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階段班級小組組建的原則和實施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根據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學習還指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和發展(learning to be)。為了培養學生的全面學習能力,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在《心智的架構》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在努力尋求最理想的人類能力的分類法的時候,發現人的智力并不能簡單地運用一個智力量表來將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的高低進行簡單的衡量。因為人的智能是由不同的多種的智能多維度、相對獨立地表現出來。
【關鍵詞】小組分組;多元智能;學習模式;管理模式
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師,在決定采用何種有效的學習方式之前,必須要清楚學習的真正概念。所謂的學習,絕不是僅指學生在校學習文化知識,根據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四大教育支柱,學習還指學會求知(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學會合作共處(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生存和發展(learning to be)。為了培養學生的全面學習能力,美國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在《心智的架構》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在努力尋求最理想的人類能力的分類法的時候,發現人的智力并不能簡單地運用一個智力量表來將人的智力水平用智商的高低進行簡單的衡量。因為人的智能是由不同的多種的智能多維度、相對獨立地表現出來。他提出的智能包括音樂、身體運動、數學邏輯、語言、空間、人際、自我認識和自然觀察等智能并且每個人所擁有的智能結構是隨著年齡和環境的不同而發展變化的?;谶@樣的理論,結合當前教育現狀,我在所教班級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了“多元智能理論”指導下的小組學習模式的建立。
小組組建是小組學習模式建立的核心和基礎,只有科學、完整的組建才能保證小組學習模式長期、有效進行。小組組建不是形式上簡單地讓學生湊在一起,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采用何種方式分組。筆者認為,在“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基本組建原則下,還應該根據年級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側重點。
一、基本組建原則
1.同組異質:將不同層次的學生搭配分組,這樣有利于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同時活動進度相對統一??紤]因素包括:成績優劣、能力強弱、性格差異、行為習慣、性別及班級干部分配等。
2.異組同質:保持組與組之間的均衡性,基本達到各小組的總體水平一致,有利于組際間的交流和競爭,有利于對各組學習活動的評價。
二、分階段具體組建方式
1.初一階段——動靜結合,隨機調控
以2013屆12班為例,全班56人,男生33人,女生23人。在剛入學時,按照入學成績形成“S型小組”,進行8個小組的預分配,成績排名為1,16,17,32,33,48,49暫定為一組。開學初的社會實踐是了解學生的最佳方式。特別是在軍訓過程中展現出來的非學習智能是分組的關鍵考察點,例如人際、自然觀察、身體運動等智能。我們必須敏銳觀察學生的這些智能,隨后綜合這些能力進行均衡調整。
初一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是最高等級。他們在適應新環境的同時,也對初中生活充滿期待。這個階段的小組組建以“動靜結合,隨機調控”為主線,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以規章制度《湛江二中港城中學學生德育評價標準》為基礎,以適時干預為手段,建立“定期調控”與“隨機調控”相結合的組建方向。以每次考試成績分組為基本,以組員日常變化為輔助,適時調整小組成員,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學生的自信心、積極性、適應能力。這三種能力必須在初一階段重點培養,為后面的小組組建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張同學,小學為班級班長,各方面能力較為突出,但在開學初的班干部競選中落選,按照基礎成績又未能當上組長,自信心和積極性受到打擊。她所在的這個小組,組長的責任心和組織能力較其他小組更弱,小組競爭氣氛逐步下滑。果斷將張同學任命為該組組長,在張同學的積極帶領下,該小組甩掉落后的帽子,一躍成為明星小組。張同學也重拾自信,成績從入學時的300多名,進步到180名左右。
經過一年不斷調整,該班學生在這三方面能力得到極大提升。他們把對小組成員優劣的抱怨轉化為對他們主動幫助主動提醒,既容納了別人,又提升了自己。
2.初二階段——自主抉擇,平戰結合
進入初二階段,學生相互之間更加熟悉了解,自主能力增強。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與小組成員的相處中,一起分享成功或一起經歷失敗,既獲得成功的體驗,又學會獲得知識的方法,慢慢地就學會了與人相處的道理。這個階段,教師應該做到“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的氣息”,充分信任和調動學生,全面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判斷能力、合作能力。以12班為例,筆者只負責宏觀調控,以考試成績,僅確定8位組長。然后委托班干部依照成績,初步劃分各階層人員,鼓勵組長根據同學之間的特性,在各階層人員中自行挑選該組組員。組建完成后,由組長分配組員任務、組員位置,挑選最得力的副組長并且擁有隨時調動的權利。這樣的小組更有活力,更有競爭意識。讓他們的組織能力、判斷能力、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3.初三階段——松緊有度,綜合管理
都說初三是學習的沖刺階段,學生的學習任務繁重。筆者認為,用好小組模式更能推進學習進步。教師在這個時候的小組組建工作中需要做到“松緊有度,綜合管理”,確保班級擁有良好的學習風氣和競爭意識,在全班形成“你追我趕、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圍。此時的競爭開始上升為“一對一”看得見的競爭。以12班為例,全班開始“一幫一”幫扶計劃,原則是成績優秀的學生輔導成績落后的學生,優勢科目的學生輔導弱勢科目的學生。優秀生通過向他人闡述自己的理解、推理過程,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思維品質,還觀察到了他人的思緒過程。后進生有了可以依靠的對象,及時解決各種問題,有利于自身的快速進步。在此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學生更重視彼此間的人際交往(包括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體驗)。此方法筆者還在2014屆、2015屆所在班級也采用了,感覺明顯有助于促進良好班風學風。
以最后一次分組為例:
分組注意事項:(基于“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組建原則)
1.根據人數分配,第一小組與第三小組競爭,第二小組與第四小組競爭,以此類推。
2.根據成績、性格、行為習慣、優勢弱勢科目確定同桌為幫扶對象,小組內單號學生負責幫助雙號的學生。例如第一小組的黃鴻鈞幫助張子驊。
3.為落實“一對一”看得見的競爭,第一小組的1、2號與第三小組的1、2號競爭。每個小組1、2號的成績均值差距不超過20分。一橫排8人,4組同桌的成績均值相近。這樣的“捆綁式”進步,讓人人都參與競爭,人人都有危機感。
4.在每個星期調整座位的時候,重點保護競爭氛圍。以小組為單位,前后四個小組對調,然后左右對調,始終讓他們感到競爭對手就在身邊。
三、組建意義
以多元智能理論為基礎的小組組建,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成為學習和成長過程中的主角,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學習,在學習中成長,在與人相處、與人競爭中發展自己,提升自己。
參考文獻: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二十年-在美國教育研究協會上的演講[J].人民教育,2003(17).
[2]宜文娟.基于“小組合作”的課堂管理與班級管理一體化模式初探[J].教育管理,2001.
[3]黎昌友,范靜僑,張謙益.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中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及其意義[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
[4]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29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