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分析與反思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始重視起了對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針對數學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重要交流活動,可進一步增強課堂教學效率?;诖?,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案例進行重點分析,以期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案例 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8-0152-02
隨著《數學課程標準》的推行和實施,我國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注重培養學生的主動反思和自主調控能力。在改變傳統教學單調性的同時,還能改善教學效果。
一、找準數學教學案例特征
1.素材真實性
案例可以將一個真實事件完整的反映出來,也就是案例主要是對真人、真事、真情、真知進行反映,可以激發人們思考自身工作情況。
2.選材典型性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案例來說,主要是對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進行敘述,該事例應包含有完整的情節,同時還要有戲劇方面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表現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數學思維。
3.目標全面性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案例中,主要敘述相應的行為,可以分別表現出教師的教學與學生學習方面的特征,幾乎包含了全部的教學目標,可以將人物內心世界,例如數學認知思維活動、教學態度、教學情感、教學需要、教學動機等揭示出來。
4.情節具體性
在敘述小學數學教學案例中應保證其的具體,可以生動的描述出數學教學與學生之間的數學思維活動。例如,圍繞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反映出數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不單單是從概括性、抽象化角度來說明活動總體特征,應展示敘述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始終確保雙邊活動的有趣性與詳實性。
二、以反思體現數學教學案例價值
1.正確引導學生自主活動與小組討論
相較于加減乘三種運算的筆算過程,除法運算中的差異性特征較為明顯,如果學生未提前自學相應的內容,根本不會認識到加減乘運算過程中的筆算經驗帶來的負面影響。由于除法是全新的內容,若教師不能給予適當的引導或講授,很容易增加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度。
2.教師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二分之一
可以將引導學生認識二分之一的過程看作是個性化的再創造,通過逐步組織操作、畫圖等活動便于學生積累感應經驗,通過自身的直觀操作開展思維的過程,進而在學生中形成相應的“生長點”。若讓學生對表示方法進行自主創新,學生可以借助于個性化的符號展示,以形成抽象思維,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之下構建出抽象的二分之一。
3.以學生為主體
學生經歷數學化過程的活動稱之為數學活動,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對數學知識進行構建的過程,這個過程是以學生對現有知識的掌握程度上,通過思考而獲取的相關結論。在解決數學問題中,教師應始終遵循認知規律,引領學生積極開展概括式學習,進而增強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水平。
4.增強學生主動性
實際上,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構建同教師價值統一的過程,只有不斷提升學生的主動性水平,才能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同時還要將教師的引導作用充分體現出來。只有教師正確的引導才能增強學生學習中的有效性水平。
三、將數學教學案例功能發揮出來
1.記錄功能
實際上,作為可以增加小學數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可以逐一記錄教師職業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喜悅、問題等。案例可以演變出教師的教育道路,不僅反映個人的發展歷史,同時可能映射出教育在社會背景下的變革歷程。
2.傳播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間通過分享案例,在獲取相關經驗的同時,還能加強彼此間的溝通交流,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實際上,可以將教師工作作為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工作中相互間缺乏溝通交流。案例寫作可以將某位或某些教師將教學過程中的教育教學經歷以書面語的形式表現出來,確保個人經驗實現群體之間的共享。
3.反思功能
通過案例寫作,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反思日常教學行為,進而增強自身教學工作的專業性水平。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反思,避免課堂中出現一時沖動的行為,可以進一步提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專業性,保證其朝著專業化邁進。
4.導向功能
借助于案例寫作可以將小學數學教師對教育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深刻認識。若教師可以將案例寫作作為日常工作的主要方式或日常習慣,隨著案例的增加,教師就會很容易的意識到日常工作的難點是什么,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任榮霞.小學數學“反思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考試周刊,2016(76).
[2]張晏.讓學習充滿活動的樂趣——小學數學第二冊《統計》教學案例及反思[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3).
作者簡介:
袁生娣(1989—),女,江西定南人,小學二級教師,從事小學數學教育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59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