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師如何實現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素質教育已放在首位,教學目的也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化為對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而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不盡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正面對新時期充滿無限機遇和挑戰的素質教育,教師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在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合理運用學習策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讓他們在數學王國里自由地探索,從發現中尋找快樂,主動獲取知識,體會到數學的實用價值和“做”數學的樂趣。教師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自主發展呢?下面是我在長期從事小學教學工作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一、給學生想說就說的機會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的都很強學科,而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又表現為不同步性,分析問題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達不出來,使學生更是感到無從說起。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不要限制太多或進行死板規定,首先要不斷鼓勵學生積極發言,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重說,即使說錯了,也只作正面指點,不進行指責,不挫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慢慢學會說話。其次,課堂中還應充分利用討論的機會,鍛煉學生去說。如在學習“時分的認識”一課時,學生對“時針指在7、8之間,分針指在11”時,是7時55分還是8時55分出現了不同意見,我讓學生結合自己手中鐘表模型分組討論、探索,最終得出了統一答案。這樣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再次,在教學過程中,一些簡單的例題可由學生模仿教師到講臺上給大家講解,說說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為什么這樣理解,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
二、放手讓學生去做的機會
小學數學本身是抽象的,小學生好動,他們對事物的認識還是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讓學生自主參與,多給學生提供些直觀教學活動,如,拼一拼、比一比、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畫一畫,以及操作實踐,建立表象認識。新教材許多數學知識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動手實踐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組合作學習更有利于動手操作實踐,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積極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學習《認識圖形》先找來各中物體,像肥皂盒,牙膏盒,魔方,紅領巾……,然后在紙上畫出物體的一個面,然后把畫完的紙放到一起。集體給他們分分類,觀察每一類圖形的特點,最后認識理解。學生在找一找和畫一畫,分一分中就感悟到了圖形的不同,這樣一來,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又培養了動手操作的習慣。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習效率高。
三、給學生提供想的機會
1.讓學生去大膽猜想
許多學生解題時,有十分好的想法,但就是缺少試一試的行動,延緩甚至失掉了一個良好解法的誕生。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讓每個學生在已學得的知識經驗、能力水平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去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放手讓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追本溯源,發現解題思路,發現新原理、新公式等,以活躍他們的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對問題的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思維,促進智力的發展與提高。如在教學《十幾減9》時,我是讓學生通過自己來買氣球這一真實情境列出了式子15-9=(),然后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出了很多計算方法。如除了書上的破十法:10-9=1,1+5=6方法外還有:算法二:點數,一個一個減,減去9個1,還剩6個;算法三:想加法算減法,因為9+6=15,所以15-9=6;算法四:把9分成4和5,先算15-5=10,再算10-4=6??梢姡忸}的成功常常伴隨在試一試的過程中完成的,因此,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大膽一試,把想法變成行動。
2.給學生充分思考空間
在課堂中每個學生對待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給他們留出一份自由自在進行思考的空間。例如,在學習了分數的認識后,讓學生取一張正方形紙,把它折出面積相等、形狀相同的4份。大家的興致很高,很快得出4種折法。此時我并沒有急于告訴學生其他折法,而是鼓勵他們再想想還有沒有別的折法,造成了懸念,激起了學生積極探索的欲望,促使他們去進一步思考、嘗試,終于又得出了3種折法。勤于思考使學生們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機會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鄙朴诎l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洞察力敏銳的一種表現,也是具有創新意識的表現。我們在實施生本教學的過程中,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主動發現問題,探索新知,這對學生自己來說印象、感受最深,理解得也最深刻,極容易掌握問題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教師應培養學生這種自主探求,積極思考的良好品質。如在復習分數應用題時,我出示了這樣一道補充問題的應用題:“飼養場買來雞8只,鴨48只,…… ?”并鼓勵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想法,提出不同的問題。思考之后學生提出:“鴨比雞多幾分之幾?雞是鴨的幾分之幾?鴨是雞的幾倍?鴨占買來雞鴨總數的幾分之幾?雞占買來雞鴨總數的幾分之幾?雞比鴨少幾分之幾?”短短幾分鐘,沒有經過老師任何提示,學生積極主動,自主學習得出了6個問題。這樣做學生既靈活運用了知識,又掌握了本課學習的重點,其教學效果要比教師一味地講解好得多。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只有讓作為主體的學生通過自己的雙手親自實踐,運用自己的大腦主動地去思考,去發現和創新,使學生體會到自己就是學習活動中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推進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才能切實、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1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