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學生視角的聽評課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聽評課是教學常規工作內容,也是當下語文教師進行教研活動的主要方式,有效聽評課對于教師專業發展,提高課堂效率能夠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本文就是從當前聽評課現狀出發,探索其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可行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聽評課 學生視角 策略
我們在日常聽評課活動時,經常是隨手拿起聽課記錄本就去聽課,更多的是關注教師的“教”,往往忽視了學生學習方式、學習效果,評課時大家的關注點仍然在于教師的教學設計,而很少去關注學情學況。新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并且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應把聽評課的重心轉向學生,應基于學生的視角去聽評課,抓住聽評課的關鍵,以學評教,以學促教,才能真正達到改進教學的目的。筆者認為,為了更好地開展聽評課教研活動,關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情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課前基于學生視角聽評課的前期準備
聽課不是到課堂上去看熱鬧,更重要的是看門道。在聽課之前,首先聽課人一定要熟悉執教教師所講的內容,先研究教材,然后根據內容進行教學預設,特別是對學生學情的預設,課堂上對學生學法的指導,然后聽課時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考進教室聽課,才能在執教者與自我設計之間,進行一定的對比,有利于在觀摩當中找出異同之處,去蕪存菁。 除了對教材的把握和準備之外,做教學預設更重要的是要對學情進行分析,他們前期的學習和積累,已經決定了課上哪些已經掌握了,不需要教師課堂上再講,而他們質疑問難所提出的重點性的問題,才是課堂上教師教學的重點。了解了基本的學情,這非常有利于聽課教師聽課時,深入觀察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效果、思維方式,以及課堂中學生情感變化發展的曲線。
二、課上基于學生視角的觀察與聚焦
當上課時把目光聚焦在學生身上時,課堂就不應是教師的“獨唱”,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不要只關注教師單方面的教學行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教學更應是一首“合奏曲”,既有教師的循循善誘,也有學生的自主探究,既有教師的恰當評價,也有學生之間的多元評價。
1.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
聽課時教師不妨先關注課堂的學生互動行為,學生參與小組討論的人數、時間、對象、過程以及質量如何?在互動過程中有了那些發展和變化?還要觀察學生傾聽情況,比如說有多少學生在傾聽教師講課、傾聽其它同學發言,在傾聽時,學生有哪些記筆記或者是回應其他同學的反應。另外還要關注學生是否情緒飽滿,是全員積極參與了學習活動,還是僅僅是幾個學優生在表現展示,尤其特別要注意角落中的學生,看他們是否游離于課堂之外,成為置身于學習活動中的“編外人員”。
2.關注學生課堂自主性
在課堂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學生自主性的落實,看學生在課堂上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接受學習,一節課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有多少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的形式是小組合作還是自己質疑問難提出問題?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是有序的嗎?自主學習的效果質量如何?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在一個班級中有多少人?
3.關注課堂的生成
課堂中執教教師如果注意學習興趣和學習需求,會產生新的課堂生成,有新的課堂生成就充分說明教師具有新課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整節課聽下來,教師如果恰當處理課堂理答,很好的引導學生深入進文本解讀中,不斷有碰撞的火花,有新的生成,說明這節課是鮮活的,不是按照固定教案的照本宣科。反之,則說明課堂教學是固化的,僅僅是走流程設計,沒有以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學”。
三、課內基于學生視角的聽評課有效記錄
在聽課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邊聽課邊做好記錄,教學過程、板書設計,教師的提問盡管需要記錄,但更多應該記錄的是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及互動情況,及其帶來的影響。聽課時的出發點是學生的學,那么在聽課時就有了一定的目的,可以有所側重,把看到聽到的課堂現象,有機靈活地記錄下來。聽課記錄,除了用文字記錄之外,還可以采用聽課前的觀察量表做記錄。如果沒有涉及觀察量表,則可以采用文字與符號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記錄,適當的用點、線、符號去進行記錄,當學生發言時,以聽為主,兼顧觀察其他學生的反應;當學生進行活動時,以看為主,簡要記錄;學生在進行練習時,以思考學生練習的效果、效率為主,用符號標畫。還有教師在課堂的時間分配、學生學習時間的分配,應該做好記錄,這個記錄就是要用數字去進行,而不是需要用文字去記錄。這樣能節省記錄時間,不會造成聽課時跟不上課堂進程的情況。
四、課下基于學生視角的有效評課
以前的集體評課大多圍繞教師本人做功課,關注的是教師的個人基本功、教學設計、教學流程等方面,評價一節課往往是從教師的角度去衡量。評語大多是“XX老師教態自然,板書規范,普通話標準,教學基本功扎實”,“教學目標清晰,教學重難點突出,環節緊湊”諸如此類的評價語言。如此評價使得教師花更多的時間在自己的教學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追求“教”得花哨,課堂語言行云流水,而脫離了學生的實際,在評課時學生成為被遺忘的配角。一節好課必然是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特別是教師的“教”必須能夠幫助學生有效的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知識能夠牢固掌握。要根據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效果,以及參與程度,去進行課堂分析,對執教教師提出有效的建議。
教師是組織者、引領者、促進者,而學生則是學習者、實踐者、發展者,評課時可以就教師在指導學生活動的方法方面,進行一定的探討,可以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效果呈現,存在的優勢和問題,為教師今后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提出建設性的意見。
當聽評課真正立足于學生的“學”時,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是否有效,審視教師的“教”是否能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趯W生視角聽評課,就像一面鏡子,能照出課堂不足,找出改進教學的方法,我們才能正確觀照課堂行為及效果,使聽評課真正起到提升教學水平、促進專業成長的作用,才能讓教師在教學研究中獲得真正的發展與提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7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