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視域下看唐詩中的樂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唐朝盛世,政治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在這一強盛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唐代歌舞音樂藝術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樂伎作為音樂文化的表演載體,為唐代歌舞音樂藝術的傳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在活躍于社會的各個文化空間,負載著多種歷史信息,是中國古代音樂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唐詩則是唐代的重要文學體裁之一,在唐朝空前繁榮,詩中不乏描寫唐朝樂伎的內容。本文從音樂學的角度去研究這些詩詞中描寫唐代樂伎的部分,探究唐代樂伎的歌舞生活。
關鍵詞:唐代;樂伎;唐詩;音樂學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樂伎在唐代各個階層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古時,“伎”與“妓”二字均不表示現代漢語中的“娼妓”之意,在唐代是指擅長歌舞樂器的女藝人。她們是唐代歌舞音樂的傳播者,是唐代藝術達到頂峰的見證人。唐詩則是我國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載體之一,是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度圃姟?00卷共收錄詩篇四萬八千九百余首,題材廣泛,歌頌大唐盛世繁榮的同時,也揭露了現實社會的不公與矛盾,也不乏感嘆個人遭遇、兒女之情等。更有許多的唐詩描寫唐朝社會風尚時,將樂伎納入重要的部分進行描述,可見當時社會中樂伎已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樂籍制度下唐樂伎的社會地位
在樂籍制度的影響下,樂伎出生卑賤,從小接受歌舞訓練,是唐代音樂文化表演的重要載體。樂籍制度是北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戶籍制度,是用來懲罰犯人家屬、區分等級的一種歷史階級性產物。被納入樂伎的人所在的家族都會淪為樂籍制度內,成為受人鄙夷的樂戶。到了隋唐時期,樂籍制度得到完善,建立了太常、教坊等培養樂人的宮廷機構,于是樂籍中的樂人與平民中的樂人沒有了太大的區分,各盡其職。樂籍制度下產孕而出的歌舞機構在社會各階層都有存在,宮廷機構中的太常寺、教坊、梨園;地方機構的“縣內音樂”和“衙前樂”,以及軍營音樂和民間歌舞機構。
入了樂籍制度的樂伎已頗具規模,在長安、洛陽等城市中,花街柳巷,樂伎數量驚人。根據等級、機構、類型的不同,樂伎大致可分為宮伎、官伎、家伎和散伎。在唐代,樂籍的概念已經被模糊化,眾多善于歌舞的樂伎出現,預示了唐代的繁榮與昌盛。唐代的樂伎出身有三個方面,第一個是《因話錄》中記載的,“天寶末,蕃將阿布思伏法,其妻配掖庭,善為優,因使隸樂工”。罪犯的妻子和女兒被判為樂工,視為樂伎。第二個為已淪為樂籍制度的后人,有記載唐代的樂戶后人不得改職業。第三種為民間姿色較好的平民女子,可成為樂戶落入樂籍?!督谭挥洝分杏杏涊d:“平人女以容色選入內者,謂之撐彈家?!?
淪為樂籍的女子在當時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因為世代子女都是樂戶,入樂籍之事受人輕蔑,一般女子是不愿意入為樂戶。而且樂伎的地位十分低下,常用來買賣與贈送,不得與良人同類,不可以和良人結婚,沒有人身自由。初唐時期很難見到樂伎的姓名,通常多為無名樂伎,隨著統治者對音樂的推崇,詩歌中的題目和內容都出現了樂伎的藝名。
二、樂伎詩的發展變化
唐詩是中國文學上璀璨的明珠,其中的種類繁多,樂伎詩是非常特別的一類,在唐朝樂伎詩非常受歡迎。在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全唐詩》中,有關于樂伎的詩詞竟然多達兩千多首。如李白所寫的唐詩中,就有約22首描寫樂伎的詩,劉禹錫也有約20首描寫樂伎的詩。此外,樂伎詩也包括一些樂伎自主創作的詩歌,記錄在《全唐詩》“妓女”卷中,著名的女詩人有薛濤、趙鶯鶯、關盼盼等。
之所以樂伎詩如此興盛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唐代的統治階級喜愛歌舞、精通音樂,統治者的喜好與提倡是尤為重要的一點,在全民享樂之風的倡導中,促使了樂伎詩的誕生與發展。另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大唐提倡民族融合,四海一家,使得社會風氣自由開放。在如此開明的政治下,為各民族之間創造了積極友好的交流氛圍,人民思想開放,詩人們紛紛對許多少數民族的樂伎表演屢有描述。文學自身的發展使得文學觀念得到轉變,對于女性的容貌、體態、服飾以及演奏風格、技巧的描述比比皆是。
