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引導小學生讀懂教材進行有效預習的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預習是課前學習的一種很好的習慣,是高效課堂的前奏,是學生學習數學重要的一環。而數學教材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素材,是老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不可缺少的載體,讓學生讀懂教材就是從讀到懂的一個過程,也就是學生要融入到教材中,參與到數學活動中,把靜態的教材變成動態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讀懂教材進行有效預習,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關鍵詞】引導;讀懂教材;有效預習;探究
  一、學生預習現狀與成因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進入數學課堂。其實,這就是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然而,在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對學生的課前預習不夠重視,或者說是對學生的課前預習監督和預習方法的指導不夠,使得學生的課前預習效率低下,難以為數學課堂教學做好鋪墊。
  1.教師認識不足
  教師對新課程的改革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間關系的認識不足,對課前預習的深度、難度大打折扣,覺得費力不討好,認為充分利用好課堂40分鐘就行。其次,教師沒有把預習納入教學計劃中,更多的是在出現作業空檔期,用”預習”來填充一下。由于教師以及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消極態度,使得教師在作業方式上缺乏研究,針對性差;在事后對預習作業的質量不夠重視,督促落實的方法也不到位。
  2.教師要求不明,引導不當
  首先,小學數學以程序性知識為主,老師沒有在預習方法上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進行一定的具體指導,學生也難以讀懂教材進行有效的預習。其次,在過程中也缺乏檢查指導;在課堂上對預習的質量不夠重視,沒有對學生的預習成果進行檢測,學生得不到認可,導致學生預習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
  3.學生個體差異的原因
  學生作為學習個體,在性格、智力等方面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很聽話,回家按老師提出的要求認真地預習,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記錄自己學習的難點疑點;而有的學生不會預習,又沒有得到有效的指導,便敷衍了事,存在一定程度的隨意性。這樣的預習是無效的。有的學生懶惰習慣影響,甚至不預習。
  二、學生讀懂教材進行有效預習的作用
  數學教材是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素材,是老師和學生完成教學不可缺少的載體。從實踐來看,數學課前學生讀懂教材,進行有效預習至少有四個方面的積極作用。第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預習以課本為基準,通過讀教材,深入了解教材,觀察、思考、分析、猜想、推理,體會學習知識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和活動經驗,慢慢學會利用教材,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識,從而不斷開拓思維,發展智力和提高學習能力。第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對教材的解讀,了解下一節數學課要學習的內容,預知自己對本節內容的掌握程度,把自己的思考帶進課堂,把自己的問題帶進課堂,增強了對新知的期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一旦掌握了利用教材預習的方法,就能領先“搶跑”,有助于掃清學習障礙,搭建新舊知識的橋梁,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認識距離,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逐步形成樂于探究、善于探究的自主學習品質。
  三、學生讀懂教材進行有效預習的措施與方法
  課前學生進行有效預習,學生會更快進入課堂學習,就會在學習中有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教師要給予適當的指導,提出鮮明的預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在預習過程中深入地理解、掌握數學知識,并能自主進行數學解題。
  1.明確目標與任務,提高預習質量
  有明確的預習任務,會提高預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必會事半功倍。由于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思路,學生一般不懂得如何安排預習,因此,教師要先為學生確定預習目標,設計好相關的預習任務,讓預習作業成為課外作業之一,從而提高預習質量。
  2.合理安排內容,提高預習效率
  學生吸收每天學習的新知識,可以通過布置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等幾種途徑來實施的。學生在完成作業后還要進行有效的預習,若果布置預習內容過多,學生隨便應付了事就達不到預習的效果,因此,預習內容的量一定要控制好。課時預習是課前預習最效的方式,由于一節課的內容不多,學生一般花十到二十分鐘完成預習任務,切不可花上幾個小時,一看就是幾頁,那樣會抓不住重點起不到預習的作用。
  3.引導正確讀懂教材,掌握預習方法
  要想讓學生讀懂教材有效預習,作為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教給學生具體的讀懂教材有效預習的方法。
  第一,生活化操作預習法。教師可以根據教材設計以生活實踐操作為主的預習,在生活中找到其原型,鼓勵其應用數學知識去體驗、去感受,將“靜態”的數學教材變成生活中的“動態”數學。例如,在預習五年級下冊《確定位置(一)》時,布置學生學習教材,根據自己從家走到學校的路線,畫在圖紙上。然后,學生經過不斷地思考和實踐,學會怎樣確定物體的位置,描述物體的位置,在這個反復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對《確定位置(一)》的相關知識也會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第二,嘗試解答預習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讓學生在課前去嘗試解答例題。讓學生在預習中仔細審題,把題目中認為重要的信息圈出來,再根據題目中的信息和問題嘗試求解,然后再對照課本上的方法進行改進。學生經歷自主思考,嘗試解答的預習過程,有利于學生學會審題,快速提取應用題中的關鍵信息,從而形成科學的解題思路。
  第三,溫故知新預習法。在預習新知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回想以前學過哪些類似的知識,它們之間有沒有什么聯系,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以達到預習效果。例如,在預習《圓柱的體積》的過程中,先讓學生回憶圓的面積的推導過程,在這基礎上再去思考如何推導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樣一來,學生復習鞏固了舊知,也降低了學習新知的難度,同時也讓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加系統化。
  第四,對比遷移預習法。在學習數學時,時常要用到“對比”的方法,在預習時也是如此。如預習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應用》這一單元時,可以引導學生將百分數的應用與解決分數乘除法類似問題進行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更加突出各自的本質特征,使學生準確、牢固地掌握解決關于百分數問題的方法。
  第五,合作探究預習法。預習可以采取合作探究式,讓學生在讀懂教材有效預習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例如,在上《繪制校園平面圖》教學之前布置這樣的預習任務:學生自由組合,六人為一小組,小組內確定設計繪制校園平面圖的方案,然后根據方案進行合理分工,實踐測量,再根據實驗數據繪制校園平面圖。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討論,再繪制出校園平面圖,學生的數學思想得到了碰撞,數學思路在合作與探究中慢慢明晰起來。
  四、學生讀懂教材進行有效預習的檢查與評價
  確保預習效果的關鍵是對課前預習的檢查與評價。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上來看,教師及時對預習效果的檢查與評價,有利于促進學生預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檢查學預習效果的方式要多元化,包括普查和抽查,針對不同教材內容,對象層次不同,而我們的檢查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評價更是多樣化了。一是嘗試練習,即是教師普查學生的預習效果。課前設置幾道計算題檢驗學生預習的效果,找準學生的起點,便于以學定教。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預習效果及時給予反饋。也可利用分組討論,讓學生動起來,激發預習興趣和積極主動性。二是課本上的檢查,即是學生之間的相互檢查。學生把課本相互交換,相互檢查的過程中,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同時發現別人的優點和不足,自主避免出現同類錯誤,并向其他同學看齊,從而取到更好的預習效果。
  總而言之,預習是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一座橋梁。引導學生在讀懂教材的前提下,掌握預習方法,養成預習的習慣,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思維,將學習變為主動,進而提高學生的預習水平,以學定教,增強課堂中師生間雙向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參考文獻:
  [1]曹才翰,章建躍.數學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張奠宙,李士琦,李俊.數學教育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82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