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找準訓練點 促進學生語用能力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站在“語用”的高度對教材進行解讀,讓每一篇課文具有特色的語言表達成為“語用”訓練點。那么,如何尋求最佳的語用訓練點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嘗試:
  一、研讀整組教材,把握單元整體訓練點
  語文教學有一定的規律,應該讓學生由初步感受上升到逐漸領悟,由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理性認識,由識記、背誦到理解、模仿和運用。因此,需遵循單元的設計意圖,將教學內容納入單元整體系統中考慮,抓準單元整體,落實語用訓練點。
  以四年級下冊第六組課文 “走進田園,熱愛鄉村”為例,圍繞單元提示“重點讓學生體味優美的語言,積累精彩的句段”,我將“按時間順序”想象寫話作為本組課文的核心訓練點。第一課《鄉下人家》教學中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扣課題,想內容;品詞句,想畫面;悟情感,善積累”。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后,重點抓一些優美的詞語想象畫面,在第一自然段抓“別有風趣”這個詞語進行教學,讓學生先談談“如何的別有風趣”再引導學生想象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體會對比的表達方法。在其他景色的描寫中,也用按季節順序想象鄉下的一幅幅迷人的畫面。
  而在《牧場之國》教學中,因為本課的“總分”和“分總”的構段方式非常明顯,在安排訓練點時,讓學生從一天內早中晚的變化寫寫“水之國”或者“花之國”的荷蘭,用“總分”或者“分總”的段式寫話。而在《麥哨》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文中積累的好詞語,按時間順序寫一段自己居住的家鄉的生活或風光。
  這幾課的訓練點都是緊緊基于單元的整體,圍繞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想象寫話。這樣的訓練點是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增長點。
  二、斟酌比較善取舍,抓住文本核心訓練點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在布局謀篇、表達順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且大都具有示范性。如果教師在備課時無法舍棄發現的每一個“語用”訓練點,課堂就成了“練兵場”,形式多樣,卻無法聚集到一個落腳點上。因此,我們必須關注文本中“語文核心價值”,選擇合適精當的“語用”訓練點。我在上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選讀課文《五花山》時,對這篇教材做了深入的解讀,發現可訓練的點同樣很多,比如課文的開頭用簡潔的語言提示重要信息;結尾和開頭前呼后應;對于所寫的三個季節的山的詳略取舍;寫秋季的山時富有特色的語言表達等等。最后經過斟酌比較,我把核心的“讀寫結合”的語用訓練點定位在品讀“聯想”的表達效果,學會用聯想來補白冬季的山這一個落腳點上,做了如下教學設計:
  在初讀課文,梳理課文結構后,引導學生重點品讀秋季的五花山:1.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說說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景象。2.想想是哪些語言讓你的頭腦里浮現了一幕幕美麗的圖畫,這些語言里藏著什么秘密?通過引導學生發現了,這些句子都用了聯想,使表達更具體、更形象。接著我引領孩子體會“聯想”的語言表達形式上的特點。 最后,我話鋒一轉:課文沒有寫冬天的山的顏色,那如果讓你來給冬天的山描一種顏色,你覺得哪種顏色最有情趣呢?學生紛紛向往大雪紛飛的山。我水到渠成地出示雪景圖片,拋出讀寫結合的訓練:
  從反饋的結果來看,同學們都寫得很不錯,與以往的寫景片段相比,更加生動,更有情趣。所以,只要我們能抓住文本中最有價值的“語用訓練點”,不貪多求全,落實一課一得,學生的語用能力也能得以有效提高。
  三、做到量體裁衣,設計符合學情的訓練點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課堂上的一切活動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讓學生學會、會學、樂學是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脫離了學情,最好的“語用”訓練點也會流于形式,甚至適得其反。因此,在確定訓練點的時候,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能力等學情特點量體裁衣。
  比如四下的精讀課文《生命 生命》一課的教學中,曾看到一位名師在第二課時教學分為三個步驟:直接讀題,回憶生命之事例;研讀事例,品味生命之內涵;探討寫法,咀嚼生命之精彩。學生在研讀了 “飛蛾求生,瓜苗抗爭,靜聽心跳”三個事例,理解對生命、對人生的一些感悟和思考后,教師順勢引導學生發現每個事例都是先寫作者看到(發現)什么,再寫作者想到什么,得出這樣的寫法叫以小見大。并安排了訓練點“仿照作者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
  教師的訓練意識十分明確,由于學生對前面三個事例有了較清晰地理解,這個“以小見大”寫話訓練點的遷移運用,無疑提高了學生“語用”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反饋結果來看,寫得可謂精彩紛呈。這樣的訓練點既讓學生加深了對生命的感悟也學會了“以小見大”的寫法,實現了語言和方法的巧妙結合。
  后來在上這課公開課試教時,我于是借鑒了這位教師的訓練點進行練筆,可是效果卻大相徑庭,學生大多寫的是荒地上的野草,只寫出了生命力強的特點,對生命的感悟還是比較膚淺的。同樣的練筆取得的效果為何不一樣?究其根源,我的學生可能跟大城市里的學生相比在閱讀體驗、言語積累、表達能力等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差異的。由于我沒有吃透學情,這種東施效顰的做法只能是弄巧成拙。
  總之,要想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教師就要提高解讀文本的意識,而且更要找到最有價值的讀寫對接口,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利用文本,引導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并踐行語言運用,使語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周成平.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70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