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多元課程助力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兒童個性差異和發展需求的多元化,要求課程建設者立足每一位兒童核心素養的發展設計多元課程?;诖?,語文課程建設應依循“確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結構,編寫實施綱要,開發評估方案”的基本流程,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融合,通過實施學科基礎型、社團體驗型、課外實踐型、文化浸染型等語文課程,讓語文課程真正發揮育人的效能,服務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多元課程;語文素養;和諧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33-0030-05
  課程是學校培養人、成就人、發展人、讓人幸福的主渠道,是學生發展的主要載體。課程,拉丁語原意是“跑道”,體現出學校課程具有規范性與順序性、活動性與空間性、教育性與目的性等特質。課程的品質不光體現在“跑道的質量”和“跑得是否規范”,更重要的還在于“跑的過程”是否有意義。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課程就是學習者依循學習計劃而完成的學習的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所獲得的全部經驗。
   每個兒童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美國教育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是兒童差異性存在的理論基礎,也是多元化發展需求的科學依據。發展需求多元化,勢必要求課程設置多元化,促進兒童多元、和諧發展,主要通過各項課程的實施來實現。課程設置的全面性、多樣性、可選擇性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諧發展的關鍵所在。兒童語文課程堅持立德樹人,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目標,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議等語文學習活動,在語言感悟與運用、思維創新與發展、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等方面都能獲得和諧發展。只有構建著眼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發展的課程體系,才能達成語文課程全面育人的目標。因此,語文課程必須更加體現人道、關注人性、助力發展,成為學生成長、成功、成人的“跑道”。
   課程的中心是兒童,每個兒童的個性差異和發展需求均應受到尊重,課程建設要立足于每一位兒童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這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應依循“確定課程目標,設計課程結構,編寫實施綱要,開發評估方案”的語文課程建設基本流程,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整合,通過學科基礎型、社團體驗型、課外實踐型、文化浸染型等語文課程實施,整合教學資源,讓語文課程真正發揮育人的效能,服務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見圖1)。
   一、多元的課程目標引領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課程目標確定的起點是育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目標過于偏向應試教育的傾向,課程內容過于側重傳授書本知識的傾向,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機械學習的傾向,課程評價過于強調甄別和選拔的功能。語文課程目標的確立要站在課程與人的發展的高度來認識,語文課程目標要實現從“教會知識”向“發展素養”轉變,選擇適合的內容,確定適切的目標,并努力把課程目標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策略,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去實踐、去發現、去體驗、去表達……從而獲得生命成長必備的關鍵能力和品格,最終落實到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上來。
   語文課程目標體系要條塊分明,相互協調,相互交融,明確又具有彈性,綜合考慮讓隱性目標與顯性目標、思維目標與行為目標、生成目標和結果目標并重,使課程系統成為一個血肉豐滿,充滿活力的立體化綜合體?;诖耍Z文課程應該更突出語文的本體價值,關注層次性和發展性。
  一方面,語文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活動,制訂課程目標時要考慮其層次性。層次性不僅指整個課程目標系統要具有層次性,也是指某一個具體目標的層次性。要通過設置基礎性、發展性、賞析性等不同層次的課程目標引導每一位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實現個性化發展。
  另一方面,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在設計課程目標時需要認識到教育的目標和教育的本質,我們要發展健康的人,有創造性學習能力的人。發展,就要提升人的品位,挖掘人的潛能,彰顯人的個性,實現人的價值。所以語文課程建設要把語言能力、文化傳承、品格培養與思維方式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和諧發展。
