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STEM課程載體,助力核心素養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提出實踐創新素養具體體現在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STEM課程引入小學科學課程體系,對培養學生“像工程師一樣思考”,提高他們的核心素養,具有有積極影響。
【關鍵詞】驗證;探究;制造;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1-0277-01
2016年,教育部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提出我國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實踐創新素養具體體現在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應用?!读x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對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具有很大作用。新課程標對小學科學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構,新增技術與工程領域內容,凸顯了“技術與工程”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地位。
STEM課程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的融為一體,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STEM課程可分為驗證型課程、探究型課程、制造型課程、創新型課程。
一、巧借驗證型課程,助力批判質疑素養發展
驗證型STEM課程是通過教師引導,學生搜尋證據,驗證定律或現象。此類課程的重點并不是這些定律或現象,而是驗證過程和技巧。驗證型STEM課程流程基本為:明確內容——尋求證據——分析數據——分享反思
案例:驗證牛頓第一定律
?、倜鞔_內容:牛頓關于“蘋果為什么會落地”的解釋:是某種看不見的力使其他東西掉下來時,也都落到地面,這個力來自于地球。它使地球上的萬物都受到垂直向下的重力。學生提出質疑。②尋求證據: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實驗內容:做和重力“賽跑”的游戲——抓尺子;向上拋物體;人向上跳等實驗方法,同時明確小組分工,實驗注意事項。③分析數據: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向上拋物體和向上跳,最終都落回地上,方向垂直向下;尺子若沒被抓住,最終也是落回地面,且方向垂直向下。④分享反思:學生依據整堂課的各個環節做相應的反思,反思本驗證方法的可行性及可改進性,驗證牛頓第一定律是正確的。
巧借驗證型課程,在遇到名人得出的定律或已有現象,學生敢提出質疑,并在質疑中尋求證據,驗證真假,批判質疑素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二、巧借探究型課程,助力勇于探究素養發展
探究型STEM課程是指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發現問題,綜合運用STEM知識探尋未知的現象。此類課程的重點是探究過程和結果。探究型STEM課程流程基本為:發現問題——設計方案——評估方案——實施方案——分析數據——分享反思
案例:探究一杯熱水變量過程
?、侔l現問題:一杯熱水會變涼,隨后提出問題:一杯熱水變涼的過程有什么規律?②設計方案: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法:每2分鐘測量一次溫度,繪制曲線圖;明確小組分工:操作、計時、記錄;明確注意事項:正確使用溫度計,正確測量各時段溫度。③評估方案: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共同評估方案實施的可行性。④實施方案:根據完善后的方案,有的放矢的開展探究實驗。⑤分析數據:融入數學知識,記錄原始數據,繪制曲線圖,觀察分析熱水降溫過程是先快后慢。⑥分享反思:方案實施的優缺點,如若改進,可怎樣調整?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的技能。
親歷探究過程,綜合運用STEM知識,有助于幫助學生尋找正確答案,發展學生勇于探究的科學素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三、巧借制造型課程,助力問題解決素養發展
制造型STEM課程是指老師提供相應材料,學生綜合運用STEM知識完成一項物品的制造或改進。此類課程的重點是培養工程實踐能力。制造型STEM課程流程基本為:情景引入——材料介紹——初次制造——產品評估——協同改進
案例:鄭愛月老師執教的《車輪》
?、偾榫耙耄很囕喌陌l展,引出:今天我們也來制作車輪。②材料介紹:出示制作車輪的主要材料:牙簽、木棒、超輕黏土。③初次制造:小組學生根據已有材料進行設計,并根據實際圖進行制造。這一環節,教師可放開讓學生自行設計制造,讓感受制造帶來的快樂。④產品評估:評估小組學生制作的車輪可行性:如結構穩定性、材料使用量、車輪滾動快慢。借助實驗測試,引入數學數據分析,更清晰的展現各組車輪產品的可行性高低。⑤協同改進:在數據分析及師生評價后,學習者了解了本組設計的車輪產品的性價比,通過生生互助,教師協助,對原有車輪進行合理改進,制造出更有價值的作品。
通過制造車輪,學生將形狀與結構和工程學有力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制作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熱情。
四、巧借創造型課程,助力技術應用素養發展
創造型STEM課程是在老師的創意引導下,學生綜合運用STEM知識設計和制造一個創新物品。此類課程的重點是創新的設計。創造型STEM課程流程基本為:情景引入——協同設計——制造驗證——應用改進——分享反思
案例:盧偉平老師執教的《讓小車跑起來》
?、偾榫耙耄撼鍪緹o動力的小車,以及生活中隨手可得的簡易材料:吸管、氣球、一次性杯子,螺旋槳。引出問題:如何讓小車跑起來?②協同設計: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為小車設計一個動力裝置。小組討論設計,完成簡易設計圖,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等方面進行可行性分析。③制造驗證:設計方案經推敲后,小組學生可以開始進行小車動力裝置的制造過程。在驗證過程中,老師再次引導:如何讓小車走的更穩、更遠?④應用改進:全班交流,對本小組作品及其他小組作品進行評價,并給與相應建議。各小組再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
該課程選材很好,教師能根據目前汽車使用率高,排放大量有害氣體的現狀,引出讓學生創造空氣動力裝置??梢哉f不管是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還是環境效益方面都有很可觀的研究價值。學生在此創造型課程中,體會到了“小小工程師”的自豪。
總之,STEM課程將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有機的融為一體,通過把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難點引入項目,以問題引發學生學習興趣,以項目式教學帶動學生主動學習。巧借STEM課程載體,助力學生核心素養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2017版).
[2]傅騫,劉鵬飛.從驗證到創造——中小學STEM教育應用模式研究.中國電化教育,2016,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11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