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青少年教育及科普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科技進步,以推進學術發展為目的學會組織職能不斷擴展,大眾科學傳播、社會服務、青少年教育等科普行為已成為學會的重要工作,國外先進學會在這一領域建立和完善了管理體制機制。該文通過對美、英、德、日、韓、法化學會科普案例展開調研,介紹國外做法,總結經驗,助力我國化學會及學會組織開展科普工作。
[關鍵詞]化學會 青少年教育 科普形式
[中圖分類號]N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9596(2019)05-0055-05
科學普及簡稱科普,力求以淺顯方式向大眾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科學思想,被學會及科技社團等學術性團體廣泛采用。英國《公眾理解科學》曾指出,“科學進步日新月異,中小學的教育連同大學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終身需要”[1]。鑒于公眾對科普需求的不斷提升,世界各國先進學會也開始加大對科普工作的重視,且不斷創新科普形式、手段、內容、機制等,以提升學會公眾服務及社會服務能力。
我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學會社會服務及科普工作,強調通過科學素養和科學意識的提升,促進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結合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會議精神[2],學會作為我國科普主要承擔機構,加強科普工作,提高國民科學素養,助力國家頂層宏觀科技戰略責無旁貸。本文通過對美、英、德、日、韓、法化學會科普案例展開調研,介紹國外做法,總結經驗,助力我國化學會及學會組織開展科普工作。
一、青少年科普教育形式
奧林匹克競賽是世界上規模和影響最大的學生智力賽事,雖然無法全面反映某個國家青少年知識教育整體水平,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過對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三年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結果統計發現,美、韓、日青少年化學競賽表現遠超英、法、德三國,其中,韓國表現突出,蟬聯2015年、2016年榜首,美國于2017年取得第一名,見表1。
青少年化學教育絕不是僅靠學校教學就能完成的,根據奧林匹克化學競賽結果統計,展開對國外學會青少年化學科普模式探索,發現青少年化學學習與社會科普氛圍和學生興趣培養有較強的關聯性、遞進性。美、英、德、日、韓、法6國化學會針對青少教育都設有專職部門,同時以多種手段開展,主要可以歸納為興趣培養、競賽機制、教育教材編寫三種形式,并嚴格保持三種模式間的關聯性、遞進性,從而循序漸進地誘導開發青少年化學科普及專業知識學習。
青少年教育是國家重點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第十四條規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把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第十五條規定,高等院校等團體機構“應當組織和支持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開展科普活動,鼓勵其結合本職工作進行科普宣傳”[3]。
(一)參與化學教育教材編著
學會作為學術集合體,對專業領域學術發展具有較高的促進作用,但不具有教育職能,更多偏重于大眾科學普及??茖W知識傳播職能,參與化學教育教材編著,是化學會推進青少年學術研究的行為,雖然科普性質較弱,但這種方式已成為國外化學會間接促進青少年化學教育的三大形式之一,且主要集中在美國、德國、韓國、日本4個國家。
如表2所示,美、德、韓、日四國化學會在本國教育及高校的認同下,以較強專業性參與國家化學教育體系,編寫高中、大學及??平逃I域的相關教材,其中,美國、韓國、日本參與程度較深,不僅參與教材編寫,而且還負責化學考試和專業性知識問答。德國則側重于教育引導和構建合理的化學學習課程設置。
