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小學音樂課堂審美能力的培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教師需要在課堂實踐中,采用多種形式喚起學生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增強學生的表現力,使審美層面立體化、多元化。本文探討了小學音樂課堂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音樂審美;感知力;表現力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2-0175-01
音樂感知力包括音樂聽辨能力、記憶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它是在學生聽、唱、動、奏等音樂實踐中得到發展的,音樂感知力也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的必要途徑。
一、感知音樂,尋覓內心認知的蹤跡
?。ㄒ唬┏趼犚魳?,感受何其多
教師教音樂的時候,必須牢記,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指向產生讓所有努力都有其意義的東西——提高從內心認知音樂質量的意義。
如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讓學生閉上雙眼欣賞了歌曲《我愛我的家鄉》,聽后,讓學生描繪下歌曲中作者的家鄉。學生紛紛舉手,并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描述,A說道:有寬闊的海洋。B說:有最高的山峰。C補充:有最長的城墻。教師總結道:看來,大家都很仔細的進行了聆聽,并得到了正確的信息。
接下來,讓剛剛發言的學生到黑板上進行繪畫。學生聽后很訝異,張大了嘴巴,互視了對方,并夾雜著一絲興奮,接著,學生就跑到黑板前,開始了自己的創作。他們用不同顏色、不同線條勾勒出一幅較完整的圖畫,其他學生看完這幅圖畫,并沒有眼前一亮。而是給出了自己的許多建議,如H說道:他畫的山峰太矮了,應該再高一些。K說:他畫的城墻沒有突出古老的建筑風格。L說:圖畫體現不出家鄉宏偉的感覺啊。
?。ǘ吐犚魳罚形虼蟛煌?
音樂作為一種“結構的聲音或是聲音的結構”直接傳入聽者(學生)體內,這樣的體驗使學生的內心產生不一樣的情境,對音樂的聆聽各有其自己的方式,各有其自己的理解,各有其自己的想法。
如本課中,教師聽完大家的回答后說:看來同學們心中早已有了答案,接下來請打開書本,欣賞下書本上是怎么描繪他美麗家鄉的。這時,再次播放音樂,讓學生視聽結合,說說自己的心情。本以為,大家都會懷著愉悅和自豪的心情去理解歌曲,但是卻收到了不一樣的答案——D是這樣說的:“我的心情是悲傷的,因為歌曲中的古老城墻,不再光鮮亮麗了,正是由于很多人沒有保護好,讓它漸漸褪去了原有的色彩,讓我感到傷感。”
二、表現音樂,豐富內心認知的體驗
?。ㄒ唬﹨⑴c音樂活動,燃起學生表現的欲望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抓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利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如在教授三年級《頑皮的杜鵑鳥》一課時,利用“我當鳥兒”的環節活躍了課堂氣氛,首先,出示各類鳥兒飛行時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并模仿自己喜歡的一類,隨著音樂的響起,學生開始律動,仿佛置身于空中,盡情自由地“飛翔”;之后,運用趣味性的圖片創設了“森林音樂會”的情境,讓學生通過模仿鳥叫聲,進行四分音符及八分音符的節奏練習,通過小組練習和師生互動等方式,學生很快掌握了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節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協作能力;最后的拓展環節,分設角色表演——“小杜鵑”和主人公,學生興趣盎然,爭先恐后地參與表演,并很好地詮釋出小杜鵑頑皮的形象和主人公情緒、情感的變化。
?。ǘ┚C合性藝術表演,滿足學生的審美需求
音樂屬于表演藝術,人們通過欣賞音樂表演滿足對音樂的審美要求,同時也需要參與表演滿足自身的音樂表現要求。如在教授一年級《小螞蟻搬米粒》一課時,運用體態律動法,讓學生模仿小螞蟻搬米粒的姿態,并發出“嘿喲嘿喲”的聲音,從而進行二分音符的節奏練習。為了分辨四分音符與二分音符的區別,播放音樂,讓學生通過聆聽去分辨節奏的不同,聽后他們各抒己見——A同學說:第一個節奏是我們剛剛練習過的。我給予肯定;B同學說:第一個節奏很慢,第二個很快。筆者點頭稱贊,繼續提問:誰知道為什么呢?C同學躍躍欲試,說到:因為一只小螞蟻搬米粒,它搬不動,所以,很慢,后來它的好朋友過來幫忙,速度才變得快起來。教師表揚并總結到:說得太好了!一只小螞蟻搬米粒的時候,它很辛苦,所以,發出了長長的吶喊聲;而當一群小螞蟻出現時,它們團結友愛,步伐一致,所以它們的吶喊聲變得清脆短促了……在這樣的表演活動中,學生在模仿、體驗、合作中表現音樂,真正感受到參與表現音樂后獲得的審美愉悅。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審美活動,加深學生對音樂審美的理解,形成強烈濃郁的音樂審美追求,從而促使審美層面立體化、多元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