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音樂課堂最美的教學語言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本文通過一堂公開課,分析教師如何想方設法用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學生細致地、層層深入地反復聆聽,如何運用聆聽來幫助學生區別同一個作品的不同表現手法、演唱形式、風格特點,從而快速熟悉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優美,并在聆聽的基礎上如何使學生通過動作、語言等綜合性體驗去感受音樂的美。音樂課堂中只有通過不斷、有效的聆聽,才能讓學生逐漸熟悉和理解音樂詞匯的構成方式,既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韻律之美和美妙的表現力,又能引起其探索音樂奧妙的興趣,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學習音樂、欣賞音樂、接受音樂。
2018年11月4日,我市新一輪中小學音樂骨干教師送教下鄉公開課活動在全市各個縣區分別有序進行著。作為班主任的我今天所要聽課的對象是我一直很“不放心”的何老師。她的課經常上得天馬行空、不守章法,但又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很有靈性的教師,有很多想法,吸收新知識新理念也非常迅速。不知經過這幾輪的培訓,這位教師能否把自己身上那些一些問題修整好?作為一節骨干教師的公開課教學,她的課堂會不會又出現什么亂子?帶著既期待又不安的心情我走進了教室。
上課伊始,何老師拿出一沓彩色紙片,逐一地分發給學生,讓同學們用紙片隨性折出自己想要的圖形。我和另一位聽課的教師不約而同地對視了一下,從各自的眼神中都讀到了一種不可思議?!俺銎洳灰狻比羰怯玫煤镁褪恰耙圾Q驚人”,若是用砸了就是“一塌糊涂”。我這回且看她到底是會“一塌糊涂”,還是會引導出“一鳴驚人”。
收到孩子們的“藝術品”,何老師顯然十分開心,她笑容可掬地捧著各色的漂亮折紙說道:“老師給你們的不過是一張平凡無奇的白紙,但是經由同學們無限的創造力和靈巧的雙手,卻回饋給老師各種各樣漂亮的藝術品。那如果老師給你們一首簡單樸實的民歌,同學們能不能把它演繹得更加精彩呢?”收到鼓勵的同學們一致性地躍躍欲試。好的導入是成功課堂的一半,何老師給了大家一個大大的驚喜。
第二個驚喜又接踵而至。何老師并沒有如傳統教學中那樣坐在鋼琴前一句一句地教唱,而是引導學生聆聽了不同版本的中國民歌《放馬山歌》,在每一遍聆聽,時何老師都引導學生用各種節奏及肢體語言參與音樂互動……如此往復之后,新歌還未教唱,學生就已經整整聆聽了七遍歌曲,對這首《放馬山歌》的旋律和歌詞基本都已熟悉了,演唱歌曲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
孩子們一開口演唱,何老師就發現同學們的演唱聲音非常生硬,于是她利用自己在聲樂上的優勢,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發聲練習。由于歌曲在聆聽中早已熟識,孩子們無須分散精力于音準、節奏、歌詞等低層問題,則更能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音色的雕琢上,演唱音色很快就得到了良好的改善。短短10分鐘,同學們就已經能夠用較為優美的音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并毫不費力地背唱下來。此時離下課時間還有整整20分鐘,我的心又隨之懸了上來,難道接下去的半節課就是不斷重復演唱這首歌曲嗎?