美國化學會為初等化學和科學教育者提供從學前到職業中期的所有階段各方面指導和資源,并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出版了系列指導叢書和科普書籍。比如,為學前和小學階段的學生編輯出版了《兒童科學》《陽光,摩天大樓和蘇打水》《蘋果、氣泡與晶體》等介紹身邊化學知識的刊物;為中學生編輯出版《社區化學》教材,調動和激發了學習興趣[4]。
韓國化學會為提高韓國青少年化學知識水平,積極參與中學化學教材編寫。1996年,韓國化學會與16名高級會員合作,完成韓國有機化學、無機化學教材命名,并使用至今。此后,韓國化學會與政府緊密合作,深度參與初中、高中及大學化學教材編寫,并利用多媒體手段,完成了“一般化學實驗視頻”,深度促進了韓國青少年化學教育的發展。
日本化學會在青少年化學教育中,與政府合作建立了“學校教育委員會”,參與大學化學試題、化學實驗、化學用語、化學標準制定,出版課外刊物編輯等工作。
德國化學會從小學到大學各階段的化學教育均有參與,主要是通過定期修訂和出版化學學習指南,討論參與專業學位制度、學科結構和課程設置等,但直接參與教材編寫相對較少。
(二)設立青少年化學競賽
競賽及挑戰賽是科普重要形式,作為激勵手段,對學會開展科普工作具有較強的承接效果,國外化學會針對青少年都設立了專業的化學競賽、挑戰賽,通過收集各國化學會代表型青少年競賽,研究其競賽機制及相關條例發現,日、韓國家化學會青少年科普競賽針對性較強,只針對青少年階段,專一性較強,德國、英國則更側重社會更多人群。青少年競賽覆蓋面更廣,美國化學會依靠充足的財力,青少年競賽設立更為廣闊、全面,見表3。
(三)培養青少年化學興趣
化學興趣培養是青少年化學學習的第三種促進模式,細分為三種形式:青年興趣俱樂部、專題小組科學行動、專業或跨學科研討會。
美、日化學會較側重化學興趣培養,學會組織了大量的青年興趣俱樂部、專題小組科學行動,通過并由學會會員作為保障老師,充分參與組織活動中。日本化學會組織的“愛化學社團小委員會”,該社團面向小學到高中的學生,目前會員約3000名,每年編輯發行3期面向初高中生的化學讀物《Newsletter》。且舉辦多次科學活動,其活動資金皆由委員會提供。美國化學會“化學吧”青少年社團,為中學生提供課外學習,讓青少年積極參加社區建設,了解與化學相關的工作。美國化學會“種子工程(Porject Sed)”,為經濟困難學生提供在工業、學術或聯邦實驗室化學家身邊工作機會。 英國化學會主要針對專業人員開展知識培訓,其特點是專業性較強,偏學術引導。英國化學會以學術交流作為科普承載,根據不同人群,開展不同內容的專業知識交流活動。例如面向專業學科學生,舉辦“英國化學奧林匹克校園化學科普”;面向化學科學家不定期開展“學術沙龍”“國際學科交流論壇”“影響研究人員公眾參與的因素調查”等活動;對公眾定期舉辦化學科技周、化學地標計劃、公開講座活動。
法國化學會則較為綜合,針對專業人員以學術交流為主題,同時,在青少年興趣培養中也采用課外興趣小組、社團展開青少年培養。例如,依托科學政府公共部門以及地區分會針對專業型人才,舉辦國際、國家和地區的三級科學活動,跨學科研討會,特別提倡與法語國家展開國際交流;青少年方面,法國化學會組建青年俱樂部(RJ-SCF)和專題小組,開展各項科學活動。
二、現代化科普傳播
傳播形式是實現科普效果的重要因素。傳統科普傳播多采用科普圖書、科普期刊、科技類報刊等手段,隨著科技的進步,傳統科普形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因此,國外化學會將信息化技術與傳統形式結合,多樣化產品與傳統形式結合,提升學會的科普服務能力。
(一)信息化技術結合傳統科普形式
依托出版社、學會等單位獨立完成的科普讀物模式傳播形式,其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單一,已無法有效調動和激發公眾對科學知識學習的熱情,極大阻礙了科普深度,以及知識實踐效果,為此,各國化學會在傳統科普基礎上融入動影像、網絡傳播等模式,豐富傳播媒介,激發公眾參與科普活動的熱情,擴大了受眾群體。
?。ǘ┒嗖块T協同合作
現代科普傳播形式融合多媒體、信息化等技術,只依托單獨的公共服務部門可能無法實現產品的有效宣傳,需要更多公共職能部門發揮聯動性協同合作,多渠道擴散[5]。
三、科技獎勵與人才培養機制
加強化學學科研究,培養高層次、高素質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基礎性人才,是國家化學科學和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推進化學科學進步的重要因素。早在1841年,英國化學會成立初始,就針對基礎化學提出了化學人才培養計劃,此后世界各國化學會也紛紛針對化學基礎科學人才后備力量制定了相關培養計劃。目前國外主要通過科技獎勵和化學繼續再教育兩個途徑來實現。
?。ㄒ唬┛萍吉剟钪贫?
