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積累”關,讓作文化難為易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又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學生絞盡腦汁也寫不出好文章的重要原因是他們肚子里沒“料”——平時積累不夠,沒素材,肚子空空如也。因此,筆者在作文教學方面從抓積累這源頭活水開始,指導學生擴大生活、閱讀、小練筆積累,解決“沒啥寫”“不會寫”的問題,讓學生不再視作文為猛虎,不再聞“文”色變,而是“下筆如有神”。
【關鍵詞】作文教學;積累質量
“作文難,難于上青天?!苯處熍陆套魑?,學生怕寫作文,這是當前小學作文教學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深究其因,學生不重視寫作材料的積累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如有位特級教師所講:“現在學生不是缺少生活,而是缺少發現,不懂得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學會積累?!毙W生經歷許多有趣的事兒,但是到了作文時,不少學生咬斷筆頭,卻連一段通順的話都寫不出來。筆者曾對300多名小學4-6年級的學生的作文心理做過一次問卷調查,發現54%的學生感到沒有寫作材料可寫,感到有話寫不出的占31%。這說明“言之無物”“有物不會言”是造成小學生害怕作文的主要心理障礙。怎樣才能把學生從害怕作文的困境中解脫出來,使他們樂于寫作,善于寫作呢?在小學作文教學實踐中,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嘗試抓好“積累”關,充實學生的“肚子”,提高他們寫作質量。
一、抓生活積累
由于生活條件日益優越,現在學生的生活可以說是多姿多彩,但他們卻沒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常常對身邊的人和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沒有觀察,沒有發現,大腦空白一片。對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汲取素材,煉就“金睛火眼”,學會發現美、欣賞美、表達美,為寫作奠定生活基礎。
寫作之前,筆者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觀察是學生獲取寫作素材的重要渠道之一。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人們接受知識主要通過“看”,需要多種器官的共同參與,所謂眼看手動耳聞鼻嗅嘴嘗。學會觀察生活,先要掌握觀察方法。否則,即使有生動的事例,也是不知從何下手。筆者結合生活實例,教給學生有關觀察的方法:1.由表及里,深入發掘的方法。學生從事物的表面入手,深入挖掘出其深刻意義的做法,對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大有益處的;2.由點到面、從主到次觀察的方法;3.從部分到整體的觀察方法;4.隨時觀察、即時積累的方法。筆者引導學生把將多種觀察方法有機融合使用,并將平時觀察到的生活素材及時進行分類整理。通過整理,素材庫變得資源充足,隨手可拎、隨意可取。
熱愛生活是學生發現、挖掘素材的重要前提。筆者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熱愛生活的情感,引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理,指導他們去觀察、研究生活。筆者經常在活動課時,帶領學生參觀果場、農田、工廠,走訪工人、農民、讓學生在山水、田園風光中陶冶性情,在與各式各樣的人物的交往中,獲得真實的感受。由于觀察細致,學生在寫這類文章時,都能從自己的觀察和體會入手,寫出不少材料新穎、內容充實、感情真切的好文章。通過這些活動,不僅使學生能及時了解許多國家大事,祖國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等,更為他們的“發現”開拓了廣闊的領域,從根本上解決“無米之炊”的大難題。
在觀察的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定期交流、相互補充,強化對生活原形的再認識。學生各自的觀察,屬于個體行為,往往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為此,筆者在引導學生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礎上,定期開展“素材匯報交流會”。交流匯報的過程既是學生對生產原型再認識的過程,同時達到相互啟發,取長補短之目的。
二、抓閱讀積累
