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甘肅核桃栽培現狀及主要共性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基于對甘肅省核桃栽培管理及產業發展現狀的調研,分析了甘肅核桃產業發展歷程和國家、地方相關產業政策,研究解決核桃區域規劃、種質資源創新利用、苗木繁育、栽培管理技術、保鮮加工以及勞動者綜合素質和研發能力提升等產業發展中的關鍵共性問題,提出了可行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核桃;共性問題;種質資源;集約化栽植;甘肅省
  中圖分類號:S6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9)04-0059-07
  Abstract:Minxian Black Fur Sheep was a group belonging to valley type Tibet sheep. The sheep distributed over alpine and moist area in upper and middle reach of Taohe River. This genetic resource was valuable fur sheep under long-term natural and artificial breeding.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anning grazing, labor force transfer, sheep crossbreeding and so on, the distribution range of Minxian Black Fur Sheep was reduced at large scale, the population size declined sharply from 100, 000 in 1980's to 3000 at present, the number of pure breed was below 200, this sheep was endangered, and the breed quality was also degeneration. So, it is necessary to regain population size and rejuvenate breed quality so as to protect the genetic resource and develop specialty industr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status survey for genetic resource of Minxian Black Fur Sheep,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respec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 to breed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Minxian Black Fur Sheep; genetic resource protection;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我國是核桃的原產地之一,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原產于我國的核桃屬(Juglans)植物有5個種,即核桃(Juglans regia L.)、鐵核桃(Juglans sigillata Dode)、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野核桃(Juglans cathayensis Dode)和河北核桃(Juglans hopeiensis Dode)[1 ]。其中核桃和鐵核桃栽培較為廣泛,核桃主要分布在我國山西、陜西、河北、甘肅、新疆等西北及華北地區 ,鐵核桃主要分布在云南、貴州、四川等西南地區[2 ]。云南漾濞、陜西商洛、甘肅隴南、貴州畢節、新疆和田及阿克蘇等地是我國著名的核桃產區。2017年我國核桃總面積795.5萬hm2,總產量417.14萬 t[3 ],按照全國13.95億人計算,人均占有量僅為2.99 kg。我國核桃單產還很低,為300 kg/ hm2,僅為美國的 1/10[4 ],核桃產業發展提升空間很大。2017年甘肅省核桃面積為37.7萬hm2,產量31.7萬t,分別占全國面積和產量的4.75%、7.6%,產量位列云南、新疆、四川、陜西之后,居全國第五位[3 ]。核桃是甘肅最重要的木本油料和經濟林樹種,適應性廣,栽培面積大,也是山區農民脫貧摘帽奔小康的主要產業之一。我們基于甘肅省核桃栽培管理及產業發展現狀,綜合分析了甘肅核桃產業發展歷程和國家、地方相關產業政策,研究核桃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共性問題,提出可行的措施和建議,以期為充分發揮甘肅核桃資源優勢、指導核桃產業發展提供依據。
  1   核桃栽培現狀
