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支架,培養審美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教材是最好的審美素材,內容、形式皆蘊含著美的材料,教師要引領學生閱讀課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寬度,呈現生命的張力,促進他們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的培養。但受應試觀念的影響,審美培養的方法單一,缺乏藝術美感,僅將審美當作教育的工具,沒有幫助學生“立美育人”。部分教師為避免落入俗套,“顛覆”傳統的教學模式,出奇出新,花樣百出,將各種“新模式”疊加起來,將對話、探究、發現教學的策略不斷翻新,依靠多樣的材料對學生進行美的“教化”,但由于審美途徑的不當,學生獲得的只是抽象的認識,沒有幫助學生形成審美的人格。
縱觀當前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教師掌控著教學的主動權,學生依賴于教師告訴他們美在哪里,學生在教師“面面俱到”的引導下產生審美的興趣,獲得審美的感知,但一旦教師放手,學生就會回到原點。美的形式豐富多樣,有環境美、人物美、情感美等內容,如果審美活動往往限于讀出它的美或分析文章的結構美在哪里。教師要打破各感官之間的邊界,將口、眼、耳、腦等聯系起來,實現多種信息的傳導。受慣性思維的影響,審美評價過于注重形式,將漢字審美簡單地理解為寫的美。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從選材、立意、表達等方面為學生搭建支架,促進學生的審美創造,但部分教師只抓住好詞好句讓學生模仿,方法單一,不利于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提升。師生以知識為中心,重視好詞好句的積累,對文本的人文性、情感性缺乏關照,忽視了文本內涵的挖掘,學生在平鋪直敘中產生審美疲勞。學生在解題技巧的灌輸下,審美體驗的機會被剝奪,難以從知識的學習中獲得美的享受。在急功近利的環境下,師生傾向于“快餐”文化,沒有將美的對象延展至生活,沒有為學生提供分享美的體驗的機會,學生的審美實踐變得零散破碎。
一、借助支架在識字教學中的應用
識字是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的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漢字的音美、形美、義美。如,對子講究平仄相間、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漢字具有音韻之美,每個讀音有四個聲調,學生投入情感去閱讀,就有了高低起伏、抑揚頓挫的變化,在錯落有致的平仄變化、相互交錯的聲律變化、輕緩快疾的速度變化中感受到音樂之美,古人吟誦時常搖頭晃腦、陶醉其中。古人雖不講普遍話,古詩的最后一句使用韻母相同、相近的字或平仄統一,朗讀時鏗鏘和諧。朗讀古詩時,還要讀出悅感,讀出節奏。如在蘇教版五上《尋隱者不遇》一課教學中,教師要教學生讀出這種心情,讀出其中的節奏,從“松下/問/童子”中讀出期望,從“言師采藥去”中讀出失望,從“只在此山中”讀出希望,從“云深不知處”讀出無奈。
漢字具有形美,受古代“天圓地方”認知的影響,漢字講究均衡、對稱,有著結構之美。漢字線條多樣,有頓、提、挑等,不像字母直來直去,有獨特的內涵美。教師要帶領學生欣賞書法之美,感受其造型、用筆、風格、氣韻,要為學生提供形象支架、范例支架,讓他們能認識到筆畫美、間架結構美。教師讓學生欣賞書法作品,感受其中的形體、氣韻,能在教師的講解下意識到書法作品中的行筆、運筆技法。
古詩內容簡短,卻勝過千言萬語,里面蘊含著諸多的意象,承載著古人的情感。如紅豆是相思豆,象征愛情或表示分隔兩地的相思之苦,柳與“留”諧音,與友人相別時常用柳樹,表示對好友的思念之情。如在學習人教部編本一下《靜夜思》一詩中,月亮是一種常見的意象,常表示離別相思與懷念故人之情。教師讓學生朗讀詩句,說說“思”“故鄉”的意思,再出示多媒體圖片,讓學生看圖,想象詩人一人身處外地,會想到故鄉的什么呢?(學生會想到與自己一同長大的小伙伴,想到家鄉的小河、草地……)教師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孤單的時候會想些什么?感受作者內心的寂寞。
二、支架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他們直率,純真,內心的喜怒哀樂會直觀表現在臉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圖式支架,能將枯燥的文字、抽象的內容生動地呈現出來,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吸納,從而激發他們的通感審美。如在蘇教版六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由讀吟唱送別曲、老師的叮囑、贈送銀杯等三個場面的描寫,想象其中的畫面,讓學生說說:面對教師、同學的深情送別,肖邦是如何表現的呢?肖邦沒有說話,他真的沒有話說嗎?他的心中一定有千言萬語想訴說,他會說些什么呢?請拿起筆,寫下肖邦想說的話。肖邦躺在病床上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用了“終于”一詞,你是如何理解的,從中感受到了什么?教師引領學生讀、悟,體會肖邦強烈的愛國之情。
