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進農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教師職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教師專業化,教師專業化過程中的首要問題便是推動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即由外控式的教師專業發展轉向了內驅式的教師專業自主發展。這種轉變意味著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種自我變革和自我實現,應具有較強的自我發展意識和動力,自覺承擔專業發展的主要責任,通過不斷地學習、實踐、反思、探索,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斷提高,并不斷向更高層次的方向發展。我國是在90年代便提出了教師自主發展的要求:強調教師應具備反思和發展的專業能力,指出教師應將其作為自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制定自我專業發展規劃,增強專業發展自覺性,積極進行自我評價,主動參加教師培訓和自主研修,逐步提高專業發展水平。
【關鍵詞】農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086-01
教師自主專業發展是我國農村教育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從整體上看,我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然而,由于城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同城市學校相比,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要差些,教師的專業發展素質也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客觀因素,二是主觀因素。客觀因素一般包括國家教師教育相關制度、社會環境和學校軟硬件條件等,這些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物質支持和發展空間;主觀因素一般指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素質和專業發展能力。這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任何客觀因素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還須通過主觀因素的作用。因此,提高農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不僅要重視經濟和物質保障對農村教師發展的影響,還要從教師自身入手,重視農村教師自身在專業發展中的積極影響,在外部保障有限的條件下,努力開展教師自主專業發展不失為農村教育發展的良策。那么,針對農村教師,該如何充實他們的個人專業發展素質和專業發展能力呢?引領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活動、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立足校本研修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良策。
一、引領教師進行教育科研活動——做小課題研究
“教師即研究者”,在新課程背景下顯得尤為突出。教師進行小課題研究是以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或迫切需要解決的具體教育教學實踐問題中為課題,選擇研究范圍比較微觀、研究內容比較具體、研究切口比較細小,容易操作且有興趣,運用科研的方法,由教師個人或不多的幾個人合作,在不長的時間內共同研究,促進對問題認識的提高或解決的小型的教育科學研究。小課題研究是一種“面對真問題、開展真研究、獲得真發展”的行動研究;是一種源于實踐、服務實踐,在實踐中研究,注重實用的實踐研究;是一種低起點、低要求、重心放低的草根研究;是一種易接受、易操作,容易見效的應用研究。做小課題研究,教師可以通過自主發現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立足于教育教學的實際,針對教育教學的熱點、盲點問題進行實實在在的真研究。在進行小課題研究時候,老師們應該圍繞確定下來的小課題開展調查、學習、設計、實驗、反思和提煉活動。實踐表明:一線教師在教育教學上能積極參與教科研的實踐,自覺學習理論,更新教育觀念,以科研帶教研,以教研促教改,對提高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大有裨益。
二、不斷提高認識,樹立自主學習的意識
學習對于教師的自主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學習是教師增長知識的唯一渠道,是教師積極更新知識的捷徑。21世紀是信息化社會,終身學習成為每位教師生存與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教師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精通教育學、心理學,能夠靈活地運用教育技術理論,能夠熟練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所有的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做研究型的教師、學者型的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學科知識拓展能力、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和教育科學研究能力。我們應該不斷進行教學研究,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新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豐富自己的學識水平,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教師有了成功的教學經驗,有了一定的自信和對自己的認可,就會更喜歡學習的,就會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立足校本研修,構建教師專業自主發展平臺