  甘肅省核桃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地方資源豐富,隴南、天水、平涼、慶陽、臨夏、白銀、定西、甘南舟曲以及河西地區均有核桃栽培。資料表明,甘肅核桃種質資源共有3個屬,8個種,9個品種群,28個類型[5 ],隴南、天水、臨夏等地目前仍保存著百年以上的核桃古樹,其中張家川縣胡川鄉蒲家村存有樹齡約800 a的核桃樹,是目前已知甘肅省樹齡最大的核桃古樹[6 ],康縣、積石山縣、清水縣均有百年以上核桃大樹[7 ]。近年來甘肅核桃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2015年全省核桃面積32.4萬hm2,其中掛果面積10.3萬hm2,占核桃總面積的31.8%,核桃總產量16.5萬t,產值14.86億元[數據來源于《甘肅省林果基地建設規劃》(2016 — 2020年)],至2017年,全省核桃面積和產量分別比2015年增加5.3萬hm2和15.2萬t,產量劇增加92.1%。隴南市是甘肅核桃第一大市,核桃面積達到23.0萬hm2,占全省核桃總面積的71.0%。康縣、成縣、武都區核桃面積均超過3.3萬hm2,核桃成為隴南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目前甘肅核桃產業已形成了“一帶三區” 的區域化栽培和發展格局,即以康縣、成縣、武都區、徽縣等為主的隴南山地核桃產業帶,以清水縣、麥積區等為主的隴南淺山丘陵核桃產業區,以華亭縣為主的隴東黃土高原產區和以積石山縣、永靖縣等為主的隴西南產區。其它地區核桃尚未形成規模種植,慶陽市各縣面積在730~2 730 hm2之間,總約1.27萬hm2;甘南、白銀、武威、定西等地市核桃分別集中栽植在舟曲、會寧、涼州和隴西等縣區,其余縣區分布較少。   2   發展機遇和基礎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許多相關核桃產業發展規劃?!笆濉逼陂g,國家林業局提出重點發展油茶、核桃等 6 大戰略性干果產業。2014 年 6 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聯合印發了《全國優勢特色經濟林發展布局規劃(2013—2020 年)》,在全國優先規劃和重點扶持以核桃、油茶為主的木本油料等30個優勢特色經濟林樹種;2015 年 1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快木本油料產業發展的意見》,突出加快以核桃、油茶為主的木本油料產業發展,增加健康優質食用植物油供給,切實維護國家糧油安全?!陡拭C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培育壯大富民產業,發展壯大木本油料等十大產業轉型提升工程,以貧困人口增收為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優質林果業等特色產業,推進“一縣一業”產業對接和“一村一品”產業培育。核桃產業在我國當前林業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甘肅省核桃產業也面臨良好的發展機遇。
  甘肅地形狹長,東西長1 659 km,氣候差異大、類型多樣,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溫潤區到高寒區、干旱區等多種氣候類型區,核桃主要分布在隴南、天水等氣候適宜地區。甘肅核桃產業經歷了30多年的發展歷程,1990年以前,核桃種植基本為自然實生生長狀態,大多分散在林地及非林地四旁自然繁殖生長。20世紀90年代以后,省內科研單位和技術推廣部門開始從國內引進了清香、香玲、中林1號、遼寧系列等一批優良品種進行引種試栽,并開展豐產栽培試驗。2000年以后,開展了地方品種資源的選優和新品種選育工作,一批品種通過了相關部門的審定和認定,經甘肅省審定的核桃品種有隴薄香1號、隴薄香2號、隴薄香3號、隴南15和隴南755等,均為本省地方核桃實生樹中選出的優良品種,具有堅果大而美觀、核仁充實飽滿、風味油香、耐瘠薄、抗逆力強等優點,適宜于甘肅核桃產區和西北地區發展,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3   共性問題及措施
  目前,在甘肅核桃產業發展中,仍存在區域規劃不合理、品種混雜、地方資源創新利用不夠、苗木繁育不規范、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不到位、采后處理手段落后以及管理者素質不高等主要共性問題,影響了核桃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3.1   科學規劃, 優化布局
  甘肅省氣候類型多樣,山地、坡地較多。核桃產業發展要遵循“適地適栽、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向優勢生態區集中發展”的原則,形成區域化布局、規?;a的局面,由分散的基地建設向產業帶轉變、向優勢產區集中。規劃布局前要充分了解栽植區自然氣候條件及與核桃生長發育適應性的關系,綜合考慮溫度、水分、土壤等影響核桃生長的關鍵環境因子,開展引種栽培試驗,避免盲目引種大面積栽植。合理搭配早實、晚實品種比例,科學配置授粉品種,優化品種結構,早實、晚實品種比例總體控制在3∶7。偏涼地區可重點發展晚實核桃品種,增強樹體抗性。要以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為基礎,充分調動管理者積極性;以資源培育為基礎、市場需求為導向、優質高效為目的,優化改造與新建相結合,培育優勢產區,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壯大核桃產業。