   二、多元的課程結構保障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兒童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獨立個體,學校課程也要徹底改變傳統課程結構單純傳授知識、脫離生活、脫離社會的現狀,在課程層面上確定目標、整合資源,讓兒童以綜合、多元的方式去感受和表達。語文學科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豐富豐厚的教育資源,教者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為不同的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使學生在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發展個性。
   兒童的可塑性與個體差異性,使課程規劃必須關注“匹配性”問題。課程架構設計的原點是全面育人、和諧發展,多元的課程結構正是為了改變目前課程過度分化以及與生活割裂等問題,旨在課程與學生、課程與生活之間建立密切的聯系,讓每一位兒童都有機會發展、提升自己,從而保障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小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重點是兒童語文核心素養的和諧發展。在過去的較長一段時間里,課程改革的重點比較多地關注“怎么教”,重視教學技巧、教學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對“教什么”和“為什么教”的研究相對較少,忽視了對課程綜合育人功能的關注和研究。因此,要倡導跨界學習、多種方式學習,更加重視讓學生學會學習。
  筆者主張對現行國家課程適當進行整合、重組,構建面向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分類、特需、分層、綜合的課程結構,以解決課程的統一性與學生差異化需求之間的矛盾。可以把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轉換成為“兒童”與“社會”“生活”有機融合的課程,為兒童語文學習構建多元的學習框架,營造多元的學習情境,關聯多元的學習場域,這是優化課程結構,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    基于兒童語文素養的和諧發展,筆者主張建立“學科基礎型、社團體驗型、課外實踐型、文化浸染型”等課程為一體的多元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是完整的、系統的、嚴謹的有機整體,邏輯縝密、架構系統、層層遞進、多維和合。它體現了教育的生命性,尊重每一個兒童發展的獨特性與個別性,尊重童心世界的可能性與豐富性,尊重兒童成長過程的潛在性與漸變性,關照每一位兒童的健康發展;它體現了課程的社會性和教育性,將課堂與課外、共性與個性緊密結合,在課外活動、家庭生活、社會實踐中學習,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發展需要,構建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為兒童提供多元的課程。
   三、多元的課程實施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課程實施是將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具體過程。“大課程論”認為,“站到人和兒童的本性是‘活動’的高度,課程實質上就是實踐形態的教育。”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是教學活動,只有把教學活動建立在課程計劃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能促進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有效教學策略,課程才能真正得以實施。接受與記憶、理解與探究、操作與體驗、反思與感悟等,是學生課程學習過程中最基本的學習方式。
   1.學科基礎型課程。
   學科基礎型課程即國家課程校本化。是在遵循國家課程綱要原則性要求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際需求,采取改編、重組、整合、補充、延伸等方式,對語文課程內容進行再整合、再加工、再創造而形成的語文課程。是豐富學校語文課程體系建設,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發展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載體。通過主題單元式語文課、開放延伸式語文課、綜合實踐式語文課等一系列課程進入語文學科基礎型課程系列,從著眼共同要素、共同內容出發,將不同背景下的語文知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領會同一知識同一內容的多角度性,使其能全面地整體性面對問題背景,引導學生通過主題性、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提高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等方面的語文素養。
   2.社團拓展型課程。
  社團拓展型課程以“創造美是一種幸福的生活狀態”為理念,組建書法、演講、文學、詩歌、戲劇、閱讀、影視欣賞等學生社團,打破以班級授課為主的教學形式,讓每一位學生能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建社團、選擇社團參加活動。社團拓展型課程將校本教材作為載體,將實踐、拓展作為主要形式,高度重視和充分體現自主性和實踐性,科學系統地制訂社團的活動目標、活動內容、組織形式以及評價方式等要素,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創造,享受成功、成長的幸福。為不同潛質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多樣化的選擇和幫助,擴大兒童語言、人際交往、自我認知、自然認知等智能領域的學習,努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3.課外研究型課程。
