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音樂教學中關于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音樂與生活具有密切的關系,生活是音樂的主要來源,音樂是由生活創造而來的。音樂既能夠對人們進行感染和熏陶,又能夠提升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所以,音樂至關重要。某種外在規律對音樂具有決定性,音樂賦予的內涵,就是人類的情感,也就是音樂審美的本質特征。因此,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既要有效運用音樂美感對學生進行感染,又要用豐富情感對學生進行陶冶,使學生能夠將健康音樂的審美觀念形成。
  關鍵詞:音樂教學;學生;審美能力;培養
  學生音樂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既要讓學生對音樂具有想象美和感受美以及創造美,又要對美具有情趣,這幾點具有互相依存和遞進的關系。學生必須感受到音樂的美,才能夠想象美和創造美,將自己對音樂的習慣養成,成為一種愛好音樂的興趣。音樂教學的課堂上,應該將學生作為主體,教師和學生互動,學生感受音樂和審美體驗是重點,從而有效地培養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審美能力[1]。
  一、音樂與生活有機結合,引導學生音樂的感受美
  生活是音樂的主要來源,也可以說生活創造了音樂。對音樂進行審美,感受美就是前提,所有的審美活動,都是從接受美的形態開始的。所以,若想具有想象美和創造美,必須要具備理解美。教師應該選取生活中的一些相關內容,讓學生進行理解。運用有效教學方法,將音樂藝術情境營造出現,從而使學生、教師、教學環境、教具、教教與生活許多方面的橫向聯系得以有效地實現,致使音樂既能夠回歸自然,又能夠回歸生活。
  學生很容易對自然美進行感受,針對于學生音樂審美教學而言,大自然就是生活的課堂。無論是朝霞的絢麗和余暉落日,還是雨后綠樹和燦爛星空等強烈的色彩感,還是和諧統一和壯麗柔美的形體美和線條美,都能夠使學生感受到豐富的自然美。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在自然的場景中,讓學生對生活情趣的美進行感覺,生活雖然是美的主要來源,但是,并非生活中所有的現象都是美的,因此,教師應該將音樂情境認真地創設。
  例如,揚琴重奏曲《苗嶺的早晨》的教學過程,首先,讓學生感受“引子”山霧環繞、鳥鳴聲聲一派祥和寧靜的意境。進而體驗主題展示的苗家舞蹈熱情奔放的歡快情緒。該樂曲短小精悍,曲調熱烈明快,描繪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表現了苗族人民歡樂幸福的生活情景。音域寬廣、情感豐富、對比明顯,從生活美中提升到藝術美中,學生要學會移情的審美創造。
  二、激發學生的興趣,感知音樂的美
  若想使學生具有音樂的審美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學生必須能夠感知音樂作品的美。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想使學生對音樂作品具有特定情感,必須要具備感知的能力,才能夠使學生自我情感產生共鳴。學生感知音樂,必須讓學生與音樂作品對話,并不只是簡單地演奏音符,而要與音樂對話,也就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音樂作品,產生互動和情感交流。理解音樂作品,就是學生對音樂進行聆聽的過程中,運用自我思維感知和評價音樂。針對于學生而言,最好的教師就是興趣,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將學生音樂的興趣激發起來,對學生音樂美的感知進行引導,為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2]。
  例如,揚琴獨奏曲《梁?!返慕虒W過程,學生對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的關注可能會高于對音樂本體的關注,因此,我們應該運用梁祝的愛情故事對學生進行激發,進而延伸到對音樂作品的重視,然后再進行樂曲的彈奏。針對于梁祝的愛情故事學生們已經進行了一定的了解,內心對于音樂作品的演奏已存有一定的感情因素,這時再將音樂作品展示出來,對于音樂的藝術魅力會有一定的積累,對音樂的審美能力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
  三、運用空白強化學生音樂的審美
  音樂藝術無論是技能性,還是特殊性都很強,都會得到聽眾的喜愛,但是,每個人感受音樂是有所不同的。針對于音樂形式而言,包括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以及戲曲音樂等多種多樣。人們在喜愛音樂的形式上也不一樣。欣賞音樂屬于個體的行為,對于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個體性具有決定的作用[3]。也就是欣賞音樂,對音樂獨特的一個情感感受和體驗。所以,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重視,同時,鼓勵學生將音樂的個體行為彰顯出來,對自我獨特的音樂審美進行表達。針對于欣賞音樂而言,具有一定的空白性,也就是表現的空間,因此,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效運用這個空白,對學生的音樂審美進行提升,與音樂作品有機地結合,讓學生將自我作為中心,進行大膽的音樂想象,從而使學生音樂審美技能的發展不斷地加強[4]。
  例如,揚琴與簫的重奏曲《漁舟唱晚》。音樂的主題活潑而富有情趣。采用五聲音階的回旋,環繞一段優美的旋律層層下落,旋律婉約秀麗十分優美動聽,確有“唱晚”之趣。晨鐘暮鼓的悠遠、欸乃歸舟的愜意都給予學生以無限的遐想,具有了思維的空間和自由。對于學生音樂想象力引導、音樂審美的啟發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而使學生自身音樂的學習得以有效地深化,才能與聽者進行情感的交流與互動,“留白”是中國美術與傳統音樂非常重要的一種表現手法。
  四、運用對比加強學生領略音樂美
  針對于音樂自身而言,音樂作品之間不但差異性很大,而且,音樂藝術魅力也有所不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使學生能夠將音樂美更好地感受,教師應該運用對比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有效地比較和分析音樂作品,對音樂的魅力更加切實地進行感受,并且表達出音樂的各種旋律和音樂語言的變化美等。針對于音樂教學而言,對比既是創作音樂的一種手法,又是彰顯音樂表現的一種手法,許多的時候,是借助對比音樂強化對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對音樂變化認真進行聆聽,致使學生感悟音樂的能力得到有效地加強,無論對音樂內涵,還是音樂形象,都能夠更進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學生自我的音樂審美能力[5]。
  例如,就《苗嶺的早晨》和《漁舟唱晚》兩首樂曲進行對比,使學生對音樂旋律變化、樂曲演奏風格、音樂語匯等對比進行認知,對于音樂不同的情感進行感悟,借助對比將別樣的音樂美有效地彰顯出來。通過對比旋律、節奏、和聲、風格等,了解和掌握音樂審美的技巧。在協和音程中感受安寧與和平。強烈的節奏中感受激烈、奔放與豪邁等情緒。沒有音樂的對比,音樂的感觸就會欠缺,有效運用音樂對比,使學生對多種多樣的音樂美進行感受,致使多元化音樂審美感受產生等,從而提高學生自我的音樂審美能力[6]。
  五、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在聽覺藝術范疇之內,主要運用音符和旋律等將人們的情感共鳴引發出來,將音樂的美感獲取。音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欣賞音樂教學內容重視起來,教學課程的大多內容都是對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旨在將學生進行引導,借助欣賞音樂曲子,對學生的自我心靈進行凈化,既能夠使學生懂得怎樣欣賞音樂曲子,又能夠使學生學會記錄音樂知識,也就是音樂審美的能力。音樂能夠將人的情感有效地抒發,學生若想將音樂真正地進行了解和掌握,必須要具備音樂審美的能力,所以,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進行培養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盧曉楠.關于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8,09:116.
  [2] 劉玉紅.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 33:160-161.
  [3] 曹芳娥.淺談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 2017,11:172.
  [4] 謝翠玲.高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6,30:136+138.
  [5] 文艷春.淺談中職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黃河之聲, 2016,20:56.
  [6] 邵麗麗.淺談中職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職業,2016, 12:15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28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