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小學生對數學“一見鐘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在日常教學中,筆者時常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設計,參考甚至直接搬用了許多特級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流程,但課堂的效果卻總是不如人意?許多特級教師的示范課,我們往往難以效仿,普通教師的常態課,不僅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還需照顧優生、中等生、學困生,甚至課堂中不時出現“開小差”和搗亂的學生,這樣的課堂怎么辦?筆者結合多年的課堂實踐,談談讓學生對數學課“一見鐘情”的基本做法。
一、讓學生喜歡教師
我們都知道因材施教,我們也知道適合學生的就是最好的,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并根據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幫助和指引。我們還知道,與學生建立平等、尊重、友善、和諧的關系,不僅會讓人產生信賴感,更能激發人的學習潛能,這些耳熟能詳的教育常識大家都知道,但是能真正做到嗎?
筆者了解、親近學生主要有以下途徑:每天見到學生,無論心里是否充斥著委屈還是憤怒,都要求自己必須平復心情,帶著微笑親切地與他們打招呼;課后無論有多忙,會盡量抽時間與學生聊聊天,親熱地摸摸學生的頭鼓勵或表揚他們;有時間就與學生一起打球,與學生說笑話,把自己的食物水果給予學生分享;常私下悄悄激勵學困生……例如,班上的一位學困生,一到測驗發卷總是將試卷摟在懷中,害怕被人發現她的分數嘲笑她。但筆者從來沒有因她的成績差而責備她,每天下課或放學的時間,筆者都抽空到她身旁,輕聲問她上課能不能聽懂,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每當她取得了一些進步,筆者就在班上大力表揚她,并告訴學生,與學習成績比,在挫折中還能堅持學習、力求進步的精神品質更可貴。慢慢地,她開始有了自信的眼神,微笑也漸漸出現在她的臉龐……
在我們班,學生慢慢都喜歡上了筆者,沒有了以往一遇到老師就畏縮逃避的樣子。課后,他們都喜歡和筆者開玩笑,喜歡和筆者聊天談心。筆者對他們的想法和困難都比較了解。因此,得到了學生信任和支持,筆者比較容易在課堂和課后都找到小助手,教的學困生也不會失去學習的動力。
二、讓學生喜歡教師的課
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一方面可能是老師導入的情境不夠有趣,或老師的教學方法陳舊,滿堂灌讓人厭煩;另一方面可能是學習內容缺乏挑戰性,激發不了學生的求知欲;還有可能是學生的基礎薄弱,對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一頭霧水,聽不明白。
對于前兩點,筆者首先針對學生的好奇心,結合學生的實際活用教材,采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素材,讓學生學以致用。例如,在教《可能性》這一課時,筆者將在春游中與學生一起玩過的轉盤抽獎的游戲用在了教學中,見到自己玩過的抽獎轉盤游戲進入了課堂,學生都興奮得跳了起來,課堂的效果非常理想。其次,針對學生的思維特點,高度重視直觀、形象的教學,盡量采用講故事、動畫、操作等活動并滲透數學思想,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筆者的課堂里,沒有傳統課堂的呆板嚴肅,而是時常充滿了笑聲和爭論,學生都特別喜歡上數學課。
對于基礎薄弱的學生,一是為他們配對了小老師,讓小老師在課后為他們提供輔導;二是對他們降低要求,允許他們一開始只完成較少的作業,不會做的題目可以暫時不做,鼓勵他們多向老師和小老師求助;三是改變教學過程,探索“三環節”提高課堂效率:快速有趣的導入環節、精煉的探究新知環節、層次多變的環節。讓學生盡量在課堂上完成練習和作業,并減少重復性、機械性的作業,當學生完成以后,筆者當堂批改,并讓批改無誤的學生充當小老師,為其他完成的學生批改。由此,做到當堂訓練、及時反饋,保證了課堂效果。
三、讓學生喜歡數學
數學的本質是抽象的符號認知,小學生思維水平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讓他們喜歡上一兩節課也許不難,但如何讓他們對數學學科本身保持持久的興趣?
1.先學后教,讓課堂扎實有效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元的,而教材是統一的,要讓課堂扎實有效,我在課前會反復與同事討論分析教材,并探索“先學后教”,盡力采取最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方法。對于容易理解滲透的教學內容,筆者會讓學生自主嘗試去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遇到邏輯思維相關的知識,例如,學習《商不變的性質》,筆者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實物、教具和學具來讓學生加深理解,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并學會遷移??臻g觀念有關的知識,例如《角的認識》,筆者綜合采用實物、投影、多媒體等方式,讓學生在觀察與操作中形成幾何形體的表象。只有充分相信學生,先學后教,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2.聯系生活,讓課堂充滿活力
為了讓學生喜歡學科,筆者正在嘗試著讓教學跟生活鏈接。在講路程、速度、時間,筆者為學生展示汽車,讓他們看里程表,看雷電、看絢麗的光束;而學習《位置與方向》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制作方向板,筆者為學生講飛機、講航母。還經常設計一些實踐性、趣味性、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業:去年寒假,筆者讓學生記錄家里每天購買的物品,做一個小小會計;上星期講授“總價、單價、數量”時,筆者讓學生在星期天讓爸爸媽媽帶去商場,找一找購物小票。筆者還時常采用短信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親子互動中了解生活中的數學;事實證明,家長和學生都非常歡迎這樣的作業方式。
3.聚焦文化,讓課堂引領成長
為了讓學生愛上數學,筆者會與科組的同事們一起,共同營造獨有的數學教學文化。一是共享合作交流、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圍;二是借鑒邱學華嘗試教學經驗,開展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實踐;三是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整合教材、鏈接生活,發掘數學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四是研究學生,追求實與活的課堂。
具體到課堂層面,筆者會引導學生改變數學只是做題和用公式這種單調枯燥的看法,讓他們體悟到數學學科的豐富內涵和數學思維的美。學習《平移和旋轉》一課,筆者會帶學生欣賞身邊美妙的圖形,窗簾、墻紙、廣告,這些無處不在的圖形讓學生體驗到了數學的奇妙。學習《角的初步認識》,讓學生觀察滑梯、單杠等實物,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學習《雞兔同籠》,教會學生構造數學模型的思維方式,追求創新精神。數學的語言、圖形、符號,以及數學的邏輯思想,是人類自然科學的結晶。這種數學的學習文化,會讓數學的學習變得趣味盎然、生機無限。
總之,作為一個數學教師,需想方設法加強自身的學科專業素養,注重以個人魅力感染和引領學生,著力營造輕松有趣的數學學習氛圍,讓學生從生活情境中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也只有如此,才能讓學生真正愛上數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