學生有素料,并不意味一定能寫出好的作文。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學生是屬于“水壺里煮餃子——肚里有,倒不出來”,不知道用什么表達他們的所思所想。這是因為寫作的過程不只是一種對貯存信息的提取,還有一個對信息形式表象的想象、分析、聚合和輻射的過程?!爸R在于積累”,學生的作文寫起來總是那么幾句干巴巴的陳詞濫調,這與平時學生的“庫存”貧乏直接相關。學生能言善辯,并不代表他能下筆成文,因為文字的表述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期的語言積累和訓練。筆者從閱讀入手,引導學生愛讀、泛讀、樂讀、賞讀。
第一,為學生的閱讀提供豐富的源泉。筆者除了語文課本和大綱要求熟讀成誦的文章外,還不斷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充分發揮圖書館、閱覽室、讀書長廊、圖書角等陣地的作用,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閱讀材料。筆者要求學生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節目,多看課外書籍,不斷地豐富知識,開闊視野,使他們的知識和經驗逐漸豐厚起來,寫作時自然得心應手。號召學生訂閱《青蘋果》《少先隊員》《第二課堂》等報刊雜志,并相互交換閱讀;還利用活動課,組織學生到學校圖書室閱覽圖書,要求他們寫出讀書筆記。
第二,運用統一的“輕松讀寫”。教師不可忽視閱讀摘抄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小學生模仿力強,閱讀摘抄好詞佳句,便于他們由“仿”走向“創”,一步一個臺階。筆者引導學生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詞佳句,成語格言等摘抄在《輕松讀寫本》,分類整理,進行優美詞句的重組訓練,默寫精彩片斷,并寫上簡要閱讀批注或感想,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會大有好處。
第三,定向閱讀與自由閱讀相結合。定向閱讀,就是由老師根據單元閱讀和作文的要求配套閱讀的文章。自由閱讀就是根據學生各自的興趣選定材料。定向閱讀確保學生的素材得以充實,自由閱讀能讓學生的素材百年的多姿多彩,沒有局限。
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把閱讀摘抄和生活觀察聯系起來,學生就可以生發靈感,變“無話可說”為“文思泉涌”。
三、抓小練筆積累
有了生活素材和語言的積累,但仍不能保證學生能下筆如有神,因為作文能力是靠練出來的。練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練筆?!靶【毠P”,圍繞中心進行范圍小、篇幅短的寫作練習,形式活潑多樣,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可以減少作文難度,是減緩作文坡度的接替。那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小練筆?
第一,發揮學生在練筆中的主體作用。小學生作為這個世界的主題,帶著驚奇而欣喜的目光審視周圍的一切,接觸、觀察、探究,于是就想、就說、就問、就有愉悅、就有煩惱、就有幻想與憧憬。所有這一切,待到作文時,就是把上述種種用學會的文字表達出來。所以,作文是學生自然而然的一種需要,就像餓了想吃飯、渴了要喝水一樣,是一種需要,它不應該有什么神秘色彩。
第二,發揮教師在指導學生練筆中主導作用。作文是由客觀到主觀、由“物”到“心”的過程,調動全體學生主動寫作的積極性,讓他們喜歡練筆,樂意練筆。首先,筆者向學生講清什么是作文;其次,激發興趣,深入寫作。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筆者把習作任務提前布置給學生,讓他們觀察、認識、發現新事物與本次習作相結合,使學生用自己的“發現”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是激發學生去發現的重要手段。另外,在小練筆訓練內容上,力求使內容和形式新奇、有趣,有一定的吸引力,寫作時可以翻翻自己的讀書筆記,靈活運用所記的內容;三是針對敘述積累、構思、修改中的共同性問題進行有的方式的指導。如,筆者根據課文的不同寫作特點,設計片段練習,使學生模仿寫作,一文一得,或景物描寫,或任務對話描寫,或肖像描寫等,充分發揮各類文章的“模范”作用。在模仿寫作的基礎上,及時引導學生創新,讓學生實現“由不會練”到“會練”的飛躍。
“愿寫、會寫、善寫”是作文的最終目標,積累是寫好作文的基礎,對今后的寫作起舉足輕重的效果。只要教師因勢利導,隨時隨地隨機引導學生建好生活、閱讀、小練筆這三個積累“蓄水池”,學生定能妙筆生花。
參考文獻:
[1]邱愛華.抓閱讀積累是小學作文教學的關鍵[J].2013(01):230-23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001.htm