何老師像是了解所有聽課教師和學生們的疑問似的,第三個驚喜如期而至。只見何老師在屏幕上播放了“玖月奇跡”演唱的《放馬山歌》,讓學生們在對歌曲的多次聆聽和演唱之后,還未來得及膩煩,就又被高高吊起胃口。這可不僅僅是因為“玖月奇跡”的人氣,更是因為這個版本的演唱形式與其他版本不同,在男女聲對唱的基礎上還為歌曲編配了副旋律,使原本很樸實的民歌變得動感十足、豐富多彩且充滿著時尚元素。當何老師把這首歌播放完,同學們已經熱情高漲,接下來的環節自然是順理成章了。在何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很快地學會了這個版本的和聲部分,于是老師和學生開始了各種嘗試:男女聲配合、對唱配合、師生配合……完美的民歌創編環節中孩子們再次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聆聽、演唱歌曲,一首簡簡單單的《放馬山歌》已如課堂之初孩子們巧手折出的各色藝術品一樣精彩紛呈,而歌曲的旋律也早已隨著課堂中各種形式的、多遍的聆聽和演唱深深烙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整節課學生都處在積極的配合、學習中,氣氛十分活躍,教學質量自是毋庸置疑。
課后,我和所有聽課的教師都感到十分驚喜,這個平時不按常理出牌的何老師今天的課堂中不但沒有出現“語出驚人”“顛三倒四”的現象,反而還把課堂進行得如此精彩,果然是“一鳴驚人”。那為什么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如此順暢呢?我和觀課教師都有一致的看法,那就是在課堂最初何老師已經把《放馬山歌》讓學生進行了多次的聆聽,在未教唱新歌之前學生已經對這首歌曲有了七次反復但不是單純重復的有效聆聽,所以教師在教唱環節用時就特別少,而是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了后面精彩的創編環節。
我國著名音樂教育專家吳斌說過,音樂是以“聽”為核心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若能設計好教學步驟,以興趣為引導,一遍又一遍地聆聽作品,一步又一步地指向作品,不斷地將作品內化在學生的心里,那么,學會一首歌曲或教會他們欣賞一首作品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墒聦嵣希蟛糠忠魳方處熓芷渌麑W科教育學的影響,認為音樂的學習也應是從元素到整體(如語文的學習是從字、詞、句、段到整篇文章等)。在教唱或聆聽音樂作品時總是以分析音樂為主,學唱一首歌曲也是從音樂的元素開始,往往把一首作品剖析得支離破碎,致使整體感嚴重缺失。而音樂學習的方法與其他學科的學習方法恰恰相反,它是需要從整體開始,在整體的聆聽中感受元素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并對音樂進行記憶的。所以在我們日常的音樂教學中要采用像兒童記住語言那樣自然的學習過程來學習音樂,不斷給學生進行聆聽的積累。當這種音樂聆聽經驗積累到適當的量以后,學生自然就會對音樂有一定的辨別能力,從而愿意去聆聽、去歌唱并且逐漸熱愛聆聽和歌唱,而我們的音樂教育目的就在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中逐漸達成了。
何老師的這節課就恰恰符合了這種反復聆聽的教學規律。整節課中學生沒有因為單純的重復聆聽造成聽覺疲勞,而是歌曲的旋律在教唱之前就已經深深地被學生們記住了,并在無意識的情況下也記住了歌詞。這節課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教師摒棄了傳統的音樂教學方法,新歌教學不再從唱歌譜、念歌詞、分析樂句等等進入,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教學,把原本完整的歌曲碎片化,讓孩子們像學習語文、數學等科目一樣也從元素開始學習,等真正唱歌的時候,學生們已經興趣全無。而這節課教師則是通過層層的反復、有效地聆聽,將音樂這種“聽覺藝術”的特點發揮到極致,巧妙地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斷推新、推高,讓“聆聽”成為一條無形的絲線,將課堂中顆顆散落的珍珠完整地串成美麗的項鏈。
一節優秀的音樂課,不僅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更能傳達出新穎、有效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智慧,這節課為所有教師帶來的就是一個突出的“聽”字。不論是歌唱教學還是欣賞教學,“聆聽”都是音樂教學的基礎?!榜觥焙汀奥牎笔峭x詞,但也有細微的區別,聽是一般的聽,而聆是側耳細聽。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切記不可單純地重復聽音樂,而是要想方設法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細致地、層層深入地反復聆聽。而只有通過不斷有效的聆聽,才能讓學生逐漸熟悉和理解音樂詞匯的構成方式,既感受得到音樂的韻律之美和美妙的表現力,又能引起其探索音樂奧妙的興趣,從而化被動為主動地去學習音樂、欣賞音樂、接受音樂。讓我們一起努力使學生養成“聆聽”的良好音樂學習習慣,也讓“聆聽”伴隨孩子們一生去熱愛音樂、享受音樂。
?。ㄘ熑尉庉?周子瑩)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