   課外研究型課程是指在課堂學習之外,學生走進場館、基地、大自然、社區,面向現實生活世界,充分發揮自主能力,運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運用所習得的語文知識,發現和提出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一門課程。這類課程的實施要充分利用科技館、博物館、文化館、非遺館和少年兒童活動基地等場所,關注自然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問題,運用觀察、調查、實驗、猜想、分析、推理等手段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拓展學習時空。在教學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敢于質疑,勇于實踐,勇于創新,通過對各種問題的觀察、研究,在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文化浸染型課程。
   該課程著力通過環境文化、精神文化、活動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通過“浸染”“熏陶”,潛移默化地發展學生的語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方面的素養。
   打造環境文化。學校環境規劃和設計不只追求美觀,更體現教育元素。在設計校園環境時,基于師生、依靠師生、為了師生進行整體規劃,引導師生自覺建環境、讀環境、用環境,努力將環境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校園里底蘊深厚、內涵豐富的浮雕墻、校訓墻、愿景墻、誓言墻、?;铡⒌袼堋⒅黝}公園等校園景點星羅棋布,師生可以徜徉其間,受其熏染。
   熔鑄精神文化。校園走廊內古詩名言、名著推介、幸福感言等特色長廊營造了濃郁的文化氛圍,電子彩屏、校宣系統里的內容適時更替,讓每一位學生在校園文化的影響下升華高尚的人文修養,并在此基礎上升華感恩情結、博愛胸懷與人生責任。積極打造“經典書院”,著力通過傳統文化元素對學生進行“熏陶”和“浸染”。積極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國學教育模式,每年以“入學禮”的形式迎接新生入學,每位兒童一學期至少上一堂“國學課”,讓兒童充分感受先輩留下的傳統禮儀精華,汲取尊長敬師、崇禮尚學、誠信友善的思想精華。
  豐厚活動文化。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協作意識、大愛情懷?!把莶ブ行摹眰鞑フ芰浚皭坌男∥荨崩锟梢钥磿?、畫畫,接受“愛心老師”的輔導,和伙伴們交流、談心,通過電話和父母聊學習、聊生活、聊人生……入學入隊儀式、十歲成長儀式、主題班隊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鍛煉、成長,養成習慣,培養能力,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和進取意識。
   四、多元的課程評價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發展
  評價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評價促進每一個學生個性發展、差異發展、和諧發展、全面發展,讓他們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的幸福感。
   1.運用發展性評價,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評價理念為指導,在教學活動中實施過程性、表現性等發展性評價方式。對語文學習的評價需要格外關注過程性原則,通過教學觀察及時評價學生的表現,采用多種評價手段,落實發展性評價。如社團拓展型課程中的“看卡通編故事”教學,教學設計秉承教材“貼近學生生活、注重實踐體驗”的宗旨,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為卡通人物編故事”為習作內容,創設情境,讓學生享受作文的愉悅,為達到“想豐富、寫具體”的作文水平奠定心理基礎。
   2.重視個性化評價,激勵學生自主發展。
   重視個性化評價就是做到“因生施評”,使學生更具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進而正確地認識自己,自覺地調控自己語文學習行為。在“看卡通編故事”教學中,教師指名學生讀“精彩片段”,師相機點評、小結,通過個性化的評價不斷強化學生的個性習作風格,鼓勵學生個性化表達,讓學生逐步領悟習作的寫法與要點。
   3.開展延時性評價,引導學生主動發展。
   延時性評價是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不直接評判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是引導、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通過辯論、分析、交流來論證其想法的一種特殊的評價方式,它為學生提供了猜測、聯想、頓悟的時間和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從而產生創造性思維,實現主動發展。如課外研究型課程中“方言土語”一課的教學,在討論“方言和普通話究竟誰更重要”這一核心問題時,同學們各執一詞、各抒己見。這時教師不急著下結論、作評價,而是讓學生繼續查閱資料,調查研究,大膽設想。通過討論、學習、交流、研究,了解普通話與方言的獨特價值,達成客觀一致的評判。實施延時評價,既能培養學生探究的興趣,又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辯證思維能力,豐富評價的教學意義。
  【參考文獻】
   [1]林靜,洪劬頡.學校課程品質發展的實踐脈絡與路徑選擇——以南京市學校課程建設為例[J].江蘇教育研究,2016(10):46-50.
   [2]王東.核心素養視野下小學課程整合的探索[J].江蘇教育,2017(2):39-40.
   [3]沈祖蕓.讓教育真實地發生[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8924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