教材中的眾多作品都蘊涵著美好的形象,他們都是學生學習的先進榜樣,這些感人的事跡是審美的素材,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道德的內化,學生受這些形象的影響,會以一定的道德尺度規劃自己的行為。教師要合理地利用榜樣的力量,讓這些榜樣的形象外化,能在支架撤消后提高自己的審美適應能力。如在蘇教版六上《最后的姿勢》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品讀第二段,圈畫出譚老師的語言和動作,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教師讓學生表演譚老師“拉”“撐”“護”的動作,說說從這些動作中體會到什么?譚老師這一撐,撐出了什么?教師為學生搭建支架,使譚老師的形象更豐富、更高大。榜樣支架的運用不能只取限于表面的認知,要通過實際行動感受到譚老師的恪盡職守、無私大愛。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留白,要為學生留有自由想象、表達的空間,讓他們產生豐富的審美體驗。小學生具有天生的想象力,他們的審美想象源于他們對世界的感知與回應,教師要借助語言為學生搭建美好意象的支架,讓他們從語言文字中審美聯想。如在蘇教版四下《春日偶成》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品讀詩句,說說作者是什么時候出門的?當時天氣怎樣?一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淡云、輕風、午天、鮮花、垂柳、前川)還有沒寫到的嗎?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有飛舞的蝴蝶、鳴叫的小鳥、游玩的小魚……教師讓學生用成語將這些美麗景致描繪一下。(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鶯歌燕舞……)天氣這么美好,景致如此美麗,一路上作者很開心,他會做些什么?在想象支架的作用下,有學生會想到編柳條帽子,有學生會想到去欣賞采蜜的蜜蜂,有學生想到去逗河邊的蝌蚪……春天真美麗,地里的莊稼人、河邊洗衣服的姑娘們在議論作者呢,他們會說些什么?詩人介意別人對他的議論嗎?他說什么了?學生在學習這首古詩時,只有回歸到大自然中,發現春天的腳步,感受春天的美景,想象“云淡風輕”“傍花隨柳”之境,才能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詩人心中之樂。
三、支架寫作能力的培養
學生文化涵養最有效的表現途徑是寫作,小學生在不同學段的寫作要求是不同的,低年級的主要任務是寫話,他們思維簡單,缺少生活的閱歷,以接受知識為主,教師要搭建情感支架,讓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表達自己的童言稚語。中年級學生對新鮮事物充滿熱情,他們充滿探索世界的好奇心,思維活躍,對美丑的概念形成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可以搭建情感支架促進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感知、體驗。高年級學生可以寫想象作文,教師要為他們提供情感支架,再現真實情景,引發他們的美感享受。教師可以向學生呈現學生喜歡的卡通人物,有齊天大圣孫悟空、勇敢團結的葫蘆娃、智慧可愛的喜羊羊、淘氣有趣的米老鼠,這些卡通人物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現在讓我們放飛思緒,對這些卡通人物進行想象,說說對他們有什么樣的了解。出示卡通人物“嘟嘟先生”,讀范文,讓學生聽聽嘟嘟先生的故事,并提出問題:“如果讓一個卡通人物在你的筆下誕生,你打算給他取個什么樣的名字?”學生取了好聽、有趣的名字后,發揮自己的想象,講述卡通人物的故事。
寫作是情感表達的主要方式,教師要選擇恰當的工具支架,為學生提供美的素材、表達的空間,讓他們寫出情感豐富的習作。教師每周利用閱讀課時間讓學生欣賞美文,獲得素材的積累,能充分感受作品的形象,受到美的熏陶;在欣賞后,學生可以進行交流分享,提高他們的表達積極性;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習作的機會,讓他們的思想產生碰撞、情感受到熏陶,從而轉化為表達的沖動,他們不會有“無米下鍋”的窘境,不至于因缺失情感而語言干癟,能引發更多的奇思妙想,產生傾吐的欲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借助支架促進學生的審美感知、體驗、想象,發掘學生的美育潛力,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
(責任編輯 范娛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