教師專業發展既離不開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獨立學習,也離不開像校本培訓、讀書交流、學科教研和成果交流這樣的滲透在整個學校的集體組織學習活動。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目的是讓教師成為研究者,從而不斷激發自主發展需要;讓教師成為思想者,從而不斷提升專業發展的思維能力;讓教師成為有思想的行動者,從而不斷提升生命的質量。
1.校本培訓。
教師的專業自主成長,是教學理論與課堂實踐的完美產物,二者相輔相成,缺乏教學理論指導的課堂,是了無生機的機械的應試教育。沒有經過課堂實踐檢驗的理論,是無法實現的虛無飄渺的神話。因此,只有二者完美結合,才能生成高效的教育。那么,針對農村教師,該如何充實他們的教育理論呢?培訓與學習,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良策。校本培訓的目的是解決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高老師專業水平,促進教師自我更新。學校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基地,學校應狠抓校本培訓,形成人人參與,人人求發展的良好氛圍。
2.讀書交流。
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除了普通文化知識、學科專門知識和教育學科知識外,還包括更高層次的主體知識和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教師的專業知識越精深,講課時越能游刃有余,越能深入淺出的傳播知識,引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做人。
3.課堂打磨。
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促進專業發展的主戰場。教師要自覺地樹立以課堂為中心、改進教學方式的校本教研觀。
聚焦課堂、通過教研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是校本教研的重要使命。教師要在備課和聽評課倆方面下足功夫,課堂才會真正實現高效,老師才會在不斷打磨中實現自主發展。 備課是課堂教學行為的起點,也是教師研修的重要環節。在推行新課程改革中,集體備課是校本教研的一個十分有效的平臺,它對于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備課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堅持組織教師認真研究教學活動設計,且教學之后及時反思,能很好地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增長教師的教學智慧。集體備課要真正成為一種有效的校本教研制度,應盡量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散所有教師的思維,集中各個教師的智慧,深入研究教材、研究教學方法,尤其應研究一些實質性問題,即學生如何學、如何發展的問題。集體備課絕對不是讓大家找出一個不變的共同的教學模式,而是通過集體備課這種獨特的方式,相互啟迪,相互借鑒,加深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擴展教法選擇的多樣性,促進教師的自主成長
聽評課是課堂教學的直接展示,是指圍繞一堂課的教學在課前、課中、課后所進行的種種活動,諸如說課、試講、評價、上課、討論等。這種聽評課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研討,集思廣益,在相互的追問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教師的聽評課可以采用“同課異構”、“同課兩講”的辦法,即備課組就一節課安排兩個老師講,把上課過程錄下來,大家進行評課,找出一堂課的全部優點,在自己的課堂上使用。還可以利用名師的上課視頻,展開討論、研究。聽評課關注教師的親身體驗,喚醒了教師的主體意識,有效調動老師們自主學習意識,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很好的方法。
4.成果交流。
老師們可以將自己的經驗,以論文、案例、反思、結論等成果形式,形成文字資料,促進教師向專家型教師過渡。讓這些從實踐中來的經驗再回到實踐中去,促進全體教師的共同發展。方法:以學科組為單位,收集評選成果,學校及時整理,共同探討與借鑒。
四、以信息技術培訓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益
網絡信息的迅猛發展,使得教育教學手段盡顯得天獨厚的優勢,遠程教育資源的靈活運用,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教師教的更舒心,老師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資源,將信息資源與學科教學有效融合,實現高效課堂。信息資源為老師們課堂教學提供了方便,提高了效率,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新鮮的色彩,使得老師們更加樂于研究教學,使我們的教師更專業,更多才。
總之,教師的專業自主發展是學校工作永恒的主題,是學校發展的不竭源泉。教師的成長是學校得以生存的支柱。加快農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發展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重點問題,也是教師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推進農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發展進程中,緊密結合新課程改革,充分體現農村小學自身的特點,積極探索通過立足教育科研研究,強化校本研修工作,實現農村小學教師專業自主發展的新途徑,不僅對推動基礎教育事業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對于改善教學質量、提升教師自身業務能力和社會地位都有著明顯的現實作用。
參考文獻
[1]金美福.教師自主發展論——教學研同期互動的教職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51.
[2]孟衛青.教師自主性探析[J].現代教育論叢,2000,(4).
[3]董瑩瑩.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自主性研究[D].河南大學,2009.
[4]周淑卿.課程發展與教師專業化[M].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5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