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基于兒童立場的日記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識別誤區,給日記“把把脈”日記是最輕松自由的寫作陣地,是讓學生喜歡寫、學會寫的最初的積累途徑。如果用得好,一定會為習作積累素材,打好練筆的基礎。反之,則會讓家長苦不堪言,怨聲載道,讓學生興趣全無,望而生畏,以致教學事倍功半,徒勞無益。反思我們的日記教學,確實存在諸多認識與操作誤區。
  從理念上看,教學觀念陳舊,局限于文體學習和語言訓練,缺乏應用意識,忽視習慣養成,缺乏主體意識,忽視日記的個體性,削弱了說真心話的特征。
  從目標上看,日記教學目標模糊,指向不清晰,隨意性大,目標達成度低。
  從方法上看,教學方法僵化,訓練孤立,缺乏主體尊重,合作互動不夠。
  還有的教師日記教學僅停留在文體格式的教學層面,嚴重窄化了日記與日記教學的內涵與外延。
  產生上述誤區的根源,一是教師對日記及日記教學的認知有缺陷,片面依賴教材;二是因為教材沒有明確的整體目標,教學基本“無據可依”,全憑教師自身經驗。其結果是日記教學無不帶上教師個體的烙印,導致達成度參差不齊。
  日記教學還是要堅守兒童立場,凸顯文體的本質特性:首先要重應用,變傳統的“教會”為“教用”,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日記,發揮日記的作用;第二要重習慣,變“能記”為“日記”,培養學生持之以恒寫日記的習慣;第三要重人文,變“蔑視”為“重視”,認識日記是一種私人記載,傾訴真實的所見所聞所思,理應受到重視。
  總之,我們必須重新審視與修正日記教學,使其與其他語文教學內容一樣,有明確的指向,有清晰的目標,讓教學行為有的放矢,收到應有的效果。
  正確定位,給日記“定導向”
  筆者認為,日記的寫作應有一定的目標導向,若能正準定位日記的作用,方能真正發揮“日記”這一文體存在的價值。
  一、情感的“自我傾訴室”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對寫話有興趣,留心周圍事物,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薄皹酚跁姹磉_,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薄岸脤懽魇菫榱俗晕冶磉_和與人交流?!薄芭d趣”“自信心”和“自我表達”是習作里的情感元素,而情感元素的飽滿與否,則決定了后續表達的質量高低。
  相對于命題、半命題或材料式的習作,日記具有更廣泛的自主創作空間。好玩的經歷、新奇的體驗、跟同學鬧了矛盾、受了委屈……所有的心里話都可以盡情地在日記里記錄、傾訴。日記就是一個“情感傾訴室”,所有能說的、不能說的,都能在這個“傾訴室”里宣泄。
  二、方法的“延效修煉場”
  盡管在內容的選取上,日記具有更自由的空間,但在文字表達的方式上,并非是隨心所欲的“散漫主義者”。
  在習作內容的表達上,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側重點,日記的練寫要與相應的表達方法關聯起來,以形成一個“修煉場”,達成遷移效應。比如“觀察作文”是中年段重點訓練的項目,在作文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會指導一些可操作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那么,中年段的“寫日記”引導時就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運用這些方法,多觀察周圍的世界,嘗試寫觀察日記,讓課內習作與課外日記形成有效銜接。
  “習”于課內,“練”于課外,在“日記修煉場”中,方法的遷移與內化才能落地。
  三、素材的“零碎備忘錄”
  很多學生畏懼作文,主要是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畢竟,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其實,素材的缺乏大多是因為體驗生活、提取資源的意識不強。
  生活中很多別樣的經歷體驗,瞬間的心理活動,如果沒有及時記錄下來,大部分都會隨著時間而淡忘。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焙芏嘧骷抑阅軐懗龃笃闹鳎驮谟趯⑵綍r的見聞、感思及時訴諸筆端,形成一份豐富的“素材備忘錄”。
  借助日記,可以將平時的一些經驗與感觸及時記錄、整理,為命題作文、考場作文提供素材。同時,搜集材料是高年段要達到的一項關鍵的作文能力,而日記的寫作就是 “零碎”的搜集材料的過程。
  將日記精準定位為“情感傾訴室”“方法修煉場”和“素材備忘錄”的導向,兒童的言語自覺、言語才情方可在日記練寫中精進、張揚。
 ?。ㄗ髡邌挝唬喊不胀h泊湖中心學校)
  拓寬內容,給日記“加點料”
  日記內容單一,千篇一律,東拼西湊,學生厭寫,這是當前日記寫作的現狀。要改變并發揮日記的應有作用,應引導學生挖掘日記素材,拓寬日記內容。
  一、“牽手”校園活動,創設真實情境
