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精準扶貧工作中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城市化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必然結果。城市建設趨于完善,這一背景下城市發展機遇增加對人口的吸引力顯著上升,農村勞動力呈現外流趨勢,這是當今的社會現狀。然而這一局勢下隱藏著一系列問題,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偏離心理發展軌跡,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本文具體闡述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并且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以保證工作的有效性。
  【關鍵詞】精準扶貧;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心理教育
  從留守兒童的心理入手,通過各項措施彌補教育缺失,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依托國家、社會、學校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相關部門要切實負起責任,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促使兒童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一、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心理發育不健全
  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家長不得不背井離鄉去城市闖蕩,孩子則多由老一輩看管。小學階段的學生有著這一階段獨有的年齡特征,其身心還處于發展階段。小學階段正是處于認知世界,學會愛與被愛的年齡,但是由于現實原因,留守兒童從小缺乏家庭的關愛。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在父母的陪伴和教育下才能夠培養兒童的良好品質。然而教育期望與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家庭教育,缺失學生放縱自我,難以對學生進行管控。老一輩的教育方式已然落后,家庭作為第二學校其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受環境影響,這些兒童從小便封閉自己的內心,明顯特征在于缺乏安全感,不與別人交流溝通。身邊的親人和孩子之間存在年齡代溝無法深入感受兒童的情緒,難以消除兒童的不良心理。長此以往,留守兒童的性格變得越發孤僻、內向,甚至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2.易受社會不良思想影響出現,不良行為
  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具有是非辨別能力,極易受不良思想和影視劇影響。兒童心理扭曲,走向錯誤的道路而不自知。在錯誤的思想下學生會做出令自己后悔終生的不良行為,更甚者還會毀掉自己的一生。小學階段學生對社會具有極強的被認同的欲望,但孩子不似成人已具有豐富的閱歷,自身抵抗能力較差同時學生還未達到法定年齡,一些社會不良人員看到這一特征,威逼利誘學生做一些違反犯罪行為。根據調查顯示,違法犯罪行為人員中留守兒童這一群體所占比重較大,數據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現狀,這應該引發我們的深思。
  3.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不到位
  我國正在積極進行社會轉型,留守兒童是轉型期間形成的具有特殊屬性的弱勢群體。然而在現有學校教育中,一些學校和教師的工作重點仍停留在提高學生成績、保證學校升學率上,教師沒有關注學生成長,師生關系較為僵硬。教師不具有先進意識,沒有采用情感教育方式走進學生的心房。教師沒有投入時間和精力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無法照顧學生情緒。另外留守兒童心理較為敏感脆弱,過于重視他人的看法,情緒陰晴不定,心靈狀態不佳。教師在與之交流溝通時不具備言語技巧,這樣只會將學生推得更遠,加劇學生心理問題。
  二、如何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1.從家庭教育出發,避免出現監護缺位狀態下的逆反
  家長要盡可能將孩子接到身邊照料,從而滿足兒童的心理需求,保證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另外家長要提高自身認知,讓學生形成努力學習的正確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另外家長要堅持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的教育原則,不能一味寵溺兒童,要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其次家長要加大兒童心理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通過溝通交流的方式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避免態勢的蔓延。兒童具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家長要以身作則,構建良好的家庭成長環境,從而拓展學生的思想深度與廣度。學生在校時間較長,家長和教師之間要多進行溝通交流,從而達到思想共識,共同為解決兒童心理問題而努力。
  改變老一輩“養而非教”這一舊的教育模式,保證自身教育思想的先進性。在兒童教育工作上既不能過分溺愛又不能過分嚴厲,要意識到對兒童的過度關愛只能毀了孩子的一生,要將對兒童的關愛傾向于精神生活而非物質生活。
  2.從學校出發,解決學生心理問題
 ?。?)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
  學生缺乏家長的陪伴會滋生怨恨情緒,在時間或者其他因素的催化作用下可能引發出厭世情緒、出現報復社會的心理。教師要把心理教育放在首位,引導學生站在家長的角度上換位思考,從而體會父母的不易,促使學生具備感恩之心。另外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關愛,彌補兒童的情感空缺,讓學生學會愛與被愛。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更是情感活動的組建者。教師要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各式各樣的集體活動,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溫暖孩子的內心。教師要積極開設“我與家長寫封信”活動,引導學生通過寫信這種方式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寫信不像打電話那么直接,學生能夠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在紙上,更利于學生抒發自身的情感。
  (2)提供良好的心理教育條件
  學校是留守兒童的第二個家,學校要有所作為,要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政策設立心理咨詢室,并向社會招收在心理學上有較高造詣的專業人才,保證心理教師隊伍的先進性,從而幫助學生解開心理困惑,有效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另外要設置心理課程,著重培養學生的辨別是非能力。同時,要在心理教學過程中滲透法律知識,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
 ?。?)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
  學校要建立學生的在線檔案,要求教師深入學生群體進行文字記載,從而保證學生成長進程的動態化。檔案作為學生在校的第一手資料具有重要作用,能夠反映學生的心理狀況,具有真實性和有效性。學校要設置專門的人員從事檔案管理工作,嚴格按照行為標準完成數據收檔、分類管理,保證工作的程序化,構建科學合理的檔案管理體系。
  三、政府發揮自身職能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
  政府要加大留守兒童關愛工作力度,制定相關措施鼓勵私人企業建立寄宿制學校,給予其政策支持,從而吸收社會資金完成留守兒童建設工作。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要想從根本上保證精準扶貧工作質量必須要以法律法規為依托,完善制度體系,進行社會改革。首先要積極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學生入學條件,消除區域歧視和身份歧視。同時要致力于農村建設,保證城鄉資源的協同性,設置工作崗位減少人員流動。
  四、從社會出發,營造良好關愛氛圍
  兒童的發展關系社會、國家的發展前景。我們要凝聚社會力量關注兒童成長。開展“社會媽媽”“知心姐姐”活動帶給留守兒童心理慰藉,彌補兒童的成長空白期,促使兒童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消除兒童內心孤獨感、引領兒童走出自己的世界消除心理問題。各地區工委可以組織各階層給兒童講授自身故事,培養留守兒童的良好品質。媒體發揮自身作用設置固定節目傳播正能量,激勵留守兒童努力向上,具有陽光健康的心理。社會形成合力共筑兒童友好家園。
  五、結束語
  精準扶貧理念提出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為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還是為了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保證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只有政府、社會、學校、媒體、家庭五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夠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才能夠發揮各自的作用才能營造引領避風港,才能夠為兒童成長鋪路,保證留守兒童健康、陽光成長。做好留守兒童心理教育工作保證人才培養的有效性能夠營造和諧安定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國家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宋春燕.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核心素養培育問題[J].教育現代化.2017(33):12—23.
  [2]馮向文.淺析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教育現狀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7(11):34—3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01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