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立場:課堂上空最閃亮的星星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兒童立場》是“成尚榮教育文叢”中的一本。新書的封面上清晰地印著四行字:
兒童研究是教育研究的母題
兒童立場是教育的基本立場
在民族復興偉大夢想的照耀下
兒童立場更具有獨特的價值光芒
閱讀此書,成尚榮先生的諸多名言警句、案例分享帶給我們思考,令人回味無窮。我感到,兒童立場,就是課堂上空最閃亮的星星。
兒童研究:教師的“第一專業”
隨著“教師專業發展”概念的確立及其研究與實踐的推進,教師擁有了對自己專業價值的認知,并以此逐步樹立起自己的專業尊嚴。此書中,成尚榮先生從哲學的角度提出了“教師的第一專業是兒童研究”這一重大命題。他的觀點是:教師專業發展應當基于學科,但又應當超越學科??梢詮慕處熒矸莸囊暯恰W科定義的視角、專業知識結構的視角、實踐的視角來加以審視。
在此書中,成尚榮先生反復強調:教師發展的“第一專業”應具備“宏大性、在先性、統領性”三個特征,“第一專業”的水平實際上就是兒童研究水平。所以,我們要明確兒童研究的主題,明晰兒童研究的關鍵,講究兒童研究的方式。在我看來,“兒童研究”作為教師的第一專業,我們首先要走近孩子,走進孩子內心,才能真正去研究和發現孩子。
走近孩子,就是要俯下身來,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孩子真實的想法和意見,以孩子的眼光來觀察和了解這個世界,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
走近孩子,就是要認真閱讀孩子。莫言先生說:“人生如一本厚重的書,有些書是沒有主角的,因為我們忽視了自我;有些書是沒有線索的,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我;有些書是沒有內容的,因為我們埋沒了自我……”其實,每個孩子就是一本最最精彩的書,他們每天都在自己涂鴉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我們要認真閱讀,分享他們的喜怒哀樂,欣賞他們的童言童音,幫助孩子在這本書上打好最靚的底色,書寫自己的快樂和成長。
走近孩子,就是要學習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地存在著,他們的天真爛漫讓我們忘卻世間的煩惱,他們的真實善良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美好,他們的率真灑脫,讓我們放下許多思想包袱……
當我們認真閱讀孩子,真正了解孩子,我們一定會有所發現、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才能真正清楚孩子此刻在想什么,在做什么,他們最需要得到什么樣的關心和幫助!
成尚榮先生的“兒童研究:教師的‘第一專業’”這一觀點,給予我們每一個教師最真切的提醒、最真誠的指引。研究兒童是走近兒童、觸摸教育之門的必經之路,是教師專業道路上的敲門磚、教師專業發展的起跳板……研究兒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兒童,指導和鼓勵兒童,讓兒童長成“他自己的樣子”,去遇見最好的那個“自己”。
兒童立場:可能性的召喚
《兒童立場》全書分為四輯,分別是“教育的大智慧是認識和發現兒童”“派到兒童世界去的文化使者”“可能性的召喚”“心靈的谷倉與那口藏著的水井”。第三篇章的主題就是“可能性的召喚”。我特別喜歡“召喚”這個詞,它體現了教育的一個動態過程,從中可以看到成尚榮先生對兒童立場的深刻解讀。
成尚榮先生在書中這樣寫道:“兒童哲學是讓兒童擁有自己幸福童年的哲學,教育就是讓我們的孩子成為詩人,種下他們來自生活、發自內心的詩。”寫得真好!成尚榮先生以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的故事引人,強調了教育的偉大在于讓“不可能”變成“可能”這一深刻哲理。
康德說,人是一個有限的理性存在,但有無限的可能性。人之所以是人,其區別于動物及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之處,就是因為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由此產生的無限能量,這種能量讓人產生無限的可能性。成尚榮先生進一步指出,兒童生氣勃勃,處于生長的旺盛期,與成人相比,他們的發展可能性更豐富。
之所以這么說,成尚榮先生又闡述了自己的兩個重要觀點,可能性——回到兒童原本意義上去、兒童可能性及其兩面性。第一個觀點告訴我們,兒童代表著自由,尋找自由是兒童的天性。這一觀點給我們的啟示是:教育,不只是規范兒童,更為重要的是解放兒童。審視當下的教育現狀,不難看到,有些學校打著“一切為了兒童成長”的旗號,制定了諸多條條框框,不許孩子這樣,不許孩子那樣。孩子們看似“循規蹈矩”了,但事實上,他們的思維被限制了,他們的思想被束縛了……課堂上充斥著整齊劃一的答案,學習上都是一些“規定的動作”。細細想來,這樣的課堂生活,孩子們喜歡嗎?學習真的發生了嗎?孩子怎么能健康而又富有個性地成長呢!