  缺乏興趣是學生日記內容空洞、質量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可以積極組織和開展課內外活動,為學生日記提供豐富的素材,激發學生寫日記的欲望。
  表演課本劇、班級辯論賽、遠足郊游、運動會、大掃除……只要學生真正參與其中,就會覺得有話可寫,雖然有時可能詞不達意,但豐富的活動實踐創設了寫真話的氛圍,長此以往勢必日漸打開其寫作思路,養成留心觀察的習慣,提高其選材的能力。
  二、鏈接媒體網絡,“解構”前沿信息
  互聯網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海量信息,為學生關注世界帶來了便捷性,自然也能豐富日記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借助互聯網關注“天下事”:時事熱點、暢銷書籍、熱播影視、網紅視頻等,選取合適的切入點記錄下來。學生在關注、篩選、思考、記錄所關注內容的同時,也鍛煉了批判性思維能力,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前不久,我們課題組的老師就將網絡上瘋傳的《小熊爬雪坡》微視頻在班級分享,引導學生自主觀看,自由表達。當天,學生的日記便異彩紛呈:《走自己的路》《通往頂峰的路不止一條》《一步一步往上爬》……孩子們個性化的語言,傾訴的是他們對世界的解讀和思考。
  三、關注課外讀物,表達所感所悟
  統編本教材為學生構建了精讀—自讀—課外閱讀 “三位一體”的閱讀體系,提供了大量相應學段的課內外閱讀篇目,倡導學生廣泛閱讀,并有效積累,加強閱讀與寫作之間的橫向聯系,實現輸入與輸出的互相促進。寫讀書日記是落實這一目標的很好的途徑之一。   以課外書籍為“讀寫場”,進行仿寫、改寫、擴寫、縮寫、續寫、讀后感、摘抄好詞好句等,這一系列豐富、變化的“讀書日記”的實踐,讓學生在輸入與輸出的自由切換中,逐步豐富自己的認知,提升言語表達。
  我在布置二年級同步“語文閱讀”作業時,要求學生每讀完一篇,就寫幾句話作為當天的日記,學有余力的可以寫讀后感,有困難的則只摘抄好詞好句。分層對待,自由選擇,字數不限,培養了學生寫話的興趣和自信心,且促進了有效閱讀。
 ?。ㄗ髡邌挝唬喊不仗h新城小學)
  創新形式,給日記“變變臉”
  堅持寫日記的益處人盡皆知,但能堅持者鳳毛麟角。而日記千篇一律的老面孔真的讓學生想說愛它不容易。因此,創新日記形式,給日記“變變臉”就很有必要。
  一、增強日記的儀式感——個性化日記本
  改變日記的形式應該從改變日記本開始。教師可以鼓勵家長跟孩子一起挑選一本他們特別喜歡的日記本。男孩子、女孩子,低年級學生、中年級學生、高年級學生喜歡的日記本肯定不一樣,家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教師鼓勵學生選擇個性化日記本。再給日記本取個很獨特的名字,寫在本子的扉頁上,還可以配上精美的圖畫。我們班學生日記本名字五花八門:“心靈記事本”“秘密時光”“快樂童年”“我的秘密集中營”……有個小女孩給自己日記本取名“筍芽兒”,她說希望現在寫的日記就像筍芽兒一樣到夏天能長成竹子;有個叫彭宇瑄的小女孩取名“雯園瑄語”,她解釋說“文字的花園,宇瑄的語言”,還說之所以用“雯”,是因為這個字聽起來更像女生。多么有靈氣的名字??!
  就這樣,挑選—取名—配圖,學生們親手制作,一本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日記本誕生了。給記日記一個莊嚴的儀式,學生會倍加珍惜,他們在記日記的過程中會更多一份認真。
  二、增強日記的趣味性——繪本日記
  學生從三年級開始寫日記時,教師便反復強調日記的格式。千篇一律的模樣,學生怎么能提得起興趣?因此改變形式,增強日記的趣味性,讓學生愛上日記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發現不管是多么不愛看書的學生都喜歡讀繪本故事、看漫畫書,有時候甚至在課堂上畫簡筆畫配文字傳紙條。有一次,我們一起讀一個故事,有個學生竟然根據文字畫出了連環畫。種種現象表明學生喜歡這種圖文并茂的繪本式表達,于是,筆者便嘗試著讓學生寫繪本日記,記錄與班級同學之間、家人之間的事情,甚至用這種繪本形式編童話。這種形式學生特別喜歡,不再需要老師逼著寫,特別是一些美術基礎好的學生,寫出來的日記就更漂亮。
  三、切合時代特點——新媒介日記
  隨著手機電腦等各種電子產品的普及,學生不僅喜歡借助它們玩游戲,還喜歡瀏覽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臺,有的甚至在這些軟件上寫心情,發表“說說”,而這不正是日記練寫的另一種形式嗎?
  引導學生通過這些平臺了解時事,拓寬自己的視野,并鼓勵他們在自己的微信、QQ、微博等平臺上寫日記。這種借助新的媒介產品寫的日記,我們稱之為“新媒介日記”。<D:\會刊\2019\5\尾標1.tif>
 ?。ㄗ髡邌挝唬喊不仗h新城小學)
  責任編輯 郝 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70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