在初唐時期的樂伎詩,通常以客觀的角度描寫樂伎的表演技巧,詩人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歌詠樂伎技術的高超。詩人一般從樂伎的歌喉、舞姿、穿著、發飾等方面著筆,以觀賞者的角度回憶樂伎的表演場景。如陳子良《酬蕭侍中春園聽妓》:“紅樹搖歌扇,綠珠飄舞衣”一句就是描寫舞伎穿著和動作的詩句。初唐時期的詩歌多描寫無名樂伎的舞姿和跳舞場景,平鋪直敘的語句較多??梢姰敃r初唐的歌舞并非普遍,僅僅視為娛樂活動而非生活的必需品。
盛唐之時,文化、國力、科技全面強盛,人民安居樂業共享繁榮。一批優秀自負的詩人橫空出世,有著如此開放的國風,使他們的詩可以暢所欲言,自由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與初唐的樂伎詩相比此時的樂伎詩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在描寫樂伎歌舞表面盛世的基礎上,加入了更多細膩的情感和細節,比如“仙伎來金殿,都人繞玉堂。定應偷妙舞,從此學新妝?!币辉?,對歌舞琴藝十分出色的樂伎藝伎描述的非常細致;“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云?!崩畎淄ㄟ^對樂伎放蕩不羈的姿態,表達對謝安的崇仰之情,從而透露心底的滄桑沉郁。
安史之亂以后,人們對唐的統治不再樂觀,唐朝由盛轉衰,文人墨客紛紛用詩詞表達自己內心的憤懣之情,批判朝政已是當時常態之舉。詩人們開始關注樂伎的不幸命運,傷悼懷念樂伎的隕落。如竇鞏的《悼妓東東》所寫“芳菲美艷不禁風,未到春殘已墜紅。惟有側輪車上鐸,耳邊長似叫東東?!钡磕钍湃サ臉芳?。另外出現了許多樂伎自己創作的詩詞,如唐代著名女詩人薛濤,《錦江集》中流傳至今的詩作有90余首,唐代四大女詩人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三、從唐詩看樂伎技藝
在唐詩中,不乏形容歌伎歌聲的詩句,如張祜《歌》:“皓齒嬌微發,青蛾怨自生。不知新弟子,誰解囀喉輕”中,“囀喉”一詞就是描寫歌伎的歌聲婉轉動聽、悠揚流暢,深入詩人之心。張祜另外一首詩《聽崔莨侍御葉家歌》中這樣寫道:“宛羅重縠起歌筵,活鳳生花動碧煙。一聲唱斷無人和,觸破秋云直上天?!逼渲忻枋龅氖歉杓砍璧募记蛇\用的靈活自如,像是沖破了云霄,非常的高亢嘹亮。亦有描寫歌伎演唱技巧清亮透徹,詩人均用“清”字來形容歌聲,如武元衡《贈歌人》所寫:“曾逐使君歌舞地,清聲長嘯翠眉顰?!? 在唐代,無論是“九部樂”、“十部樂”,還是“坐部伎”、“立部伎”都與舞蹈息息相關。唐代法曲中最為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被白居易譽為“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白居易在《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中這樣描述《霓裳羽衣曲》的舞蹈場景,“小垂手后柳無力,斜曳裾時云欲生。煙蛾斂略不勝態,風袖低昂如有情。上元點鬟招萼綠,王母揮袂別飛瓊。繁音急節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鏗錚”這句就是描寫起舞時的姿態,樂伎的舞姿曼妙猶如仙界的仙女般,震撼人的心靈。楊衡道:“躡珠履,步瓊筵,輕身起舞紅燭前。芳姿艷態妖且妍,回眸轉袖暗催弦。”用“躡珠履,步瓊筵”描寫舞者的舞步輕盈,似踩著珍珠般踱步,身體柔軟輕巧,身姿曼妙令人神往。
歌舞盛行的唐代,樂器的興盛和發展與歌舞藝術密不可分。唐代是一個包容性極大的朝代,上至天子下至臣民,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接納異常的寬容?!熬挪繕贰敝芯蛯⒅苓叿獓拿褡鍢肺杓{入其中,民族樂舞帶來的不僅是文化上的沖擊,更是對民族大融合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唐代樂伎十分擅長器樂演奏,唐詩中對她們嫻熟的演奏技巧描述甚微,有本民族傳統的樂器演奏,也有外來民族所使用的樂器演奏。有如琴、箏、瑟、阮等傳統樂器,也有包括琵琶、羯鼓、觱篥、箜篌等外民族樂器?!堵牬奁呒巳斯~》是白居易所寫有關于樂伎彈箏的一首詩,詩中寫道:“花臉云鬟坐玉樓,十三弦里一時愁?!笨梢姰敃r箏的演奏十分流行,女子坐于玉樓之上,低頭彈箏,從箏聲中聽取了些許愁緒,似十三根琴弦撥弄而出。白居易由樂伎演奏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絲絲哀愁,以物抒情。白居易的《琵琶行》流傳千古、經久不衰,至今仍被譽為,從《霓裳》到《六幺》(即《綠腰曲》)皆為唐名曲,白居易用短短幾言將樂曲的動人之處描寫的淋漓盡致?!拜p攏慢捻抹復挑”是琵琶演奏中推弦、揉弦、下撥、回撥的動作,可見唐樂伎的演奏技法十分成熟,技巧運用非常流暢。有好似驟雨般的低音掃弦,也有如私語般急切的撥弄,嘈嘈切切相交替,像顆顆大小不一的珍珠墜落玉盤。琵琶聲音的多變性使得其在唐朝大放異彩,大部分有關于樂伎演奏的詩詞都以琵琶曲作為描寫的對象。
