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教材主題圖引導學生思維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低年級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基礎關鍵期,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影響。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傳統的傳授學生基礎知識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應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及思維能力。在日常授課中,教師可以利用生動具體的圖片,在直觀情境的創設中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看圖提問能力,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養成。
關鍵詞:小學數學;一年級學生;教材主題圖;思維能力
對于剛剛步入小學階段的一年級學生來講,數學學習活動常常是用眼睛去觀察分析探究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材中圖文并茂的特點,充分利用主題圖這一教材建構成分,穿插安排豐富多彩的主題圖,幫助學生順利實現教學目標。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看圖提問能力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弄清基礎算理,并有效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一、 深入備課研讀教材,引導學生把握知識內涵
一年級學生由于剛剛步入小學階段,思維方式還不夠完善,因此在教材的選編上有著眾多豐富多彩、數學思維含義深刻的主題圖片,內中凝結了教材編寫專家的智慧結晶和對數學內涵的深入理解,充分顯示了基礎改革背景下核心素養的理念,體現了數學教學的基本要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分研讀教材,切實研究把握教材主題圖與具體學習內容的關系,優化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握知識內涵。
首先,教師要能夠對教材進行深度研讀,準確理解教材主題圖,在觀察教材中圖片描繪的場景和背后承載的知識背景及相關聯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數學內涵。比如,在教學“6和7的認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呈現教材中出現的主題圖,讓學生說一說圖片中有什么?當學生說出數字后,繼續提問:你是怎么數的?利用動態的動畫情境,引出6和7的學習。這樣,在準確理解教材主題內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圖片給出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提問中深入掌握6和7的意義,在抽象和具象的認識過程中促進了學生的認知。其次,教師可以通過主題圖的目標指引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促進學生從多種角度、全方位考慮問題。比如,在教學《位置》一課時,可以讓學生自主觀察教材中呈現的圖片,找出教材中提示的位置關系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尋找其他問題,向同桌或小組成員提問,這樣,在初步感知位置知識的前提下在自主發現和提問中揭示數學知識的奧妙,有效激活了學生的數學思維,彰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二、 優化組合教材主題圖,提升學生問題思維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主題圖存在教材的各個部分中,作為數學學習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學生的具體實際需要,創造性地處理與使用主題圖幫助學生理解數學內涵,提升學生的問題思維。
比如,教師可以根據主題圖的內容讓學生將靜態的情境變為動態的演示,在動態的演示中讓學生加深認識,并有效調動學生的既有認知。又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既有認知將教材主題圖的場景編成小故事,讓學生在寓教于樂中掌握知識。還可以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根據教材主題圖內容,結合班級內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主題圖進行二次開發,在圖片內容的揚棄中實現教學效果“最大化”。比如,在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教學中,在發現主題圖中的排列規律幾乎相同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的思維更進一步,我在“兩種顏色的彩旗一個一個交替排列的規律”認知起點上,對主題圖中的其他諸如花朵、燈籠的顏色進行適當調整,給學生呈現出三種不同的排列規律,以促進學生的思維發散,有效增強學生的思維靈活性和深刻性。
三、 加強相關課外練習,培養學生自主提問意識
課外練習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有效途徑,也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查漏補缺的重要教學渠道。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教師要能夠通過精心預設典型的習題訓練,幫助引導學生在觀察圖片過程中進一步提升其看圖提問能力。
比如,在教學《比大小》一課時,教師可以在練習設計中給出學生幾幅圖片,讓學生自主提問、自主回答,在一問一答中提升學生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在教學《認識鐘表》一課時,我在課下練習題的設置中,給出學生幾個代表不同鐘表時間的圖片,并給出學生示例回答問題后,讓學生仿照這個問題自己提出其他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主動性得到了空前的高漲,在自由探索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思維。
綜上所述,作為數學學習的有效載體,教材主題圖的運用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素質教育理念的充分體現,對學生能力發展有重要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深入備課研讀教材,引導學生把握知識內涵;優化組合教材主題圖,提升學生的問題思維;加強相關的課外練習,培養學生的自主提問意識,在“教與學”的雙贏中實現教學高效化。
參考文獻:
[1]馬吉平.淺探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8(26):47-48.
[2]陳冠靈.看圖講述中教師提問有效性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3):133-13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