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幼兒的立場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為什么教師設想中的建構游戲會演變成角色游戲?為什么在教師介入時幼兒會建構,而在教師退出后幼兒又回到了原來的狀態?站在教師和幼兒的不同立場來解讀和剖析,也許我們就能發現現象背后的原因。
1.教師與幼兒的關注點不同
案例中的游戲材料是子彈頭造型的插塑,在教師看來,這是一種建構游戲材料,玩法簡單,容易造型,教師有目的地投放這些材料,重點關注的是幼兒的建構行為。而在幼兒看來,這就是一種操作材料,他們所關注的不一定是怎么“搭”,他們想的是怎么“玩”。從案例中可以看到,令幼兒感興趣并為之興奮的不是建構的過程,而是自由地擺弄,從簡單造型到象征性替代,他們投入到一系列假想游戲中。他們對造型沒有太多追求,自己搭“道具”來玩耍才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梢?,面對同一種材料,教師和幼兒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
2.幼兒的實際水平與教師的目標有差距
案例中的教師對幼兒的觀察和評價集中在幼兒的建構能力上,由此教師認為幼兒發展停滯,需要介入指導。于是,教師順應幼兒游戲的主題,從“打仗”的角度切入,逐步延伸至搭建哨兵塔、城墻等,試圖把幼兒的興趣帶回至建構本身,引導幼兒運用圍合、架空等技能建構不同的游戲場景。這種指導雖然在當時看來效果顯著,但教師也明顯地感受到,幼兒在脫離指導后,游戲又回到初始的狀態。這一結果說明幼兒的真實建構水平與教師所希望幼兒達到的發展水平是不匹配的。幼兒自然表現出的平鋪、壘高動作體現了幼兒真正的發展水平。
我認為無論是建構游戲還是假想游戲,幼兒的興趣是教師最需要呵護的。教師要耐心觀察幼兒游戲時各方面的行為表現,在順應的基礎上給予適宜的啟發,引導幼兒在不斷的嘗試、體驗中積累各方面的成長經驗。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93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