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與痛點神經阻滯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目的:探討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采取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以及痛點神經阻滯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我院所收治膝骨關節炎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對象,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單一組和綜合組。單一組給予單一的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酸鈉或者痛點神經阻滯治療,綜合組則接受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以及痛點神經阻滯的結合治療,收集單一組和綜合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并且對比兩組的治療有效率以及疼痛評分。結果:綜合組的治療有效率20例(68.97%)顯著高于單一組11例(37.93%),綜合組的疼痛評分(3.14±0.78)分顯著低于單一組(7.54±0.97)分,P<0.05,兩組差異于統計學而言有意義。結論: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采取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以及痛點神經阻滯的結合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反應,治療效果十分有效。
關鍵詞:膝關節腔;玻璃酸鈉;痛點神經阻滯;膝骨關節炎
膝骨關節炎作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科慢性疾病,患者一旦患病將會限制自身的行為活動,久而久之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質量,因此,已經獲取了臨床的重點關注[1]。本次研究選擇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58例膝骨關節炎患者,通過采取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痛點神經阻滯的治療,具體效果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所收治的58例膝骨關節炎患者作為本次實驗研究的對象,按照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單一組和綜合組,各為29例患者。其中,單一組男性19例,女性10例,最大年齡78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56.12±7.38)歲;最短病程半年,最長病程30年,平均病程(5.8±1.1)年;聯合組男性17例,女性12例,最大年齡80歲,最小年齡30歲,平均年齡(56.75±7.56)歲;最短病程半年,最長病程30年,平均病程(6.4±1.6)年。經統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及病情程度經過對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價值。
1.2治療方法
綜合組則接受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以及痛點神經阻滯的結合治療。首先給予痛點阻滯的治療,患者呈現仰臥或者坐姿體位,根據患者主訴以及疼痛部位的內側韌帶、雙側膝眼、膝髕四周準確定位疼痛位置,做好準確的標記后,每次選擇1~3處疼痛明顯的位置。常規消毒后,抽取5ml的封閉液,具體包括:2ml濃度為2%的利多卡因、0.5mg的維生素B12、40mg的曲安奈德注射液以及1ml濃度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于標記位置進針,緩慢刺入,直到韌帶附著部位以及關節囊面,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刺入關節腔。隨后,實施扇面注射治療,嚴格按照痛點的數量作為治療依據,每次注射2~3ml。每間隔7d注射1次,5d為一個治療療程。
隨后在此基礎上給予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的結合治療?;颊叱尸F仰臥或者坐姿體位,于患者髕骨兩側的膝眼位置進針,常規消毒后行關節腔穿刺,回抽后可見關節液。對于關節腫脹的患者而言,則需要抽出全部的積液,對于關節腫脹并不明顯的患者而言,即可直接注射玻璃酸鈉注射液。注射完成后,協助患者進行膝關節的屈伸,反復多次的屈伸,能夠使得藥物在患者膝關節腔內均勻的分布。于針口給予加壓處理,并且告知患者1d切勿沾水。注射完成3d內,禁止負重或者行走。每間隔7d注射1次,5d為一個治療療程。
單一組給予單一的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酸鈉或者痛點神經阻滯治療。單純給予其中一種治療措施,治療方法以及具體療程與綜合組相同。
1.3臨床觀察指標
收集單一組和綜合組患者的各項資料,并且對比兩組的治療有效率以及疼痛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兩組臨床研究展開統計學分析,總結歸納并分析兩組膝骨關節炎患者臨床保護治療所涉及的各項數據資料。若實驗對象之間的數據在計算后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綜合組的治療有效率20例(68.97%)顯著高于單一組11例(37.93%),P<0.05,兩組差異于統計學而言有意義。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
綜合組的疼痛評分(3.14±0.78)分顯著低于單一組(7.54±0.97)分,T值=19.036,P值=0.000,P<0.05,兩組差異于統計學而言有意義。
3討論
近幾年來,伴隨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逐漸增加,對于自身身體狀況的關注程度逐漸增加,因此,臨床上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更加規范和科學的治療措施和指導,進而幫助患者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達到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關節軟骨以及滑液的主要構成成分是玻璃酸鈉,玻璃酸鈉在關節腔內起到一個潤滑的作用,并且具備減輕組織之間的摩擦力和吸收應力的效果。其在關節內則起到填充劑的作用,不僅在肢體活動時起到作用,同時,在成形后也需要玻璃酸鈉予以維持,加之玻璃酸鈉具有無毒無菌以及無抗原性的特點,在實際使用的過程中并不會與蛋白以及血細胞之間互相作用,具有極高的安全性。研究結果充分表明:綜合組的治療有效率20例(68.97%)顯著高于單一組11例(37.93%),綜合組的疼痛評分(3.14±0.78)分顯著低于單一組(7.54±0.97)分,P<0.05,兩組差異于統計學而言有意義。因此,對膝骨關節炎患者采取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以及痛點神經阻滯的結合治療,療效確切。
結語:
總而言之,通過采取膝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以及痛點神經阻滯的結合治療,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反應,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馬成,石立鵬,向昱陽,何少華,劉斌,任逸東. 中西醫治療膝骨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概況[J]. 湖南中醫雜志,2018,34(10):202-20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4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