說兒童可能性具有兩面性,我們肯定不難理解——“可能性就是未確定”“可能性意味著開發性”。這一觀點對我們教育工作的啟示是:既然兒童“尚未定型”,處在不確定中,充滿了可塑性,那么,作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就要認真觀察兒童,從不確定性中尋求教育發展的最大可能,激發每個孩子的學習潛能,激活促進深度學習的生態因子,釋放孩子的天性和靈性,讓不可能慢慢變得有可能,讓不可能變為可能。
“教育的大智慧正是認識兒童,發現兒童,促進兒童發展;教育的愚蠢與錯誤也正是因為‘兒童缺場’,對兒童的漠視和誤讀。兒童是一種可能性,教育的視野要從關注現實性向關注可能性轉移;兒童研究的主題是重新認識和發現兒童,因為兒童對于我們,是熟悉的陌生者……”此書中,成尚榮先生提出,教師就是兒童可能性的發現者和研究者。他還就“教育,向可能性的敞開和開發”提供了不少實踐路徑,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好好學習和實踐檢驗。
兒童立場:點亮教育生活
我們眼前的兒童,千姿百態、個性不一?!皟和芯俊边@一命題也藏著太多的學問和玄機,我們需要走到兒童中間去,去認識兒童、發現兒童、引領兒童。需要和兒童交朋友,多聽聽兒童的話,多看看兒童的臉。需要向兒童學習,體悟教育“真、善、美”的深刻意蘊。兒童立場,真正點亮了我們的教育生活。
倡導輕慢的教育?!叭缃竦慕逃≡?,節奏太快,學校生活太單調,孩子學習課業負擔太重……”常聽得網上網下,如此這般言說。社會有些人士對教育總是指指點點,對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評論一二,其間不乏虛假情報。但真實的建議和意見也很多。學校教育節奏快,教育太過功利和浮躁等現象是真實存在的,有些問題不是我們教師能左右得了的,因為整個社會都是快節奏。擁有兒童立場,就是要倡導輕慢的教育。教師不妨等等孩子前行的腳步,等待孩子睿智的思考。
讓學生成為種詩的人。成尚榮先生以“《愛的教育》對作文教學的啟示”這一案例告訴我們,作文教學要滿懷喜愛,讓學生成為“種詩的人”。讓孩子成為“種詩的人”,就是要種下愛的種子、希望的種子。成尚榮先生提醒我們,要幫助孩子種下夢想,種下想象,種下思考,種下他們來自生活、發自內心的詩……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成為詩人。
每個人應講述自己的故事。相信每一個讀完此書的教師,“兒童立場”四個字已經深深鐫刻在頭腦中。那么,捫心自問,我們在自己的人生坐標上講什么故事呢?我想,只有我們的教育生活精彩了,我們的教育故事才精彩。換句話,為了能講述生動精彩的故事,我們一定要堅守兒童立場,真正行動起來,不斷地追尋和追趕,不斷調整自己研究兒童的視角,讓思維沸騰起來,真正做一個優秀的兒童世界里的文化使者!
誠如成尚榮先生所言:“兒童是美的,兒童立場便是美的,教育便是美的?!泵恳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長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不要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站在三尺講臺前的我們,當以先生的話警醒自己,勉勵自己。把兒童立場看作課堂上空最亮的星星,除了仰望和欣賞,更應該讓它點亮我們的教育生活,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讓教育生活有溫度、有厚度,更有深度!
?。惢莘?,張家港市梁豐小學副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數學特級教師,215600)
責任編輯:丁偉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8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