科技獎勵是對科技工作者已做出成就的承認和科研價值及進步成果的肯定,是一種直接、認可式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措施,能夠有效激發科技工作者學術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于促進科技進步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鑒于科技獎勵的重要性,國外化學會設立了不同的化學科技獎項。據統計,英國化學會設立了科技獎勵123項、美國化學會設立48項、德國化學會28項、法國化學會35項、韓國化學會18項、日本化學會10項,見表4。
科技獎勵存在普遍性、稀缺性,應注重獎勵的科研標準及科研質量,堅持“在精、不在多”的原則[6]。國外化學會獎項涉及領域分布分析發現,英、美、德作為世界最早一批成立化學學會的國家,其化學類獎項國際占比50%以上,獎項的高質量、權威性對優秀人才培養能夠起到一定促進作用。同時,獎項設立領域呈分散式,更側重基礎化學領域人才培養,保障了化學學科內各領域人才的均衡發展。韓國、日本獎項激勵方面弱于英、美、德,獎項設立數量少,且權威性不夠高,同時,授獎人以會員為主,局限性大。另一方面,獎項覆蓋面窄,而人才培養方向集中在應用化學及化學教育領域,見表5。
?。ǘ┛萍吉剟畹臈l件
青年人才培養不僅是國家重要人才計劃,也是企業、產業等各個領域的重點問題。對于國外化學會而言,可能各國獎勵種類繁多,且存在一定的細微差異
,導致對比困難。但就青年人才培養領域相關計劃而言,基本各個學會都會構建體制機制,因此以青年化學家培養為例對國外化學會科研資助強度展開比較。
通過對國外化學會人才培養計劃展開調研發現,美國、英國、德國青年化學家更多注重人才在化學領域自由的發展,通過提升目標人群的化學興趣和參與,促進人才成長。
在人才培養和獎項激勵方面,英國、美國、德國制度發展成熟,其分散式、多元化的特點能夠有效保障化學學科各領域均衡發展,且主次分明。同時,高縱深獎項培養選拔制度使化學人才結構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合理避免人才斷層,其他國家相對次之。詳見表6。
日本、韓國在人才培養計劃中,對人才的學術能力及學術創新性十分重視,主要面向專業化學人才,雖然能夠保障人才高水平專業基礎素質,但是局限性強,門檻高,導致受惠人群少。此外日本、韓國都采用推薦申請制,但在后續評審過程中主要以申請者研究成果為主要評定基礎。
四、結束語
加強科技創新是近年來我國的主要發展戰略,學會科普職能是公眾科學素養提升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加強學會科普工作,不應僅僅是為了落實國家戰略,更是推動我國科技創新戰略的有效動力[7]。
目前,國外先進學會在傳統科普形式基礎上不斷結合新技術手段開拓學會職能。我國未來學會發展,應積極與國際接軌,提升學會質量,打造品牌效應,結合自身優勢向集群化和國際化發展,助力我國創新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1]英國皇家學會.公眾理解科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4.
[2]萬勁波.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決策咨詢制度[N].光明日報,2016-06-08(16).
[3]郎杰斌,楊晶晶,何姍.對高校開展科普工作的思考[J].圖書館與圖書館事業,2014(3):60-63.
[4]張清偉.我所了解的美國化學會[C].甘肅省化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暨第九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驗交流會論文摘要集,2011.
[5]D.H.Miehael Bowen.邱希白,譯.美國化學會有關會員的活動和項目[J].學會,1995(7):24-26.
[6]楊愛華.科技獎勵:如何充分發揮激勵作用[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6(3):33-35.
[7]包心鑒,張偉紅.規范化管理·社會化服務·制度化改革[Z].全國社科聯第十二次學會工作會議交流材料,20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4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