  3.2   充分利用地方種質資源,  建立優質苗木繁育體系
  對地方核桃資源進行選優利用,是原始創新的一種簡單、快速和有效的方法。我國核桃80%的品種來源于地方資源,充分說明了地方品種選優利用的重要性。甘肅省地方品種資源十分豐富,長期以來,核桃作為經濟林樹種多以實生繁殖為主,自然變異多,這不僅豐富了不同類型核桃品種的基因型和優異的中間種質,而且可以提供大量的育種材料。甘肅省核桃新品種選育工作相對滯后,對優異種質資源的保護和創新利用不夠,自主選育的品種較少,品種混雜,地方品種、引進品種并存,核桃主產區規?;耘嗟钠贩N多為引進品種,其抗逆性差等實際問題已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建立省級核桃資源圃,搜集和保存全省地方核桃資源,開展地方種質創新利用研究,優化和選育適宜本地區發展的主栽品種,結合本省氣候、自然特點,重點挖掘具有抗旱、抗寒、避晚霜和矮化特性的地方資源,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桃新品種。
  甘肅省核桃苗木繁育基本為農戶自育+企業或合作社(自繁自育+營銷)方式,規?;灾惨源罅客庖贩N為主,品種、接穗來源多,嫁接水平參差不齊,苗木質量優劣不等,品種混雜;規?;?、標準化育苗基地少,不能滿足本省核桃產業發展用苗。同時,自主品種少,且尚未大面積推廣應用,苗木繁育多以外引品種為主,品種區劃及用苗需求量盲目,苗木市場比較混亂,苗木繁育體系不健全。政府先后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應繼續加強資金支持力度和優惠政策,以企業或合作社為主體,聯合省市核桃科研、推廣單位,建立長效機制,建設核桃高標準苗木繁育基地,滿足全省核桃苗木供應。
  3.3   加強栽培技術管理
  在核桃栽培管理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主要表現在晚霜凍預防、實生品種及劣質品種改良、樹體營養管理、病蟲害綠色防控以及集約化栽植等方面。
  3.3.1    晚霜凍防御     寒、旱是影響甘肅核桃產業發展最主要的氣象因子,其中春季的晚霜凍對核桃產量和品質影響最大。核桃是喜溫樹種,其大樹適宜生長的年平均氣溫為8~15 ℃,春季休眠期結束后核桃的抗寒能力極弱[8 ],核桃展葉后如遇 -4~-2 ℃低溫,新梢會遭受凍害;花期和幼果期氣溫降到-2~-1 ℃時,造成減產[1 ]。從萌芽期到開花期是甘肅核桃產區遭受霜凍危害的關鍵時期。近年來,春季極端天氣時有發生,造成核桃產量減少甚至絕收。晚霜引起的核桃生長期低溫傷害已嚴重影響核桃的產量與品質,成為制約核桃產業發展的“瓶頸”。選育抗寒性強、避晚霜品種是抵御核桃低溫傷害最根本有效的途徑之一,在生產實際中,各地總結了許多有效的防霜經驗和辦法,如:樹體噴布保護劑、果園灌水、樹體噴水、果園熏煙、果園架設防霜機及其它保溫防護措施,對減輕低溫凍害起到一定作用。   3.3.2    低效核桃園改造    甘肅核桃產區實生核桃與嫁接品種并存。2005年以前,由于嫁接技術和水平受限,加之接穗質量、來源、品種純度等多種因素,導致核桃嫁接成活率普遍較低[9 ],品種混雜,嫁接苗成本高,實生苗所占比例較大。隨著嫁接技術的改進,嫁接成活率和品種純度顯著提高[10 ],嫁接苗成本也隨之降低。一般15年生以上樹實生品種占比率大,而10年生以下樹齡的嫁接品種比例大。近年來,省內核桃主產區開展了大面積高接換優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實生品種和劣質品種得到改良,核桃產量和品質明顯提高。今后重點開展低效核桃園改造技術示范,在繼續改良老、劣品種的基礎上,把好優質品種苗木關,避免實生、低劣品種栽植,從源頭上解決品種問題。開展郁閉核桃園群體結構優化與改造技術、低效劣質核桃園更新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和水肥高效利用的技術集成示范,提高核桃質量和經濟效益。
  3.3.3    優化施肥方案,提高樹體營養水平
  甘肅核桃樹體營養管理水平整體偏低,大多數核桃產區樹體養分缺乏,核桃園不施肥或很少施肥,養分投入少,存在偏施氮肥、少施有機肥等現象,缺乏科學系統的養分管理技術,肥料利用效率低。要組織相關科研人員對全省核桃園養分狀況進行普查和摸底調查,推廣應用“2+X”試驗設計,優化施肥方案,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葉分析為依據,充分考慮品種、生態和栽培技術等條件,掌握核桃養分吸收規律、施肥量、施肥時期以及養分配比等關鍵因素,根據核桃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營養元素的施用數量、時期和方法。結合山地、林地,就近發展畜牧養殖,充分利用核桃廢棄枝條、葉片等,有效解決有機肥源缺乏問題。開展新型肥料(緩控肥、水溶性肥、有機-無機復混肥等)試驗篩選與示范,改善土壤養分供應水平,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核桃幼樹以保持最大生長、快速形成樹體空間、結果最大化為目的,應增施有機肥,適當多施氮肥,保持磷水平充足、鋅供應適宜。成年樹管理則要求果實品質、產量最大化,長期保持樹勢健康。肥料施用上保證適宜的氮含量,避免樹體郁閉,均衡施用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培肥土壤,提高核桃產量和質量。