四、從唐詩看樂伎形象
樂伎從技藝、職業、社會層面無不滲透著權力,由于他們身處樂籍制度之內,處于社會的底層,受當權者的支配,無人身自由,唐詩中也透露出了這一點。晚唐名伎徐月英在《敘懷》一詩中感嘆自己悲慘的命運,曰:“為失三從泣淚頻,此身何用處人倫。雖然日逐笙歌樂,長羨荊釵與布裙?!彼V說自己常常淚滿心底,不愿做這為人不齒的職業,就算日日笙歌,卻還是會羨慕穿著布裙樸素的農婦。詩中無不透露一位被迫淪落樂伎的女子,為了謀生活而帶來的無盡的痛苦,令人嘆息。唐代才女薛濤將樂伎悲慘的生活寫入自己的詩中,受人折磨,眾叛親離,因為面色衰敗而遭遇唾棄?!妒x詩·鏡離臺》一詩中寫道:“鑄瀉黃金鏡始開,初生三五月裴回。為遭無限塵蒙蔽,不得華堂上玉臺?!睒芳恐嗽獾綗o端的誹謗卻無處伸冤,只得默默忍受被政權之人遺棄。
“自從別后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來云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笔且幻h的樂伎女子寄給歐陽詹的一封信,在臨終之時仍對情郎牽掛在心。樂伎也為人,她們對愛情是忠貞的、癡迷的,詩中所寫動人心弦,情真意切,卻亦透著苦澀和遺憾。唐詩中歌詠樂伎追求愛情的詩非常的多,大多為樂伎親自創作的愛情詩,訴說著對情郎的真心?!芭c君咫尺長離別,遣妾容華為誰說。夕望層城眼欲穿,曉臨明鏡腸堪絕?!痹娭袊@離別之情,思君之意,詩人牽腸掛肚,望眼欲穿,表達作者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勇于追求的情愫。
在許多詩人眼里,樂伎在表演時有著光鮮艷麗的外表,詩曰:“翠蛾轉盼搖雀釵,碧袖歌垂翻鶴卵”,頭戴雀釵的樂伎,身穿碧衣長袖舞于梨園內,甚是優雅可人?!案喵僭器邔m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眲⒂礤a在《贈李司空妓》中描寫樂伎的發飾,盤著云髻,高唱一曲。詩人所寫的唐詩中多為描寫樂伎服飾、發飾等外表形象,而樂伎本人創作的詩詞多為表達內心渴求的愿望,體現樂伎原本的凄苦形象。相結合不難看出,雖然樂伎笙歌于權貴之間,卻仍渴望著自由與安定,他們不愿對命運低頭,也曾像權貴抗爭,但都沒有好的結果。他們追求愛情,對愛情忠貞不渝,但由于社會地位、樂籍制度的束縛難以實現,無限的悲涼。
五、結語
樂伎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時代印記,因為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他們的生活只存在于文學中的只言片語。而樂伎代表著古中國音樂的繁榮,尤其在唐代自由開放的社會風氣下如雨后春筍般興盛,唐代樂伎詩由此而來。無論是詩中所寫樂伎和樂伎自己創作的詩,都表現了豐富的唐文化,樂舞的繁榮應運而生。樂伎在中國古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由于他的獨特性在古典歌舞藝術發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歌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樂器技法的創新與改良、舞蹈藝術的傳播與推崇,都在不同程度上促進了唐文化的融合,是華夏音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ㄖ笇Ы處煟核拇ㄒ魳穼W院音樂學系教授 包德述)
[參考文獻]
[1] 清·彭定求校點.全唐詩[M].中華書局,1960.
[2] 郭海文.唐五代女性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4.
[3] 王曉霞.唐代樂伎詩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4] 何玉.音樂與身份:唐代樂妓的音樂生活[D].西南大學,2012.
[5] 項陽.樂籍制度的畸變期考述[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04.
[6] 秦曉妍.談樂籍制度對中國音樂文化研究的意義[J].歌海,2012,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0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