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教育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明顯。而教育的關鍵任務是為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成為教育的重大課題。但創新精神的前提是學生要有一顆善于提出問題、鉆研探究的心。反觀現今社會,很多高中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了被動的教學方式,逐漸喪失了在課堂中提出問題、對問題深入研究的能力。因此,本文簡要分析了高中政治課堂中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以及怎樣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高中政治 課堂教學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3-0070-02
《普通高中政治課程標準》在課程目標能力部分提出:培養學生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政治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對問題相關知識進行闡述、分析、研究,并解決問題。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政治教學的重要任務。問題的提出是引發學生思考的源動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拓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政治教學中,既要轉變教師傳統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1.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以老師、書本、課堂為中心,往往形成了老師單方面輸出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這種模式很難實現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任務。因此,新課程改革提出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和創新精神,提高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質疑,從多方面獲取知識,也是對未來教學體制改革的思考與啟發。
?。?) 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教育應當順應學生天性,使其得到最好的發展,并帶動其他領域的發展,最終提高整體綜合素質。學生需要獨立思考,教育的改革正努力踐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良好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只有學會質疑,敢思敢想,敢于挑戰權威才能形成批判性思維,順應學生天性和社會發展潮流,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搭建良好的平臺。每個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學科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在政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適當加入其它學科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和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多層次思維能力。
2.高中政治課堂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
(1)教師原因。在傳統教學中,一直強調“師道尊嚴”的觀念,教師往往是權威的化身,導致學生在學習中處于被動地位,不敢質疑教師,不敢主動提出問題。質疑精神逐漸被抹殺,問題意識也隨之喪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教師本身問題意識薄弱,教學照本宣科,也是導致學生問題意識薄弱的原因。由于教師長期以來,更重視知識的講授和考試的成績,在教學課堂很少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時間去發現問題,也沒有設置能夠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教師無法用充足的、典型的資料充實課堂,學生也只能在僅有的課堂知識中思索探究,從而導致了學生思維的局限性。高中政治課是一門德育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人格。我們不能將其看作考試課,只為了成績單純的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發現問題需要教師的引導幫助,需要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情境,設置懸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學生原因。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條件。如果學生對一門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會促使其主動積極地求知探索,問題意識的產生就是一個積極自發的過程。但是高中階段學生處于身體和心理的發育期,學生對問題的看法不夠全面,導致學生缺乏自信。即使有的同學具備一定的問題意識,也會因為自信心不足不敢當眾發表自己的意見,害怕老師和同學的嘲笑,最終選擇沉默。學生問題意識的薄弱與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也是密切相關的。問題的發現是建立在學生現有的認知上的,一般來說,學生的知識儲備越豐富越容易發現問題,問題意識也會比較強;反之,如果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問題意識也就比較薄弱。然而,現今許多高中生認為政治課程只是一門副科,并沒有實質性的作用,對政治課不夠重視,上課不夠認真,學習常常處于零碎、無序、盲目的狀態,知識結構無法建立,在學習過程中也就很難發現問題。
?。?)教育體制原因。眾所周知,教育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更加注重學生自身的發展。但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經年已久,對學生和教師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在現今高中教學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教學模式,通過口頭敘述的方式向學生傳播大量的知識信息,導致學生無法透徹的理解知識,難以快速消化知識,嚴重束縛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雖然我國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但高考依然是一種權威且標準化的考試,是檢驗學生知識的唯一標準。所以,高中教學依然以高考為主,教學評價也僅以學生考試成績作為標準,對教師的考評也以學生成績為主。這就導致了在高中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把成績作為共同目標,教師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取得高分,學生思考自己如何取得好成績,至于學生的質疑精神、問題意識,無人關注。
3.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1)創設良好“問題”氛圍。思維活動的開始往往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問題”氛圍,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設置特定的問題教學情境,自然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探究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有目的地引導學生提問和思考,形成質疑習慣。如何設置合理的問題,對教師來說也是一個挑戰。
第一,開放式提問。開放式提問是指,提出范圍較大、比較廣泛概括性的問題,沒有嚴格的限制,給學生充分自由發揮的空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善于運用開放式提問,給予學生思考空間。例如在學習《如何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時,教師在講授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這一概念時,向同學展示各種奇裝異服,不再用贊不贊成這種消費觀念作為問題,而是詢問學生如何看待這種消費,解除學生的思路限制,增強學生辨析能力。 第二,遞進式提問。遞進式提問要求教師根據知識的內在聯系,設置邏輯上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回顧已學知識的同時,深入思考、逐級解決問題。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注意知識的內在聯系,猶如攀爬竹節一樣,由淺入深,由簡到難。
第三,比較式提問。采用比較式提問能夠引發學生內在思維的碰撞。例如在學習《人民民主專政: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時,教師可以采用橫向比較的提問方法,讓學生思考社會主義民主與資本主義民主的區別。通過比較式提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強化了學生對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兩個知識點的理解和辨析。
?。?)建立平等師生關系。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睅熒慕煌迂灤┝苏麄€教育活動。一個良好、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讓課堂氛圍輕松融洽,更利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應當改變自己的定位,不再當“權威”的化身,積極主動地接受、引導學生的提問及獨立思考。只有當師生雙方都共同處于愉悅輕松的環境,才能增強師生之間的心理相容性,教師才能夠更精神飽滿、滿懷激情的講授知識,學生才能夠情緒穩定、積極主動地接納學習。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額開展,也有利于師生共同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時刻注意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關心愛護全體學生。
(3)完善教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是指對教學過程及其結果進行批判的過程,雖然我國在教學評價的改革上小有成就,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學校往往更注重學習結果,而不是學習過程,分數和升學率成為了衡量教育的唯一標準,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要想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校應當不斷完善教學評價制度,教師也應當在學生積極主動地提出問題時,給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勵,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渴望得到認可和肯定,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和老師只能用單一的書面成績來評價學生,這種一元化的評價標準是不公平的,忽略了學生作為一個多智能結構的人的特點,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更不能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只有建立一種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綜合考評學生的各方面的素質,多渠道多方式的收集學生評價信息,才能對學生做出最負責任、最公平合理的教學評價。堅持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標準,需要從學生本身出發,將學生的自我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問題意識。
?。?)總結反思,鞏固效果。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作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學行為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作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如果缺乏對日常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總結的意識,那他將很難駕馭課堂。任何不做反思的教育都是失敗的,只有不斷地總結反思才能發現自我教學中的不足并對其進行改進,只有通過反思,教師的有效經驗才能達到新的高度,才能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創造更多積極地價值。當然,反思對學生來說同樣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會總結與反思?!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只有當學生學會自我反思,才能對已學知識進行鞏固概括,才能對認識新的自我,才能培養其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政治課程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課程。教師要及時轉變教學理念,適應教育課程改革的新形勢,鼓勵學生提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為素質教育和創新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銘云. 淺議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191+193.
[2]吳丹.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6).
[3]張琳. 思想政治課批判性思維培養研究[D].
[4]袁永軍. 摭談中學政治教學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7(16):63-6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93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