  3.3.4    科學防控病蟲害    甘肅核桃病蟲害發生總體呈現兩種態勢。隴南是甘肅核桃病蟲害種類最多、為害最嚴重的地區,由于適宜的自然條件和較溫暖的氣候,適宜多種病蟲害的發生;省內其它地區病蟲為害相對較輕,主要是以核桃細菌性黑斑病和舉肢蛾為主“一病一蟲”的防治 [11 ]。甘肅核桃產區多為山地,同時核桃樹體高大,給病蟲害防治帶來許多不便,防治難度大。隨著外引品種的大面積栽植,群眾偏好早結果、早豐產品種,而忽略抗病品種的選擇,核桃病蟲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在病蟲害防治上,多以化學防治為主,對林區高大核桃樹的病蟲害防治也顯得束手無策而放任自流。地方林業部門要成立專門的病蟲害防治小組,分片區、區域開展主要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工作,及時掌握和預測病蟲害發生動態,針對本地區主要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和危害程度,制定出當地主要病蟲害的預防和防治方案。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和“生態、安全、經濟”的原則,通過農業和生態調控措施,提高樹體抗性,創造不利于病蟲害發生的環境。發揮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優先選擇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合理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推廣使用生物源農藥、礦物源農藥和高效低毒有機合成農藥。
  3.3.5    研究推廣密植栽培    核桃是喜光樹種,生長量大,如果栽植過密,樹冠則早期郁閉,造成通風透光不良,產量低,病蟲害嚴重,給后期豐產管理埋下隱患。甘肅核桃常規品種在生產上主要采用兩種栽植密度:5 m×6 m和4 m×5 m,即分別栽植333株/ hm2和500株/hm2。由于栽植密度較小,核桃生長前期經濟效率較低,群眾管理熱情不高,特別是三年生以下核桃樹行空閑面積較大,利用率不高。如何充分利用幼齡核桃行間空閑土地、提高核桃園前期經濟效益是目前核桃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研發集約化栽植技術和控制樹冠的關鍵技術措施是提高單位面積效益和省力化管理的主要途徑之一。要重點挖掘、篩選具有矮化性狀的地方資源,選育適宜密植的品種,開展集約化栽植技術和控冠研究,推動核桃產業發展。
  3.4   加強保鮮與加工技術研發推廣
  核桃因營養價值高、風味好而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甘肅核桃保鮮加工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大多為農戶分散經營和銷售干果的初級狀態,沒有形成有效的經營合作組織,核桃產品種類不多、規格不一、競爭力不強。核桃采后大多仍依靠人工脫除青皮、自然晾干,常造成核仁發霉、種皮顏色加深,影響干果品質。核桃鮮果貯藏保鮮技術的研發也剛剛起步,鮮果商品質量較低,貨架期短,無法滿足人們對鮮核桃的需求。核桃主產區有規模、上檔次的加工企業少,加工技術落后,產品多為干核仁、核桃乳、核桃油、核桃粉等初級產品,產品附加值不高。
  隨著甘肅核桃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增加,干果的消費比例將日益下降,人們對堅果的消費將呈現多元化,核桃的貯藏保鮮和加工產品的研發將越來越重要。甘肅核桃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目前可供加工用的核桃原料不多,核桃加工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建立大、中型核桃加工企業勢在必行。政府要加大對核桃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給予較大的資金扶持和政策優惠,把現有企業做強做大??蒲袉挝灰訌娕c企業聯合,研發核桃鮮果貯藏技術與配套保鮮劑,延長鮮果供應期。大型企業要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建立自有核桃生產基地,滿足堅果質量和原料供應,建立生產、貯藏、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保證核桃產業的正常運行。要提高核桃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加強對核桃花、葉、枝以及青皮、果殼等的綜合利用,建立核桃園清潔生產技術體系,實現核桃有機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   3.5   提高生產者科學素質
