄徲變簣@各年齡班戶外活動的總時間都在要求規定范圍之內,基本合理(見表2)。
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所完成的功,是決定戶外活動運動量大小的核心要素[3] 。一般通過脈率在運動過程中的變化和運動后的恢復情況(生理負擔曲線)以及戶外活動各部分的平均脈率與安靜時的脈率之比來判斷戶外活動的強度對幼兒來說,生理負擔曲線高峰應出現在基本部分后,高峰值在130-160次/分,課后10分鐘應恢復到安靜時的脈率,脈搏指數應在1.4-1.8之間。結果表明:北崗幼兒園大、中、小班戶外活動中幼兒生理負擔曲線的高峰都出現在基本部分后,其脈率分別為112次/分、113.8 次/分、108次/分。均低于130次分鐘;各年齡班的脈博指數分別為1.2、1.2、1.1,均低于1.4,可見,北崗幼兒園各年齡班戶外活動的強度均未達到要求,也就無法很好地實現增強幼兒體質促進幼兒健康的目的。
幼兒園戶外活動的密度是指戶外活動中幼兒練習時間與全課總時間的比例,標志著單位時間內運動練習的重復次數戶外活動的密度直接關系到一節戶外活動的時間是否合理而充分地被教師和幼兒所利用[4] 。一節好的戶外活動的重要標志是教師能最大限度而又合理地利用一節課的時間,盡量減少浪費的時間,以提高戶外活動的效率,達到增強幼兒體質,促進幼兒更快更好地掌握動作技能和發展身體素質的目的。幼兒的身體鍛煉與動作練習的生理量的域值,如果按照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30~35分鐘,幼兒運動時平均心律130~160次/分鐘來計算,那么3~6歲幼兒合理的運動的密度應該在35%~65%之間。本次調查結果顯示北崗幼兒園各年齡班戶外活動的密度基本合理,都在35%~65%左右之間,其中大班為68.3%,中班為63.8%,小班為36.4%,且呈現出隨年齡班的增長而增加的趨勢。 (二)測試結果討論與原因分析
本次實踐結果顯示,北崗幼兒園戶外體育運動在總體時間上安排以及密度上比較合理,但在強度上比較欠缺。主要原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很多幼兒教師對戶外活動的結構不是很明確,一節戶外活動一般包括準備部分、暖身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其次,長期以來大部分教師都僅使用觀察法,憑借對兒童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運動情緒等的觀察來判斷戶外活動運動量的大小。盡管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戶外活動運動量的大小,也是評價戶外活動量的指標之一,但這種評價方式難免失準。如調查中發現,很多教師憑經驗認為戶外活動運動量適當,但測查的結果卻不然。為此,在幼兒園,我們要求教師定期采用生理測定法來統一評價幼兒戶外活動的運動量,并對課程內容以及流程做了新的調整,以此督促幼兒園逐步完善戶外活動的開展:在各種活動中,人體生理機能應該遵循上升—穩定—下降的規律,使活動量由小到大,逐步上升,活動結束前再逐步下降。在此基礎下,控制幼兒運動時間及密度,重點抓幼兒活動強度,一個月后對大、中、小班幼兒進行了再次測試,為了使測試結果更為準確,此次測試使用PolarTeam2團隊心率表監測幼兒活動中的心率變化,進而選擇活動中的平均心率作為評價幼兒參與體育活動強度的指標,測試結果如下(見表3):大、中、小班幼兒均能在戶外活動中平均心率達到130—160次/分鐘。
四、幼兒戶外體育運動監控建議
由上可以看出,通過實驗對戶外體育活動進行調整后,北崗幼兒園幼兒戶外活動時間、強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觀,但是研究的人員及空間局限,未推廣延伸到全園幼兒,所以全園幼兒戶外體育運動依然存在不佳運動狀態,主要問題就是,幼兒運動安排不合理。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師教學形式死板,學科專業化程度不高,對體育課課程結構了解和認識不夠,不能放手讓幼兒開展活動;二是長期以來,大多數老師僅使用觀察法,只憑借對幼兒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情況以及運動情緒等的觀察來直接判斷運動的開展情況,避免不了以偏概全;三是受活動的內容、形式、器材等方面因素的影響,未能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常常出現幼兒在活動中充當“觀眾”的情況,參與活動的幼兒少,因而也出現了練習密度和運動量不足的情況;四是不注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建議在幼兒園培訓,提升教師專業技術水平,或者直接聘用有體育專業背景的學前教育教師,做好對幼兒的監控,調控好運動量,從實際出發,不斷摸索,認真總結,并依據科學方法,評價幼兒運動效果,進而改進課程安排,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先松.健身健美運動[M].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1)
[2] 葉恭紹.中國醫學百科全書.兒童少年衛生學卷[M].上海:上??萍汲霭嫔?,1984:11
[3] 張細謙.戶外活動程實施的策略[J].體育學刊,2007(4)
[4] 邱泉.簡論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學評價理念的更新[J].體育與科學,2003(1)
基金項目:
文章系合肥市科研課題《3-6歲幼兒身體協調能力發展實踐研究》(課題編號:HJG17179)階段性成果。
?。ㄗ髡邌挝唬汉戏视捉碳瘓F北崗花園幼兒園)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03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