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兒童立場,打造開放自主多元的戶外活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自課程游戲化實施以來,我們本著“以幼兒為本”的原則,審視幼兒園戶外活動的現狀,分析存在的問題,采用自主規劃場地、自由尋找玩伴、投放適宜的材料、正確定位角色等策略,在戶外活動中做到把空間還給孩子、把游戲還給孩子。
關鍵詞:自主 開放 戶外活動
【中圖分類號】G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2-0057-01
在課程游戲化實施中我園努力將游戲精神、游戲理念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讓幼兒在符合其身心發展的戶外游戲活動中探索、創造、表達,提高幼兒戶外活動的有效性。
1.幼兒園戶外活動環境的現狀分析
?。?)受場地功能的限制,場地呈現小而零碎。遵循“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對戶外活動進行審視,發現原有班級場地固定的模式無法充分利用幼兒園的戶外環境。環境也都從成人的角度去規劃、設計,綠化以觀賞為主,活動場地呈現小而零碎。
?。?)受環境設計的限制,器械無法利用而閑置。由于器械實行了統一管理,每天各班老師領取器械比較麻煩,領取數量也比較少。
?。?)受教師觀念限制,戶外活動缺乏自主性。戶外活動脫離不了鍛煉和運動發展的宗旨,而忽視了孩子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孩子運動的游戲性、趣味性不強。
2.幼兒園戶外環境價值的思考
為實現“把空間還給孩子”、“把游戲還給孩子”,重新思考了戶外環境對孩子的價值及意義,我們認識到,如果把戶外的空間交給孩子,我們關注的不光是孩子的運動量,而更多的是能讓他們釋放天性的自由游戲。
?。?)自主規劃場地,輪流互換推進內容多樣
戶外活動場地讓幼兒自主規劃。為了合理利用和分配有限的場地資源,我們組織老師和孩子規劃活動場地,“這里可以推車上山坡”、“這里可以圍個足球場”、“這里可以玩野戰”........于是,我們綜合對幼兒的觀察、談話等前期調查,以幼兒的需求為基礎對戶外環境進行了改造,圈出了泥巴園、野戰區、玩沙區、體能區,留出活動的空間。構筑了碉堡、戰壕及玩沙池,添置了一些體能器械。綜合孩子們的意愿結合運動技能,劃分了球類區、車類區、玩沙水區、野戰區、戶外建構區等十五個區域,區域之間相互組合,過道、走廊及原有的綠化場地都得到有效使用,滿足幼兒戶外游戲的需求。
輪流交換推進活動內容多樣。整合利用幼兒園現有的環境資源,實行區域負責制。各班根據當天的運動安排表,找到當天的活動區域,打破原來場地固定的模式,孩子每天都能玩不同的區域活動,使孩子更多樣化、多地點、多選擇地開展戶外活動。輪換既科學分配場地資源,又滿足各個年齡層次幼兒的需要。
?。?)自由尋找玩伴,混齡互動促進交往提升
班級混齡互動。我們打破班級及年齡的界限,嘗試開展混齡互動的戶外活動,給孩子們提供能自由尋找玩伴的機會,以大帶小的形式自選活動區域進行混齡互動,小班的孩子在大班哥哥姐姐的保護下攀上高高的梯子、玩著各種有趣的游戲........促進孩子的交往能力提升及運動技能的發展。
操節開放自由。為了打破操節固定且程式化的特點,使幼兒的操節更具開放性,讓孩子們在做操時能有相對開放的空間自由結伴、自由組合、自主游戲。編排與組織時,我們在操節中留出空間、時間讓幼兒聽著音樂進行班班及同伴之間的自主互動游戲。我們還改變操節的結構,把操節、互動游戲、器械運動融合在一起。另外,把幼兒園的操場、草坪、臺階及大型玩具等都成為孩子做操的場所。
?。?)投放適宜的材料,多元可變激發創造能力
投放適宜的材料。材料是否適宜,直接影響幼兒游戲的愉悅性。為了做到物盡其用、一物多用、人際交往、合作互動,在材料的投放上我們考慮幼兒的興趣愛好和年齡特點。如小班孩子喜歡情境性、趣味性的游戲材料,于是提供了玻璃瓶、放大鏡、帳篷、地墊等,西草坪的體能區中孩子們玩起了尋寶、迷宮躲貓貓、舞蹈訓練班等情節;中班幼兒開始逐漸出現合作意識,我們在車類區提供人力車、黃包車和各種廢舊物品等,于是黃包車司機、送貨員等出現了;大班孩子更喜歡挑戰性的游戲材料,他們更喜歡組合性、低結構性的游戲材料,自己也更樂于自主擺放,他們競賽、合作、創造極大程度的高于小、中班幼兒的發展水平。
添置低結構的材料。在游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提供各種各樣低結構的素材,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發揮無限創造力。如:低結構材料的紙箱、紙筒、紙板、易拉罐等,幼兒通過壘高,拼插,嫁接等方式,創造屬于自己的“游戲陣地”,開始了野戰、小貨郎、建高樓等游戲。
(4)正確定位角色,開放自主生成游戲主題
《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游戲的主體,教師是游戲的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在戶外游戲中,老師們正確定位自己及幼兒在戶外活動中的角色,相信孩子,關注孩子的表現,身份從指導者變為觀察者、支持者,身份轉變后老師們發現更多的精彩瞬間。如:小班孩子夠不著高籃球架,投不進球時探索出用木桶墊高投籃的妙招。中班孩子在輪胎區中將輪胎壘高成安全屋,扮演著小動物回家、打地鼠等;地墊和樓梯臺階組合成山坡滾了起來;小山坡也成為孩子運糧上山的活動場所。戶外活動中幼兒自主隨性地融進了角色,使游戲活動更具有持久性、生動性。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戶外活動中我們始終讓幼兒自己探索,讓幼兒玩出快樂、玩出自信、玩出自我。在戶外活動中我們始終追隨孩子的腳步,時刻觀察孩子、看懂孩子、解讀孩子的行為并更適宜更及時地提供支持,極大發揮“戶外”活動的價值體現。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19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