  甘肅核桃生產多以農戶分散種植、自產自銷的傳統模式為主,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都很弱,以企業為經營主體所占的比例較小,核桃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受到一定限制。由于核桃大多生長在山地,樹冠高大,經營管理過于分散,生產技術管理如修剪、施肥、病蟲害防治等十分不便,管理難度大,加之傳統的耕作習慣,群眾認為種植核桃無需精細耕作,重栽輕管,各項技術管理措施不到位,核桃單位面積產量低、效益差。因此,轉變管理者觀念、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十分關鍵。要教育和引導農民轉變傳統觀念,使核桃生產從放任生長到追求高產、優質、高效的轉變,從被動接受技術到主動學習技術,培養農民提高核桃的技術管理水平,引導農民參與核桃生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核桃管理認識水平和技術水平都得到提高。要開展課堂培訓、田間技術指導等多種方式的農民培訓,讓其親生體驗和參與核桃管理,體會到精細化、標準化栽培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升管理者的信心和專業技能。
  3.6   重視核桃產業科技攻關
  甘肅核桃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專業從事核桃研究的省級和地方研究人員少,研發團隊科研力量薄弱,沒有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撐,研發后勁不足。隴南各縣成立了專門的核桃產業開發中心,在當地核桃新品種、新技術的示范推廣等方面起到了顯著作用,而省內其它地區核桃推廣則歸屬于當地林業或果業部門,現有的核桃研發技術力量相對薄弱,鄉、村懂核桃管理的科技人員更少,推廣和普及核桃科學種植技術能力有限。目前仍沒有設施完備、具有自主研發能力和專業水平較高的省級核桃研發團隊和省級種質資源圃,地方資源的創新利用及新品種選育工作滯后。雖然各地力所能及地保存了一些資源,但管理與創新利用不夠,自主創新的產品和技術較少。
  建議創建甘肅省核桃產業創新聯盟,建立省屬核桃種質資源圃,全省一盤棋,產學研結合、分工明確,充分發揮各自作用。開展核桃地方資源的評價與創新利用,重點研究抗晚霜凍和具有矮化性狀的品種及砧木的選育工作,研究應用低效核桃園改造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和水肥高效利用等關鍵技術的集成應用,解決生產實際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促進核桃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郗榮庭,張毅萍.  中國果樹志:核桃卷 [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
  [2] 侯立群.  中國核桃產業發展報告(1949-2007)[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3]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7[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
  [4] 譚曉風,馬履一,李芳東,等.  我國木本糧油產業發展戰略研究[J].  經濟林研究,2012,30(1):1-5.
  [5]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甘肅果樹志[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6] 楊世勇,周曉康,程   亮,等.  甘肅天水核桃古樹及其生存狀況調查[J].  中國果樹,2012(3):71-72.
  [7] 楊慶森,劉小勇,高曉東.  清水縣核桃古樹資源調查及保護[J].  現代農業科技,2018 (2): 88;90.
  [8] 郗榮庭,張毅萍. 中國核桃[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9] 申進生,李建軍.  核桃露地芽接試驗報告[J].  中國水土保持,2004(6):25-26;29;48.
  [10] 周鴻彬,易尚源,劉洪高,等.  核桃方塊芽接技術的改進及效果[J]. 中國南方果樹,2018,47(3):141-143.
  [11] 張   帆,劉小勇,韓富軍,等.  甘肅核桃主要病蟲害及綜合防治策略[J].  甘肅農業科技,2017(10):86-91.
 ?。ū疚呢熅帲宏?nbsp;   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29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